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塑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学形象
——电影《云上之爱》观后
□刘庆鹰
贵州的电影处在多媒体的信息时代,需要找到展现自己、走向大众的新途径。电影《云上之爱》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弥足珍贵的成功,可圈可点,可喜可贺。
《云上之爱》在浓墨重彩地展示贵州的民族文化、山地公园省文化、茶文化的同时,深刻地围绕“保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宏大主题,全方位、多角度让主人公的命运、情感以致悲壮抉择,用电影手段展现在观众面前,并让观众看到优秀共产党人始终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引导人民压倒邪恶、走向康庄大道的浩然正气,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和多元化的警示。
具体来讲,《云上之爱》究竟给我们那些启迪呢?我归纳了五个方面。
一、《云上之爱》之所以赢得人心、获得好评,因为它熔铸了李月成等主创人员关注现实、关注时代、关注人民,以精神产品推动社会前进的责任感。
我们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全民振兴的伟大时代,是人民自觉地创作自己新生活的伟大时代。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挑战、机遇与困难的新时代,又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观念碰撞。电影《云上之爱》抓住扶贫攻坚这个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用电影的表现形式,将保住青山绿水是根本、把握精准扶贫是要义、动员民众是保障、清除“毒瘤”是基础、招商引资强化合力是重点、确保脱贫目标实现是关键,一一具体化、艺术化、形象化,使影片在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环环相扣、波澜迭起,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和不凡的感染力。主创人员的责任担当值得点赞。
二、《云上之爱》之所以引人共鸣、得到褒扬、值得推介,还在于它是艺术家们深入基层、扎根群众,从火热的生活中吸取创作激情和营养的产物。拿主创者李月成同志来说,他始终不忘邓小平同志的著名警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始终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李月成同志是贵州大山之子,是苗族人民的优秀儿子,他始终与农民同呼吸、共甘苦,生在农民中间,摸爬滚打在农民中间,一身泥土,一口乡土饭,忠实于农民,以此高尚情感做农民的贴心人,由此带动了自己的艺术实践。一句话《云上之爱》这部佳作的产生,生动而有说服力地体现了全体主创人员艺术良知和艺术创造精神的统一,社会责任感与文艺作品社会效果的统一,文艺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魅力的统一。《云上之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思想指导下,作家和电影工作者们创作实践的显著成果。因此,总结李月成同志和《云上之爱》创作人员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成功经验,对于促进我省文艺界联系国情、省情,增强为第一线人民大众服务的主动性,丰富文艺家们的艺术实践,迎接更多精品力作的产生,有着举一反三的重要意义。
三、《云上之爱》之所以正气凛然、催人向上,还在于全体主创人员敢于坚持真理、勇于涉足重大的时代主题,冷静地剖析、科学地生动地体现了历史趋势,领悟时代的真谛。
我们看到《云上之爱》所揭示的腐败是触目惊心的,所触及的矛盾也是激烈尖锐的,但我们的主创人员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反腐败斗争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对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充满了信心,并把这种信心有效地传递给观众。我们不难从以王云农等为代表的正面人物形象身上,感受到那种强大的源于人民和历史的力量。这使我们想到,直面现实的文学不仅需要胆略和勇气,而且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需要对我们所反映的时代和历史的总趋势,作出科学的、历史的辨析。从而洋溢正能量,抖擞精气神。
四、《云上之爱》之所以感人至深、震撼心灵,还在于它遵循了文艺创作的规律,根据电影艺术的特点,调动艺术手段,塑造了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时代人物形象。
电影必须通过打动人心的形象来达到感染观众、征服观众的目的。王云农等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使影片充满了无限的美的魅力和立体的传播效果。在影片中,居于矛盾旋涡中的王云农,显得真实而有深度。他既有浮云蔽日时的忧虑,也有内心冲突的痛苦,更有共产党人坚定信念的崇高境界、敢于担当和不懈追求。王云农这个形象刻画得血肉丰满,相当到位。其他人物也是各有千秋、鲜明生动。全片还始终贯穿着一条爱情线,随着剧情发展的主线紧伏其中,既丰富了剧情主线,又服务于剧情主线,可谓得体。取景、舞蹈和主题曲等,也自然地融入了贵州本土的民族画风、特色原素等,以山区人民原汁原味的饱满、丰富的艺术形式,深情地走进观众心里。
五、 《云上之爱》的拍摄成功,充分显示了李月成等同志的执着与坚守、眼光和水平。李月成同志从写电影剧本第一稿开始,就摆脱了猎奇心理,走出了展览民族风情的浅层次,上升到探求深层文化心理的高度。他的笔触虽然追踪着人的物质存在状态,思考的的焦点却集中在人的精神状态、文化状态,这就使影片没有矫情、肤浅和浮华,呈现出真实细腻的历史纵深感和时代紧迫感、
综上所述,我认为,《云上之爱》这部电影出乎意料地好,值得向观众尤其是向战斗在扶贫攻坚第一线的干部、群众和所有的党员和干部重点推荐,它是我省人民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谢谢李月成同志从《民生7+3》到《云上之爱》的一以贯之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