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在贵州民族大学举行。会上,有专家指出,在全域旅游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贵州屯堡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对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开发性保护,正在成为大数据时代的迫切命题。专家呼吁,构建贵州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已刻不容缓。
构建综合数据库 保护屯堡文化的“血脉”
□本报记者 曾 丹
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
前不久,中国·安顺“屯堡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顺举行。来自国内外的12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当今学术界对屯堡学说的研究成果,保护传承中国屯堡文化。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召开“ 屯堡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搭建国际屯堡研究专家交流的互动平台,建立屯堡国际文化交流和屯堡旅游发展互惠合作平台,邀请国际、国内屯堡文化研究专家参会,加强屯堡文化研究与交流,构建“中国屯堡学”,推进屯堡文化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延伸,保护传承中国屯堡文化,打造“安顺屯堡文化”品牌,把安顺屯堡文化推出贵州、推向国际,为屯堡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大屯堡旅游发展夯实基础。
会上,与会专家指出,贵州屯堡文化不仅有着形态迥异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有着源自于江南汉族的文化元素,是我国汉族文化的重要分支,同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一样,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
“安顺屯堡在600多年的岁月风雨进程中,依然保留了鲜活的明代遗风。”贵州民族研究所的专家介绍说,屯堡人家在语言服饰、宗教信仰、建筑文化、文化娱乐、婚丧礼俗、生活习惯、歌谣谚语、风土人情、农耕方式等方面的坚守和延续,形成了今天安顺屯堡独有的活态明代民俗文化,是屯堡文化最直接的表现。
“来到屯堡看到地戏、服饰等,可以说这就是明文化,这些东西在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站在屯堡看明朝那是无穷无尽的东西。”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说,屯堡文化是中国明代汉民族文化的活态留存,是中国明代汉民族文化的实景博物馆,是明代汉民族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600年汉文化的活态乡愁所在,这是世界唯一的,是绝品。
“在安顺屯堡村寨随处可见穿寨而过的清澈河流,雕刻精细的石桥,傍河而居的村民,轻烟若雾,山清水秀,流淌着悠远的江南韵味。”有学者指出,安顺屯堡是喀斯特地区的山里江南水乡,延续了江南的很多文化记忆,比如祭灶神、拾财会、抬汪公、等节会活动和染坊、榨坊、糖坊、酒坊、布庄等,就流溢着浓郁的江南农耕商业文化气息
“贵州屯堡世代积淀下来民间技艺,让人惊叹,跳地戏、花灯、唱山歌,是屯堡古艺中最著名的民间戏曲。”贵州屯堡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秦发忠告诉记者, 屯堡云集了明代艺术古色古香的韵味,折射出了安顺屯堡民间古艺深远的历史意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内涵。
“屯堡文化是明朝汉民族的真实再现,具有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民俗学、伦理学、戏剧学、艺术学、宗教理论等学术研究价值,是从更深的层次上研究古汉民族的最佳标本和对象,是举世仅有的历史文化财富。”贵州民族研究所的专家告诉记者,屯堡文化是我国一笔宝贵且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古汉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极富音律的语言,遗留着江南风韵的石头建筑,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被誉为民间戏剧“活化石”式的地戏,保存了明代基本遗风的服饰,还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明代汉民族的语言、民居、习俗、娱乐、服饰、饮食等别具一格的特点。
多重冲击下的文化遗产
2017年6月,安顺举办了一场“屯堡石头·文化记忆”学术沙龙。在活动现场,与会专家学者对屯堡文化遭受的冲击表达了担忧。
“在贵州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努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今天,屯堡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也面临着‘开发性破坏’等威胁。”贵州屯堡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龚文静指出。
有专家指出,一段时间,对于有着先天旅游开发条件的安顺来说,打出“旅游兴安”的经济发展规划及号召,对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适合时代要求的。然而,在开发过程中,由于某些具体措施和细微问题处理不当,导致开发过程中对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常有损毁情况发生。譬如,随着旅客的到来,给屯堡村寨周围的环境卫生及交通带来了新压力,环境受到污染,卫生处理不及时,交通承载力过大造成路面、路基损毁,作为宾馆的新建筑影响村寨整体风貌等问题。
屯堡文化研究专家李立洪介绍说,因经济的发展,当地人们的生活观念日益改变,不少人力求去改建自家的居住环境,这样一来,对屯堡民居便造成严重破坏,一是对石头房的拆毁本就是一种严重破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二是在原有基础上建筑现代房屋,在屯堡村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面,现代房屋的出现便从整体上破坏了屯堡村寨的统一,看上去给人不协调的感观,严重破坏了屯堡村寨古朴的面貌。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类电子科技及其娱乐方式不断涌现,对屯堡地戏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一是地戏继承人越来越少,二是地戏的观众群越来越少。另外,在现代服饰的冲击下,屯堡服饰——凤阳汉装也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数字化技术保护文化“血脉”
今年4月1日,由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肖远平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在贵阳举行。
肖远平表示,屯堡文化是目前国内具有唯一性的地域文化现象,虽然至迟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一些地方文化学者即对该文化进行了大量调查,并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但以往的搜集整理工作还远远不够,且方法手段较为单一,已难以满足当今屯堡文化研究与传播的需要。在此背景下,系统、全面、规范的搜集整理屯堡文化,进而构建综合数据库及共享平台,将有力推动屯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大力促进“屯堡学”的建设与发展。
与会评议专家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了讨论、审议,充分肯定了选题的现实性意义和价值,认为课题设计合理、预期目标明确,研究计划可行,有望取得重要成果。同时专家组就资料搜集整理、数据库建设等内容,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提前做好屯堡文化元数据标准及技术规范工作,这是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建设的首要基础;第二,以开放心态,积极整合多元研究力量及成果;第三,资料搜集整理应力求体系化、科学化,以便充分展示出屯堡人的生活面貌;第四,加大对于图片、音声等资料的搜集整理力度,并做好分类、标签工作;第五,课题组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开展田野工作,高度尊重屯堡社区文化持有人的主观意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类别,代表了该领域的国家最高研究水平。《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建设》 聚焦目前国内具有唯一性的地域文化现象——屯堡文化,着力对屯堡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搜集整理,进而构建综合数据库及共享平台。项目成果预计规模达800万字,将大力推动屯堡文化研究走向深入,促进“屯堡学”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