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256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11-09

培育健康积极社会心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尹静珏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创业,迎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第三次伟大飞跃的光明前景,开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使中国迈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新征程。这个宏大的历史进程一则势不可挡,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二则不是靠请客吃饭、敲锣打鼓就能实现,不会一帆风顺。培育健康积极社会心态,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至关重要。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对社会心态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宪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是一种完整的身体的、心理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伤残。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就更深刻地意识到社会心态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而在整个社会发展、变迁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心态的认知越来越深入,而且社会心态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到“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再到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直至2017年10月18日开幕的十九大要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就呈现出这样一条清晰的轨迹。

  十九大报告围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阐释了通过“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来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事实上,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远远超越了社会治理的层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 培育健康积极社会心态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表现

  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离不开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总和,包括幸福感、安全感、社会支持感、生活压力感、社会公平感、社会信任、社会情绪等指标。宏观的社会心态反映的是人民的心态,体现了人民的心境状态、情绪状态、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具体来说,社会心态研究关注的是人民是否感受到幸福、是否有安全感、是否感觉到生活压力、是否感觉到公平正义、在社会生产与生活过程中是否能够保持稳定且良好的情绪及其相关程度与表现方式。社会心态研究的成果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认识、理解与向往。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社会心态研究的基本方向与立足点,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表现。只有拥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人民才能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织绘美好生活的蓝图,勇敢拼搏,积极奋进,实现经济、社会的大力发展,真正实现“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目标。只有拥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人民才能拥有对美好生活的积极心理体验,才能维持追求美好生活的持久动力,才能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感受到收获的幸福,建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与新时代人民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行动互为前提条件和发展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到了呈现。

  十九大报告既吸收了社会心态的研究成果,更是始终遵循着唯物史观和人民史观。这个报告着重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据此而言,在社会主义中国,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表现。

  二、 培育健康积极社会心态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有效载体

  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对于决胜全面成小康社会与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言,不是硬实力,而是更接近于软实力。培育健康积极社会心态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有效载体。

  众所周知,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今后的五年里,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一鼓作气顺势而为开启全面建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强国富民两手抓,实现社会建设与其他领域建设共同统筹推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成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让人民共享发展与改革成果的主要路径。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既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有效载体。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内容。根据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就是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公众面对党委和政府领导和负责下的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参与,以及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在参与和实施社会治理过程中,不同角色与功能定位需要一个相互适应、相互磨合、最终才能达成有效协同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在追求这种格局的过程中,社会公众以及其它治理主体既是参与者也是获益者,也难以避免成为社会治理体制变革代价的承担者。各个社会治理多元主体或整体的心理状态决定了其创新社会治理、社会建设的参与程度与治理成效,也直接影响了各个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共享社会治理成果的范围和程度。尤其是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能否在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以及居民自治三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有没有一个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或者能不能培育出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举足轻重。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能够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治理变革的成本与损耗,是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润滑剂与粘合剂。以此为依托,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就有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反而言之,一个戾气喧嚣、妄自菲薄、急功近利、消极萎靡的社会,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种灾难。概而言之,培育健康积极社会心态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有效载体。

  三、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培育健康积极社会心态的重要保障

  培育健康积极社会心态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已是不言而喻。如 何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十九大报告所指明的路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培育健康积极社会心态的重要保障。

  依靠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能够及时疏导社会不良情绪,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提高人民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会共享、推进社会共建共治的重要途径。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健康积极心态的培育。例如,由于社会对心理服务的认知度不高、专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与组织缺乏、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心理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了焦虑、抑郁等一般心理问题因得不到及时的专业疏导,从而造成心理疾病的产生;大多数心理服务志愿者无法参与日常的个案心理服务、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服务;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难以建立及维持。依托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能够帮助社会公众有效体验到并维持健康积极的情绪,激发其攻坚克难去追求美好生活、建设家园与国家的持久动力,促使其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为着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进。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内容以及具体实施方案,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文件精神中已经有比较科学的规定。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针对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二十二个部门在2017年1月就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建立健全各部门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鼓励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加强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今后进一步地抓落实是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