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361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5-25

荔波瑶族各支系的来源和重大历史事件简考(上)

□王殿华

  据有关史料记载,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部落。以瑶族耕山为业“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居山特色和瑶族无符籍之说,与远古时期的“三苗”、“南蛮”、“荆蛮”、“武陵蛮”和“五溪蛮”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从《随书(地理志)》可获悉:“长沙郡有夷蜒,名曰莫徭。”而瑶族之名早见于《南史》,自称是“瓠之后”的“苗众”,是瑶族先民。

  一、追根溯源,挖掘瑶族历史文化

  早在5000多年前黄河下游一带各个部落联盟曾发生涿鹿之战,即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跟来自东方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一带或者是今江苏苏北徐州一带,(见《中国通史》)所进行的一场大战争,其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人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有一个以蚩尤为首领的部落联盟(古称“九黎”)战败后,退居长江中下游一带地区,横渡“浑水河”,流动在中国南方一带。到尧,舜、禹时期号称“三苗”(苗、瑶、侗)之居,“左澎泽、右洞庭”,文山其南,衡山其北,区位较为优越,人多势大,实力雄厚,与尧、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进行长期激烈战争,终于战败。从此,三苗势力大衰,受到排挤,开始了大幅度、远距离的长期大分散、大迁徙。

  三苗败后,一部分远走西北之“三危”(今陕甘交界一带),《后汉书·郡国志》陇西郡首阳县条注所说:“地道记曰,有三危,三苗所处。”这部分西迁的“三苗”以后又陆续南下到达川、黔、滇边区,形成后来西南部的部分少数民族。三苗的另一部分继续留在长江中下游,后来在商周时期被称为“荆楚”、“南蛮”、“荆蛮”。此外,还有迁徙到今湘、鄂、川、黔、桂、豫各省毗连山区,由此发展成为今天的各个少数民族,据此推理“三苗”其中就包括有瑶族在内。因而瑶族与“三苗”、“南蛮”、“荆蛮”之间应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但由于历史悠久史料匮乏,对瑶族的来源未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也难以全面记叙,只能大体上阐述之。据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年出版《瑶族简史》和荔波县民族事务委员会1987年编纂《喀斯特山区瑶族人》记载,瑶族来源大略有四个方面:①认为瑶族源于“山越”,原始住地在今江浙一带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和南京十宝殿(店)主源之地;②认为瑶族源于“长沙、武陵蛮”,原始居地湖南的湘、资、沅江流域和洞庭湖一带,其中也有人认为在湖北、四川、贵州、江西、安徽、河南、陕西等省的部分地区;③认为瑶族源于“五溪蛮”,原始地居湖南、贵州之间;④认为瑶族源于多元化的,既有“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之说,又有山越区域的。但多数人认为瑶族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据此推论,瑶族应属远古时期的“三苗”中的一部分,应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原始地籍在长沙、武陵两郡,即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地区。

  远古时代中国南方居住着许多民族部落,泛称之为“南蛮”、“荆蛮”、“武陵蛮”、“五溪蛮”等,其主要活动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到汉代湘江、资江、沅江流域一带属于长沙、武陵郡,历史上把居住在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统称为“长沙、武陵蛮”。同时又根据流入武陵郡的沅江有五条较大支流,因而史记又把武陵郡的部分地区称为五溪,故居住在这一带的少数民族又之称为“五溪蛮”。从《梁书·张缵使》《随书·地理志》《宋史·蛮夷列传》等史料中,都说湘江、资江流域和“五溪”地区早有瑶族先民居住。而这一带地方正是“长沙、武陵蛮”的活动之地。《后汉书·南蛮传》也记载,汉代的“长沙、武陵蛮”中有着与今瑶族很多相似的习俗和传说。由此可见,瑶族和“武陵蛮”、“五溪蛮”在历史上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也就说明了瑶族先民在远古时代与其他兄弟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瑶族在秦汉时期(公元前三世纪初至二世纪)的先民主要集中在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一带地区,进入南北朝时期(五至六世纪)住在沅江流域的部分少数民族,向北迁移至长江、淮河之间的区域,其中可能有瑶族先民在内。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瑶族先民又向南方迁移。到隋唐时候,瑶族主要居住在长沙、武陵、零陵、巴陵、桂阳、衡山、沣阳、熙平等郡,即湖南区域和广西北部等地区。宋代(十一至十三世纪)湖南资江中下游和贵州之间的五溪地区、湖南的西南部的辰、沅、靖州,以及湖南南部、广西东北部和广东的韶州、连州、郴州等地,都是瑶族的主要居住分布地区。当时广西的桂林、融安、融水等地也有瑶族活动。元明时期(十三至十七世纪)瑶族继续向南迁移,特别是明代两广几乎成为瑶族主要分布地区。《粤西丛载》记:当时广西境内瑶族人口已占全省总人口的30%。并从湘、桂等地出土石器文物发掘瑶族在内的南方各民族先民当时使用的渔猎、采集工具。到清代时,还有部分瑶族从广西迁到贵州和云南。从这些史籍和史料分析,可以看出瑶族先民很早以前就在我国南方活动,与现在居住荔波瑶族传说自己先民从江西、湖南、广西辗转迁徙而来的说法基本是一致的,因而可以说瑶族的祖籍在江西、湖南。

  198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一书中记载:瑶族的先人是秦汉时期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南北朝时称为“莫徭”。言其莫徭古族名氏是现代瑶族的先民。莫徭之名,最早见于《梁书·张缵传》说湘洲界零陵、衡阳等郡住有“莫徭蛮”之族人,长期以来依山为险,不归属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表明公元六世纪时,莫徭已出现于我国南部南岭山区一带。

  荔波三支瑶族(即白裤瑶、青瑶、长衫瑶)对自身瑶族的来源也各有自己的说法。据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荔波县民覃真保上言,“县自洪武至今,人民安乐,惟八十二峒瑶民未隶编籍”。由此可见,瑶族定 居荔波距今至少已有五、六百年。史鉴古今,在瑶族传说中一直都说他们的祖宗是从江西、湖南、广西迁来的。这与史料记载“三苗之居,左洞庭,右澎泽”及“武陵蛮”、“五溪蛮”当时活动的地方是相一致的,因而以上关于瑶族的来源予以了印证。

  二、抚今追昔,探究瑶族三系之源

  贵州荔波境辖的三支瑶族,风情古朴浓郁,历史悠久灿烂,是最神秘、最奇异、最让人遐想、最引人注目和探究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部落。其因遗存大量的远古民风、民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民族之一。

  瑶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土著民族部落之一。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瑶族人口数为2796003人。其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贵州等省130个县里。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而且是在深山繁衍耕耘,各有自己的语言,各族系之间相互交流通用汉语或壮语,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瑶族聚居住地多为崇山峻岭的亚热带区域,海拔均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落“入林惟恐不密,入山惟恐不深”,所居深山及穷谷之中,地势山高坡陡,峰峦叠嶂,密林深邃,沟壑纵横,自然生态原始古昔。在贵州瑶族有3万多人,散居在贵州南部的十多个县。黔南州的瑶族主要集中在荔波县,由白裤瑶、青瑶、长衫瑶支系组成。

  在殷周之前(约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土著瑶族部落就披荆斩棘、繁衍生息在荔波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从三支瑶族现存幽崖洞穴葬仪中,清楚地展现了远古瑶族的葬谷和民族意识。悬棺葬、幽崖洞葬是远古时代我国南方民族的一种葬俗,史鉴古今,瑶麓瑶族仍完好的保存着这一远古遗风。荔波瑶族族源的他称乃“苗族”之谓,旧《县志》中记载:“荔波古为荒芜之地,苗蛮六种,聚族而居”就包括现今的瑶族先民。荔波瑶族古老的遗风,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九黎”和“三苗”,后从黄河流域迁入长江流域,史称“五溪蛮”。瑶族是一个充满悲壮的不断迁徙的民族部落,最后迁址的三支族系定居在黔桂边界的荔波境瑶山、瑶麓、茂兰、洞塘、翁昂、立化等地。又据《明史·文本土司传》记载:“永乐二年荔波县民覃真保上言而传,县自洪武至今,人民安业,惟八十二硐瑶民未隶版籍”。句中的“八十二硐瑶民”也是包括瑶麓、瑶山、茂兰瑶族的先民,显然可见三支瑶系就是三个部落,追溯明朝以前,瑶族人民早已久居荔波。

  至今,瑶族是远古世居荔波的民族之一,总人口6300多人。其中白裤瑶3700余人,分布在瑶山、捞村和水尧瑶民新村;青瑶1600多人,主要聚居瑶麓集镇中心;长衫瑶970多人,散居在翁昂、洞塘、茂兰、立化等地。

  ——白裤瑶,史传“刀耕火种,食尽一山,则移一山”的频繁迁徙习惯,被外称之为“东方的吉普赛人”。白裤瑶虽无文字,但却把自己充满血泪艰辛的历史服饰穿戴在身上!他们膝上白裤全部绣着鲜红的五条纵向花纹,那是代表瑶族的发源地“五溪蛮”之意,也可说是代表瑶民打退广西南丹莫姓土司的象征,英雄的首领两手撑着双膝,不屈而站起来时所留下的“五指血印”。其部落首领的印章被外族掠去了,为能让子孙永久记住印章这个瑶族图腾,牢记民族渊源的历史符号。因此,族人首领要求妇女在穿戴的“背牌”服饰上,刺绣这枚象征永世不灭的印章。由此可见,白裤瑶服饰上的头巾、背牌、百褶裙、短衫、外套、绑腿等图案构成的色彩铸就了最为明显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

  ——白裤瑶族人历来喜爱狩猎,捕猎画眉鸟饲养习惯。其次每逢家中喜庆大事,则击铜鼓取之乐趣。特别是砍牛祭祀……崇尚女阴图腾,信仰神灵,以礼待人,极少有纠纷之言,一致团结和睦,毗邻相间互敬互爱,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古风习俗,折射出原始社会的人性化生活方式。

  ——青瑶是社会文明开放较早的一支瑶麓族人。他们得益于生存的环境遗留着广袤而平坦的农耕田野,其支系的族源也是处于“刀耕火种,满山游猎,入稻耕作”的生活方式。青瑶聚居地最早就有“苗民小学”和“胡氏小学”建校史,属于开创瑶族社会文明最早接受滋养进步思想的因素所在。青瑶在三支瑶系中更能与周边的民族交往而融入其他民族的生活习俗。在瑶庆片区的布依族,水族、瑶族毗邻相间,都有共度的小年(布依族节日)、卯节(水族节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