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343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4-20

青灯引

□宋传恂

  “青灯有味是儿时”,伴作一盏灯的微光,儿时的记忆也只能得其仿佛,那是隐约的或朦胧的美,只不过人生识字,或许是在那样一盏灯下,因而由那样一盏灯即可牵引出一片人生的情味来。

  人都说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如出一辙;但除了都有对前程往事的回想外,相伴着一盏青灯翻阅黄卷,则又开启了一个精神的空间。在那样一个空间里,现实生活的遗憾也许就得到一种弥补。

  宋朝诗人王禹偁在《清明》诗中说:“昨日邻家乞新火,宵窗分与读书灯。”所谓读书灯,顾名,就是为读书而点亮的灯火。不过对穷苦的士子来说,要觅得一张读书的并不容易。为了读书,只好想方设法,另找代烛之物,侯瑾笃学,燃柴以读书;顾观躬耕读书,夜则燃糠自照;刘峻自课读书,常燎麻炬,苏颐患无灯火,常于马厩灶中旋吹火光读书。至于匡衡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还有王冕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来读书那都是借光了。更有甚者,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只萤火以照书;孙康早年家贫无油,冬夜常映雪读书;若像江泌,则是随月光握书升屋。有了这许多事例,以至明朝人冯京第在《读书灯》一文中写道:“因思古来代烛之物多矣,古之好读者,奚必邓者!那些事例当然无需效仿,否则诗意虽有,光线恐不够充足。而值得学习的,就是那种苦读的精神。这对于拥有一盏读书灯人来说,更是一种鞭策。

  只是如此苦读,不能不说到读书之用。从古到今,勤学的事例很多,但悬梁刺股之类,似乎不宜推广。那大都是功名心切,才不惜苦了自己,至于读书的趣味反而减却不少。读书不能不用目的,否则就缺乏动力;但出于功利的驱使,所读之书往往变成了敲门砖。读书若到了这个份上,即便不是从此废书不观,恐怕也不会常常伴着那盏读书灯了。如此读书取义太狭,因而读来读去都不能转化成一种自觉的追求。或者说那种读书观主要是对外的,而不是对内的。就内在而言,读书不仅可以增知识,长见识,还能养性情。这样由内而外,才是读的正当前景。否则汲汲于名利,那书本不仅不能开启心,反而有可能桎梏心灵。颜真卿在《劝学》中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为读书而点亮的灯火,其旨趣应当是向上的。

  黄谷山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示面自可憎。”读书也是为不减去一些俗气,从而多出一点书卷气来。陈继儒甚至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这个意义上,读书应当可以自成境界。因读书而养人性情,久而久之理义收摄,自觉精神焕然一新。一个当然不可能为读书而读书,但也不必仅把读书视为手段。其实世事茫茫,读书与事功并不会两相照应,更不能成了一回事儿。沈攸之这样感叹过:“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经过了宦海沉浮,回过头来,方发觉读书还有一块净土。一个人的身边应存有一些书,书本不只是白纸黑字,而是借此可以用来映照心灵。一个人读什么大致就可以看出心灵的喜好来,这其实就是心灵的选择。

  夜者,日之余。如果说白天要做事,不大可能分下来心读书,那么还有晚上不妨利用起来。青灯有味,不仅稳住了心神,且灯下翻书,更应该随顺心性。回想读书的经历中,有许多书只不过是知识的分类整理。按照林语堂的说法,那还算不得真正的书本,而真正的读书则应当找到精神上的友人。读书的灯火,也可以说是为了呼朋引友而点亮的。觅觅寻寻,若想到知音就在其中,更让人兴味不已。读书灯,那是孤寂中亮起的一片温馨。若手中有一卷美文自是人生更为久长的伴侣。长夜漫漫,如果说精神的空间里没有变成一片昏昧,也许正是有了这一灯摇曳,才得以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