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民革贵州省委通过提案指出,贵州八大水系分属两大流域:苗岭以北属长江流域,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水运自古就是最经济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随着我省进一步落实“四个全面”,推进“五大理念”,实现精准脱贫和守住两条底线的要求,加之贵州前些年基础设施突飞猛进,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水陆互补,交通运输行业提升效率迫在眉睫。为此,民革贵州省委建议:
构建“滚坝+甩挂”运输体系 助推贵州山区水运体系良性发展
□本报记者 何 博
“滚坝+甩挂”运输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提案指出,贵州是喀斯特山区,原电站筑坝均在狭窄的地段上,传统的过船设施靠提升翻坝,投资大,对贵州地质特征不经济不适用。大量建此设施会引起地质灾害,破坏两岸生态,降低生物多样性,淹没稀缺的土地资源,通过在县县通高速的基础上完善末梢公路网,选择适宜连接水陆两域的最佳地段,修建码头,采用牵引车拖带挂车,从坝的上游拖至坝的下游,将挂车甩到下游游轮,挂车采用标准集装箱,勿用多次装卸,甩挂运输把汽车与轮船运输紧密联接,使之列车化、标准化、便捷化,这就是“滚坝+甩挂”运输组织形式。
记者了解到,“滚坝+甩挂”运输组织形式是世界公认并广泛应用的先进运输组织方式,是提高运输和物流效率的有效手段。由于这些滚坝连接水陆地几乎处于风光秀丽,但生态脆弱,且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域,又是“长江和珠江”两江屏障,随着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财富流通增长,具有比较优势的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和原生态绿色土特产品的贸易增长,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五大理念的新发展模式,绿色交通运输业正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民革贵州省委在提案中认为,滚坝+甩挂运输发展动力强劲,也是发展全域旅游,实施精准脱贫,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思想的最佳选择,对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一是助推我省工业化发展需要。当前,我省正在强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推进煤电铝、煤电磷、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建设。而这些大工业必须要有大通道为支撑,既要解决企业物流进出通畅的问题,更要解决工业产品运输成本降低的问题,而水运无疑就具有这样的功能。仅乌江沿线思南、石阡两县的特色石材对乌江水运的需求就达500万吨以上,要实现产值增长翻番的目标,关键要解决物流瓶颈问题,对乌江水运的需求高达3000万吨以上。如果从全省看,我省招商引资的各类工业企业都对价格低廉的水运同样有需求,所以,加快水运发展,可以有力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另从坚守生态底线上看,据测算,1000吨级船舶每千吨公里耗油大约是2.8公斤,而30吨汽车每千吨公里耗油则是10公斤。以全省水运500亿吨公里周转量计算,水运与公路相比,将节约36万吨燃油,减排112.14万吨二氧化碳,是落实生态底线的最佳交通运输方式。二是落实省委大扶贫战略的要求。我省主要通航河流沿江两岸分布着全省80%以上的贫困人口,是国家和我省实施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据预测,如果乌江要达到每年1500万吨的运输量,则需要1000吨级船舶300艘以上,从就业的角度看,300艘船舶可以吸纳3000余人就业。另外,在沿江还可以催生1—2个造船基地,既可以有效消耗近10万吨钢材等过剩产能,又可以通过造船投资,有力拉动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滚坝+甩挂”运输
助推山区水运体系良性发展
规划引领,协调推进。做好水陆连接的交通体系规划,要接好旅游规划、物流规划、精准脱贫实现小康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科学规划将进一步加快建设滚坝运输码头和仓储,同时,建议研究出台支持发展的相关政策。
打造水系生态旅游产业链,培育微旅游生态系统。水系与航运结合的交通方式改变了旅游的实质,时间与空间上达到更好的结合和统一,能让游客真正的慢下来、住下来;娱这一块也有很大的差异化,增加了多种与水、水系等相关的多种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会产生更丰富的产业,产业链会更长,更丰富,包含的内容更多样化,能交叉组成多种优质旅游产品,满足更多种类型的、个性化的游客,建议进一步增加水系旅游的产业链新的内容,使产业链中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更高,自主性更强。
打造多种形式相互衔接的物联网。着眼于交通一体化发展,打造区域物流核心枢纽和骨干通道,形成网络化布局、一体化运作的区域物流服务网络,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先进运输模式的推广,提升区域物流服务能力,支撑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加快区域交通、运输、物流等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对接,推动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和数据共享,打造区域统一开放的物流市场,支撑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发展一批像“货车邦”这类“互联网+”的企业集团,让物流链延伸到流域末端。
传承流域码头文化。码头文化是在拥有码头的城市,与政治、经济等相互融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特殊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码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其地域内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息息相关,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文化符号。码头文化不仅丰富了码头城市的内涵,提供了平台,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表达方式,具有明显地域特征,是一个城市、流域的文化符号,建议传承保护流域内生态文化、生物多样性、船工号子等码头文化,记住乡愁,为流域内水运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助力精准脱贫。据调研了解,我国三峡工程中使用滚坝运输系统每年可实现劳务收入300多个亿,对当地农村实现精准脱贫意义重大。我省现已基本建成了一批以乌江构皮滩翻坝运输系统工程,预计在2017年底竣工,建议把构皮滩的系统进行推广,探索在边远地区利用滚坝等小规模便捷运输方式,构建金字塔型底部劳动力模式。
加强水运运输方式建设
缓解我省目前陆路交通运输压力
省发改委在答复中指出,近年来,我省致力于打通“北入长江、南下珠江”水运通道,拟采取“先通后畅”方式加快水运通道建设。2015年建成了乌江构皮滩翻坝运输系统,2016年建成乌江思林、沙陀500吨级通航设施建设,现正积极积极协调红水河龙滩通航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乌江构皮滩500吨级通航设施建设和清水江平寨、旁海、都柳江从江、大融等航电枢纽工程建设,保证我省航道“先通”。“滚坝+甩挂”运输体系研究,有助于我省水运通道“后畅”建设,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滚坝+甩挂”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研究,力争在解决我省碍航闸坝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省交通运输厅表示,近年来,省交通运输厅致力于打通“北入长江、南下珠江”水运通道,拟采取“先通后畅”方式加快水运通道建设。2015年建成了乌江构皮滩翻坝运输体统,2016年建成乌江思林、沙陀500吨级通航设施建设,现正积极积极协调红水河龙滩通航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乌江构皮滩500吨级通航设施建设、清水江平寨、旁海、都柳江从江、大融、温寨、郎洞六级航电枢纽工程建设,保证我省航道“先通”,“滚坝+甩挂”运行体系研究,有助于我省通道“后畅”建设。2015年乌江构皮滩水电站翻坝运输系统建成,已实现“滚坝+甩挂”运输方式的突破,省交通运输厅将进一步加强“滚坝+甩挂”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研究,力争在解决我省碍航闸坝方面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