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3047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1-30

  贵州虽然不沿边、不沿江、不靠海,但是这片夜郎故地从未闭关不前。从战国末期楚国派遣大将庄蹻经黔入滇开始,贵州就一直想方设法与外界对接、交流。近年来,贵州更是举全省之力高擎开放大旗,全面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珠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从群山环抱的内陆山区走向了风行天下的世界前沿。


大开放:拥抱世界新征程


  主持人:观众朋友晚上好,我是主持人徐兴海。您现在收看的是由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政协报联合录制的省两会特别节目《两会面对面》。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到省发改委党组成员、总经济师王嶒和省投资促进局巡视员刘京渝,一起来围绕“大开放:拥抱世界新征程”这个主题进行探讨。欢迎两位嘉宾!

  贵州虽然不沿边、不沿江、不靠海,但是这片夜郎故地从未闭关不前。从战国末期楚国派遣大将庄蹻经黔入滇开始,贵州就一直想方设法与外界对接、交流。近年来,贵州更是举全省之力高擎开放大旗,全面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珠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从群山环抱的内陆山区走向了风行天下的世界前沿。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

  开放创新建“高地”

  2017年7月12日,美国苹果公司正式宣布在贵安新区建设iCloud数据中心,把国内苹果用户的数据逐步存储到这里。全球IT巨头选择落户贵州,除了看中地质稳定、气候凉爽等自然条件形成的超强节能优势,更在于它可以通过贵州辐射东南亚国家客户。

  这只是贵州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最新例证。受益于大交通格局的形成,贵州东西南北向均可进退自如、往来无阻,过去的地理劣势正在逐步转化为地缘优势、发展优势。事实上,贵州开放的努力与国家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方向一致,丝绸之路经济带锁定的三大走向,其中从我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涉及贵州。随着高铁、水运、高速公路和国际航班的不断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促进了贵州大开放,快速通过长三角、珠三角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孟中印缅等,就能通江达海、拥抱全球。

  贵州开放的进程,2014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转折点。当年11月10日,全省首个无水港在花溪孟关开工建设;12月27日,全省首个综合保税区在贵阳封关运行。努力向通道经济转化、向口岸经济升级的贵州,在2016年8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礼包”——获批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自此,“三不沿”的贵州迅速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如今,这片曾经令外国使者偶尔叨扰的过境之地,变成了全球政经界领袖、翘楚纷至沓来的目的地,他们来到贵州、相聚贵州、共话贵州、分享贵州。已经与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关系,吸引150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入驻,正是贵州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的直观体现。

  主持人:这些年来,贵州逐渐从地理劣势转变成地缘优势、发展优势,显然是积极扩大开放、激情拥抱世界的结果。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扩大开放对于贵州有什么重要意义?

  王嶒:扩大开放对于贵州的重要性,首先是带来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提升。从地理位置上看,贵州地处祖国大西南,既是连接华中与华南的交通枢纽,也是西部地区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陆海联接线。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自己看不到或者看不清楚这种区位优势;但是现在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得出的结论就完全不一样了。

  扩大对外开放,还能给贵州带来参与周边地区乃至全球发展共荣的更大空间,让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投身到国际与地区的分工合作中。另外,开放会促成各种要素流动与融通,有利于推进贵州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通过全面深化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近几年,贵州的投资增速持续高位运行,GDP增速也连续名列全国前三甲。从促进投资的角度,你怎么看待贵州的扩大开放?

  刘京渝:扩大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关键一招,大开放可以带来大发展。从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进程看,贵州发展确实离不开对外开放、离不开引进外资。

  首先,省委、省政府从省情实际出发,高瞻远瞩地做好顶层设计,强调必须“走出去、请进来”,走好扩大对外开放这步棋。其次,全省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开放观念、增强开放意识,从省级层面到各市(州)、县(区),地方领导都主动带头“走出去”,宣传推介本地的资源、政策、项目等,采取多种方式强化招商引资。另外,我们通过省内的“数博会”“酒博会”“茶博会”“文博会”等开放活动和省外的“广交会”“高交会”“渝洽会”“厦洽会”等展会平台,甚至组团到境外开展主题推介,积极“借船出海、借梯登高”,让贵州走向世界、让世界分享贵州。

  最关键的还有一点,我省在2014年底历史性地步入“高铁时代”、2015年底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2016年底乌江“黄金水道”全线通航、2017年底贵阳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800万人(次),日渐成熟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彻底打开了贵州通向全国、通向世界的窗口。

  主持人:有了自上而下的软件体系和全面立体的硬件设施,才有资本、底气对别人说“走出去、请进来”,贵州才能在2016年8月获批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一年半来,试验区建设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绩?

  王嶒: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绩。首先,试验区建设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去年7月,《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规划》正式出炉;1个月后,《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正式印发,强调要建设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其次,国家级重点开放平台建设有了新进展。随着安顺高新区、贵阳临空经济示范区先后在去年2月、5月升级和获批建设,全省已经形成以贵安新区为核心,以贵阳高新区、贵阳经开区、贵阳综保区、贵安综保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遵义经开区、遵义综保区、安顺高新区为重点的“1+8”开放创新格局。

  再次,通过大力实施“千企引进”工程,对内对外经贸合作实现新突破,为全省实体经济、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使全省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效率大大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积极对接对标国际先进理念和通行规则,培育形成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确保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公正公开地参与市场竞争,全省营商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

  另外,全省陆、水、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完善,开放通道建设取得了新成绩;在贵阳综保区启动实施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去年全省跨境融资达15.2亿美元,金融市场开放实现了新突破;坚持自我发力与向外借力并举,积极引导各方面力量参与贵州脱贫攻坚,开放式扶贫取得了新进展。

  主持人: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对贵州来说既恰逢其时、又非常及时,无疑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贵州对外开放的新动力。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你最关注试验区建设的哪方面?

  刘京渝:国务院批复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可以说是中央全力支持贵州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的“组合拳”,为我省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和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等美好愿景,带来了强弓劲弩般的推动力。

  关于试验区建设,我最关注的一点是营商环境,这对政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今年1月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新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就专门部署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与社会创造力。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生命线来抓,积极构建营商环境评价、项目综合服务、项目落地推进、外来投资法治服务4个体系,切实让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比如,刚才提到的《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为全省激发社会潜能、释放内生动力画好了“路线图”。这些举措说明,贵州看准了扩大开放的最关键因素——营商环境,全省上下已经形成一种共识:营商环境就是开放的形象、开放的环境,打造好的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主持人:随着我们频繁地“走出去”,就会有很多人渴望了解贵州、走进贵州。“走出去”与“引进来”好像一对孪生姐妹,大开放的目的是实现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那么,贵州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王嶒:扩大开放本来具有“走出去”“引进来”两个方面的涵义,这既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更好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客观要求和有效途径。

  截至去年底,全省对外投资企业已经发展到97家,表明我们在“走出去”方面迈出了成功步伐,也产生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比如,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与越南前江省签订合作协议,投资26.6亿元在龙江工业园区建厂;贵州长通集团、贵州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贵州海上丝路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与印度安得拉邦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这些,都是近年来贵州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分工、全球竞争取得的好成绩。

  刘京渝:这几年,在国家的开放战略指引下,省委、省政府鼓励和支持贵州企业大胆地“走出去”;通过它们积极带动,又吸引很多外商投资企业“走进来”,形成了互动合作、互惠互利的开放发展格局。

  这种礼尚往来、像走亲戚一样的交流,促进很多配套体系、软件服务能力提升和基础设施、人文文化、软环境建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利的东西。现在,贵州确实成了一块令全世界瞩目的投资热土。去年截止8月底,就有国境(外)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企业43家来黔投资。

  主持人:推动大开放,贵州既有诸多优势、也存在一些不足。今后,我省应该怎样用好长板、补齐短板,切实把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打造成内陆开放的发展“高地”?

  王嶒: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核心和关键是营商环境。你敞开开放的大门、想把人家请进来,他为什么会来?一定是这个地方有吸引他留下来的东西,包括门槛更低、服务更优、空间更大等。投资者来到贵州后,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把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营造好,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只有你的服务高于他人,才能吸引更多知名的企业。

  未来,我们要用更加开放的胸怀和眼光拥抱新时代,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刘京渝: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贵州要着力打造投资门槛低于周边省份、投资服务高于周边省份的“政策洼地”。去年9月,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贵州省外来投资服务和保障条例》。这是全国首个把政府投资服务、诚信建设、纠纷调处等纳入法定职责的条例,从2014年开始起草、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今后,来黔投资企业、个人将享受到更加贴心的“保姆式”服务。

  下一步,贵州的开放应该是全方位开放,举全省之力打造思路开放、政策开放、服务开放的开放型经济省,形成内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主持人: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马云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大家错过了三十年前广东、浙江的投资机遇,今天一定不能错过贵州”。这也许是体现贵州大开放格局的最佳广告词。今日之贵州得天时、居地利、享人和,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开放高地、创业福地、成本洼地。“一带一路”扬帆起,对外开放正当时。面向更快、更好、更远的未来,贵州的故事值得期待、注定精彩。

  明后两天,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将在圆满结束各项议程后胜利闭幕。这次省两会,再次奏响了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集结令。站上新的时代起点,四千万贵州各族人民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砥砺前行,用心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的篇章。

  今年的《两会面对面》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非常感谢两位和之前来到演播间的所有嘉宾,也非常感谢观众朋友们收看节目。春节很快就要到了,在此提前祝大家新春愉快、阖家幸福。明年我们再见!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田锦凡 图片摄影/本报记者 李 丽)


 

省发改委党组成员、总经济师王嶒


省投资促进局巡视员刘京渝


节目录制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