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343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4-20

明代副总兵班麟贵与青岩建城

□文/图 李 芳

  贵阳城南青岩古镇,保留着大量的明清古建筑而受到人们的青睐。青砖黑瓦、明寺清坊,穿行其间,岁月留痕的石板道路,古韵浓郁的牌坊城墙,令人流连忘返。明末班氏土司建功于朝,跃居重镇。清末西南“文魁”生长于斯,声名鹤起。然而,青岩小学荒园内的明末总兵府及归葬于官山坡的副总兵班麟贵等族人墓地,却游迹罕至,鲜为人知。

  春节前夕,在班氏族人班正忠、班正全先生的陪同下,我们游历了青岩古城,踏勘青岩小学校荒园内的总兵府,拜谒城外官山坡荒草丛中的班氏祖茔等文物古迹。目睹江山胜迹,感叹世事沧桑,心中总是挥之不去布依族先民班麟贵家族建城戍边的烽火狼烟……

  粮道要隘 军事重镇

  青岩,又书作青崖。最早见于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之记载:“青岩在治城南五十里,贵州前卫屯田其下”。青岩堡又系明初贵州前卫中千户所九百户屯兵之地。明天顺二年(1458),贵阳南十三番(今惠水)苗族首领干巴珠建王称号,率部攻劫都匀等卫所,明总兵方瑛聚兵青岩后,攻营破寨,生擒干巴殊,献俘于朝。明天启元年(1621)九月,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借“征调援辽”在重庆叛乱。随后,素与奢氏互为姻亲的贵州宣慰同知安邦彦挟宣慰使安位响应反明(史称“奢安叛乱”)。次年(1622)二月,安邦彦率土司兵围攻贵阳十月之久,占龙里、掠定番、围青岩,横扫贵州全境,截断贵阳粮饷之道。从而,青岩的军事要塞地位更加凸现出来,也为班氏土司之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青岩堡,府南青岩下,天启初,安邦彦复攻贵阳,使其党李阿二督四十八庄兵围青岩,断贵阳粮道。抚臣王三善使别将王建中救青岩,焚贼寨四十八庄,定番路始通是也”。在随后明军“平奢安”诸役中,当地土司、布依族人班麟贵为明军输米遏贼,护卫粮道,由贵州前卫土指挥同知,历官守备、游击、副将,终至副总兵,其子班应忠、班应寿等人,随军征战,屡立战功,实为青岩及八番十二司之统治者。

  有关班氏在地方史志的记载,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及道光《贵阳府志》土司传相同之载,曰:“青岩外委土舍班氏,管青岩诸寨。其先曰班麟贵,扶风人。天启三年,以土人从苗征,四年从解贵阳围有功,授指挥同知。已而自建青岩城,控制八番十二司,即用为土守备,准世袭。麟贵卒,应忠袭。苗攻上马,以兵援之,战失利,殁焉。弟应寿袭,崇祯四年,应寿征平高坡苗,以开花、甲定、蒋呆酬其功。顺治十五年,应寿率十二司归顺,仍授指挥同知。康熙二十三年降为外委土舍,屡传至世清,今存,属贵阳府。”乃未涉及班麟贵任明军游击、参将、副将、副总兵职务之记叙。

  《少师朱襄毅公督黔疏草·建新城疏》曰:崇祯七年(1634)十二月“……本年九月十二日,又奉本部院宪牌,案照前准部檄,奉旨修缮城池等,务巳经通行,责成修理。……近有续建青崖、广兴、鸡场、马场、陇落、巴香、凉伞、黄丝、杨老、威清站城,及展拓瓮安、施秉、乐平并改建乌江、连云等处各城,共一十五座,俱经陆续报竣。又经本院巡历亲阅,惟有青崖、马场、威清站、巴香见在修砌将完,其各经承员役,并大小丈尺合行查报等因。奉此,就经移会王总镇查勘。……一、青崖石城一座。周围共计七百七十八丈五尺、高一丈五尺。东西南北四门墩楼四座,公署二所;防守而竭力兴筑者,副总兵班麟贵也;奉令督催者,中军旗鼓陈瑞祯、舒维泰,内丁守备龚应龙、陈凤洲也;奉本镇委率兵分头督筑者,吴遇龙、邵士亨、孟允中,加衔守备班志笃、班国泰也。……其余守备哨官班志笃、班国泰、刘华……三十九员名,合行纪录。”这是青岩要隘建城时间、规模、筑建官员的明确记录。

  建功于朝 名镇一方

  在明代官方档案编纂的《明实录》及新近整理出版的《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少师朱襄毅公督黔疏草》中,对班麟贵、班志笃、班国泰均有战事功次记述。

  《明实录·熹宗天启实录》载:“天启五年(1625)正月壬戌,加升贵州游击班麟贵参将职衔,管事。”;“天启五年(1625)三月乙丑,兵部尚书赵彦言:黔兵复败,黔事可虞……一曰别顺逆……诸土司如班麟贵之输米遏贼,沙源、沙如玉等之搴旗自效,蒙诏凯里张向义之声,岑云漠等联入援之势,土司忠义亦尽有人,奈何舍以夷制夷之术而求挞伐哉!……调之土司必有忠义者,毋以骗饷之猖夷招衅,又为之饱其腹作其气,有勇知方,一可当百。”;“天启七年(1625)四月辛亥,贵州巡抚王瑊疏言:……去年十一月,逆彦遣阿二纠结虫添攻白纳司,该司南近省城,旧无防兵,万一不保,则匀哈、定广必尽骚然。幸李逢霖、班麟贵、陈谦诸将鼓勇一战,而夺其巢,再战而据其险,墟其墓,更以参将胡从仪倦甲疾走,分路捣虚,草薙禽搜几无,唯类虫添不被执者,第金鱼假息耳。……又班麟贵剚刃老虫添,屈朝宣馘献,邓本旺、王武伟力缚吴阿文,皆数载凶渠,久漏天纲,一月内相随就戮,将士勋劳,岂容或泯乎!……疏下兵部,兵部请行巡抚御史勘明叙录。从之。”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兵部尚书王在晋等为贵州叛人过河未逞官兵分剿大胜事题行稿》(崇祯元年六月二十二日)云“贵州巡按陆献明题前事内称:……天启六年冬,安贼欲肆毒内地,先令虫添为之举事,虫添于十一月十八日聚攻白纳司,安贼即于十二月初九日渡鸭池,攻梅炭窑诸处,则其狡谋之结□,狂逞可知,一时省会震动,匀哈、定广间势且岌岌。幸原任抚臣王瑊为之督率剿捕,文武戮力,分头擒斩。……其斩虫添之首功,如副总兵胡从仪、都司佥书管游击事陈谦、守备金良田、参将班麟贵、指挥李逢霖、千户蔡绍周、守备张清、顾弘泰,委应优升者也。……既经具题前来,相应覆请,合候命下:……班麟贵加副总兵职衔。”

  《少师朱襄毅公督黔疏草·汇报雕剿摆金等处功次疏》中有:崇祯三年(1630)十月“初二日,……臣于是密行贵州总兵官林兆鼎、并调拨副将王国祯、杨正芳,参将陈谦、游击金良田、操捕佥书张舜龄、副将班麟贵、佥书袁可成、覃载勋等各统部下官兵,分作三路并进……随据总兵官林兆鼎塘报:各将领官兵,俱于十一月初四日会合,并攻摆金、孔引等处大寨,各贼药弩长枪四出拒敌,官兵奋勇鏖战至午,先破摆金,贼败奔溃,拔兵分路追杀……副将班麟贵部斩伪总兵一名老廷柱。……初五日,拨搜江渡摆金、摆塞、摆藏、茶山等寨箐。……副将班麟贵部擒苗贼二名,又斩级二颗。”;《汇叙擒斩叛苗在事文武官员功次疏》云:崇祯五年(1632)二月“……进剿摆金功次。据原任威清兵巡道佥事、今升分守新镇道参议杨时隆叙详,臣发按察司原署事提学道、参议张讃查核详报,又发新任按察司按察使朱家民复核得:崇祯三年十一月初四日,……苗将副总班麟贵生擒伪总兵一名老廷柱。……十二日攻剿岗斗……苗将副总班麟贵下官兵陈应凤等斩级二颗。……二十一日,攻剿通州隘囤,……苗将副总班麟贵亲斩贼级一颗。”

  又《定军制卫守疏》云:崇祯五年(1632)二月“臣入黔将旧集兵将,已十去七八,今滇患震邻,逆苗窥伺,地方辽远,势实不能尽汰。谨备列通省新旧地方并各将领,应裁应久任者,分别款项胪列上请,伏祈圣鉴。……定广青崖。查得青崖为省南路适中之所,平时盗贼如麻,向委效顺仲夷题授副将班麟贵,原额兵三百名,今减至八十名。本官勤慎小心,向未失事,应照旧责成管理。……复奉圣旨:‘这兵数裁,添将领铨汰,诸款俱依议行’。”由此可见,明王朝对班麟贵的倚重。

  明崇祯十二年(1639),副总兵班麟贵病逝于青岩。其子班应忠承袭其职,仍然镇守青岩,以控八番十二司。其子侄辈班志笃、班国泰随军征战,分别驻防于康佐(今紫云县境)等地。入清以后,朝廷为削弱土司势力,仅授青岩班氏土指挥同知、正五品散官“武德骑尉”之职,最后降格为贵阳府属外委土舍,一直承袭到清咸丰十年(1860)班世清卒而废止。

  随着青岩赵、贾、车、王、吴等姓客籍人户的崛起,与班氏发生了长达46年之久的“供祖文昌阁”之争讼。据赵公专祠内道光四年(1824)五月所立的《朝阳寺文昌阁碑序》所载:“……乾隆四十三年,土酋班廷献因祖祠遭灾,倏移乃祖泥像于寺中,敢与文昌帝君并座,妄言修祠迁徙,乃竟久假不归。……是以道光四年二日初三日,恭迎圣诞,爰将泥像送回,并给手书,劝以尊圣敬宗,只冀化其顽梗,息讼无争。……敢以荒唐之词三叩署,我同人赴辕对质,于本年四月内蒙府主色太尊当堂亲讯,谓班玉麟不尊上谕,亵渎文昌,律应重究,但念土酋无知,姑从宽免。因断伊祖泥像不准入庙,并饬仍在阁上山原地修祠供像。”碑序文中之“内蒙府主色太尊”,即贵阳知府色卜星额(《贵阳府志·职官年表》载:道光二至四年,贵阳知府色卜星额,蒙古旗人,乙丑进士)。班廷献、班玉麟等班氏族人倾其家财,最终“违制”败诉。末任青岩土舍班世清去世后,班氏后裔为避“咸同之乱”兵燹,先后逃亡他乡谋生。

  班氏遗存 底蕴厚重

  总兵府遗址,位于青岩城内制高点上,今青岩小学校园内,与赵公专祠内文昌阁仅一墙之隔。道光《广顺州志·徐宏祖游记》载:“崇祯戊寅(1638年)四月十三日,止贵州寓吴慎所家。十四日遂出司南门……入青崖城之北门。其城新建,旧纡而东,今折其东隅而西,就尖峰之上,城中颇有瓦楼阛阓焉。是日,晴霁竟日,夜月复皎。历青崖屯属贵州前卫,而地则广顺州所辖……是贵省南鄙要害,今添设总兵驻扎其内。”此为徐霞客(宏祖)投宿一夜,留下“南鄙要害”、“其城新建”、“总兵驻扎其内”之青岩印象。副总兵班麟贵久镇青岩,且官居二品,自然要修建“总兵府”,为镇衙禁地。总兵府后来降格为外委土舍衙署,其宽大之屋宇成为书院、学堂的理想场所。

  据班正忠先生介绍,原青岩堡无险可据,一遇兵燹,常遭攻劫。明天启四年(1624),班麟贵选中阁上山柿子坝“五虎传羊”(又释为“金木水火土,五星拱城”)之地修建土城,据险踞守,崇祯七年(1634)才奉命修筑为石城。而总兵府系班麟贵修建的将衙镇府,衙署坐西向东,沿衙道自下拾级而上,要攀越二十五道台阶(台阶宽约一丈八尺)才能抵达仪门,其雄居山巅,蔚为壮观。其南北两则,建有关押人犯的监房十九间、粮仓十一间及部份公廨营舍。总兵府后(西面)还建有一座四合院落,为历代班氏土司私宅府邸,后变为“青岩书院”(即今“赵公专祠”内)。总兵府现在还残留许多明末的雕花础石,原衙道石级尚存,除厅堂殿宇被当年学校撤除而建操场之外,右侧还保留着明清时代的青砖瓦房(廨房)以作教室。现青岩小学撤迁新址,总兵府的形制、规模仍清晰可辨。

  班氏宗祠(俗称“班家祠堂”)遗址,位于青岩城内阁上山腰,于总兵府前即可俯瞰全貌。祠堂原址大部分已被当地居民建房占用,现尚存有几块基石。

  班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末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被毁,其族人将祖宗泥像借供朝阳寺文昌阁,而与当地士绅发生旷日持久的争讼,直至道光四年(1824)败诉,而将其祖宗泥像移回祠内供奉。因班氏家道中落,祠堂复建规模大不如前。时缝“咸同之乱”,青岩处于兵燹要冲之地,班氏族人无力顾及宗祠安危,祠堂荒废而倾塌,一变为居民菜园,再变为古城宅地,现难以窥见当年的风貌了。

  班氏祖茔墓园,位于青岩城东两里地之外官山坡麓。墓园内共葬有班氏先祖坟茔九座,班麟贵夫妇就归葬其中。班麟贵暨夫人罗氏墓,墓前两块墓碑前后并立,一为光绪四年(1878)三月第十代孙班雍所立,一为民国戊寅年(1938)第十一代、十二代孙所立,碑石右刻“民国戊寅……望第十代孙雍承父志重建”,中刻“入黔始祖班公麟贵府君(母罗氏夫人)墓”,左刻其第十一、十二代孙之名。其他坟茔因当年无法确指其名讳,裔孙班联光等立碑时均书刻为“班氏祖茔之墓”。

  根据遗存下来的《班氏族谱》记载:班麟贵,字玉书,生于明隆庆四年(1570)四月初八日,卒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享年69岁。原葬青岩东门外,后迁葬于此,与罗氏合茔。班氏先祖自陕西扶风县辗转江西,明初奉调入黔,与当地土著布依族通婚成家,并积功授土官之职,至班麟贵已承袭六代土职。因此,其墓碑文称之为“入黔始祖”,实为不确。在此墓群中,班麟贵之子班应忠(字笃生)将军亦归葬其地。

  除青岩古城垣外,总兵府、班氏宗祠遗址及班氏祖茔,均为难得的布依族先民之文化遗存。班麟贵系青岩古城的创建人,可谓青岩最早的灵魂人物,又系明末“建功于朝,彪炳史册”的贵州少数民族首领,值得人们的纪念和敬仰。江山胜迹,往来古今,太平盛世,追本溯源。我们希望地方当局重视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和整理,对总兵府、班氏祖茔等重要文物古迹给予恢复或保护,以增添青岩古镇厚重的人文底蕴,为青岩旅游再添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