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贵州进入了高铁时代,贵广高铁、沪昆高铁贵州段通车;
五年来,贵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
五年来,乌江实现复航,贵阳机场跻身全国大型繁忙机场行列;
五年来,贵阳中环BRT惊艳亮相,贵阳地铁建设稳步推进……
五年来,原本可以靠青山绿水的“颜值”吃饭的贵州,却拼出了交通建设的奇迹,最终实现了大逆转——让老百姓走出大山,踏上奔向小康的征途。
这五年,贵州拼出了交通建设的奇迹
从2023公里到5433公里
1991年,贵州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贵黄公路建成通车,从此改变了贵州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比较尴尬的是,到2011年贵州高速公路通车里面仅2023公里。2012年,贵州全面启动了高速公路建设三年会战。
2015年12月31日,是贵州交通发展史上应被载入史册的一天,也是最值得贵州人扬眉吐气的一天。从2008年提出构建“678”贵州骨干公路网规划,到2012年提出三年高速大会战,再到现在的88个县全部通高速,在中国西部12个省份中,贵州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截至2016年,贵州全省高速通车总里程达到5433公里。
但贵州建设高速公路壮志雄心并没有结束。
2016年10月17日,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发布《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加密规划)》:力争在“十三五”末“十四五”初,实现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10196公里)的目标。
届时,贵州将实现贵州与各相邻省(区、市)有4个以上高速公路通道,至周边省(区、市)中心城市7小时到达;省域内相邻市州中心城市间实现4小时互通;高速公路网将覆盖全省所有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重点小城镇;兰州至海口、上海至昆明、厦门至成都等主通道高速公路车道数达到8车道及以上。
从“村村通”到“组组通”
脱贫攻坚交通先行,处于“毛细血管”位置的国省道和农村公路,更是担负着打通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的重任。
2015年9月14日,贵州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拉开序幕。2017年年底,贵州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将迎来收官。届时,贵州全省县乡道等级公路里程达5.6万公里,通村公路等级以上里程达4.8万公里,实现建制村通畅率达100%、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重点路段安全隐患治理率达100%、县乡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设置率达95%。
从“县县通高速”到农村“村村通”公路,贵州用了仅仅两年的时间。
2017年8月30日,贵州在交通建设方面又作出了一个重大举措——正式启动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2017年至2019年,贵州将累计投资388亿元,对39110个3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村民组实施9.7万公里通组公路硬化建设。其中,优先支持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2760个深度贫困村和当年拟脱贫摘帽县共3.3万公里率先实现“组组通”硬化路。
从进入高铁时代到打造高铁经济圈
2014年12月26日,贵州首条高速铁路——贵广高铁建成通车,贵州迈入高铁新时代,贵阳到广州的铁路旅行时间大幅压缩到4个小时。
2015年5月,贵州第一条城际快速铁路——贵开铁路开通运营,贵阳迈入城市快速铁路公共交通新时代,大贵阳同城化和贵阳市域半小时经济圈逐步实现。
2015年6月,沪昆高铁贵州东段正式开通,贵州由此融入全国高铁这张大网,极大缩短了贵州与中部和东部城市群的时间距离。
2016年12月,沪昆高铁贵阳至昆明段开通运营,标志着沪昆高铁全线贯通,贵州在西南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地位更为凸显。
借势高铁,贵州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加速与周边省区及全国各地的互联互通,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依托高铁,红利惠及沿线各地贵州,百姓的生活被真真切切地改变着,高铁经济开始大放光彩。
2016年6月,贵州出台《关于加快铁路建设的意见》,到2020年,贵州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4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超过1500公里。实现贵阳至周边省会城市及全国主要经济区2至7小时铁路交通圈,基本实现贵阳至省内其他市(州)中心城市1至2小时到达。到2030年,省内相邻市(州)实现铁路连接,全省铁路网基本建成。
航运从日渐萧条到焕发生机
2017年1月5日,随着500吨级标船航电1号顺利通过位于思南县的思林水电站升船机,乌江航道正式通航,贵州水运建设三年会战迎来最重要的成果。乌江通航意味着每吨运费将从陆路运输的430元/吨降到水运的320元/吨,企业每年仅运费就能节省3000多万。
这些年来,随着公路、铁路的快速发展和水电设施建设,乌江航运日渐萧条。
2013年9月20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了《贵州省水运建设三年会战实施方案》,提出用3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水运建设大会战,乌江航道的全线通航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会战三年时间过去,贵州建成乌江(乌江渡—龚滩)四级高等级航道431公里、南北盘江红水河四级高等级航道364公里、清水江锦屏至白市高等级航道56公里,贵州四级高等级航道里程达851公里,占全省通航里程22%,改写了贵州无高等级航道的历史。851公里高等级航道这一数据位居全国14个非水网省(市)第一。
目前,贵州航道里程达到4000余公里,水运发展风生水起。贵州新增500吨级码头泊位40个,总数达到490个,形成了3000万吨的吞吐能力。至2016年底,贵州拥有500吨级、1000吨级、2000吨级货船30多艘,实现了船舶大型化、标准化。
据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测算,到2020年乌江航道将有4000万吨货运需求,从生产加工到港口中转,再到运输服务,一条江就是一条完整的产业带。
“十三五”时期,贵州水运发展还有更高目标:力争累计完成投资220亿元,基本打通乌江、红水河、赤水河、清水江、都柳江5条通道,实现出省水运通道全线贯通。同时基本建成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水运主通道上8个港口枢纽,增强水运对产业布局的引导和城镇发展的支撑作用。
从“一枢九支”到“一枢十六支”
2016年,贵州全省机场共完成旅客吞吐量1860万人次,共开通航线290条。其中,贵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万人次大关,跻身全国大型繁忙机场行列;截至2016年底,贵阳机场已通航国内72个城市、通航国际及地区20个城市;开通国内航线152条、国际地区航线21条。
“十二五”时期,贵州建成了遵义、黄平、毕节、六盘水等4个机场,完成了兴义机场和铜仁机场改扩建工程,形成了以贵阳龙洞堡机场为枢纽的“一枢九支”新格局,每个市(州)都有一个机场,机场直线距离100公里范围内民航运输覆盖80%以上的县级行政单位和90%以上人口,立体综合交通网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十三五”时期,贵州将着力打造贵阳龙洞堡机场为西南重要区域枢纽机场,争取加快建设形成全省“一枢十六支”的机场格局,有力支撑贵州旅游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至2020年,支线机场全部具备通用航空服务功能,贵州各市(州)基本建成2—3个以上一、二类通用机场以及若干三类通用机场,支撑通用航空产业、通用航空市场加快培育发展。
(据多彩贵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