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249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10-27

余留芬:与总书记对话的女书记

  因与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对话,知道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的人更多了。

  10月19日上午,习近平来到他所在的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党的十九大报告。期间,他向余留芬详细了解当地通过“联村”带动贫困村脱贫的情况。

  事后,余留芬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总书记问到我们村各项发展,说得很细、说了很多,说明总书记对我们基层带头人给了很大肯定,也给予我们很大的期望。”

  与总书记的问答

  新华社在侧记中,详细描述了习近平与余留芬之间的问答:

  余留芬告诉习近平,在县、乡党委支持下,他们联合两个相邻的贫困村,组建联村党委,携手抱团脱贫致富,村里先后建起了养殖场、火腿加工厂。

  “你们生产的火腿叫什么名啊?”习近平问。

  “盘县火腿,是与云南宣威火腿、浙江金华火腿齐名的三大火腿之一。”余留芬说。

  “那你们得提高一下知名度,我原来只知道那两种火腿。今天提到了,也可以宣传宣传。”习近平笑着说。

  习近平对贫困地区发展脱贫产业特别关心。

  当得知盘州还建有一个酒厂,1012户村民入股,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习近平十分高兴。他问:“你们的叫什么酒?”

  “岩博酒。”余留芬答。

  “白酒?多少度?价格怎么样?”习近平继续问。

  “对,白酒。我们的价格就是老百姓喝的,定位是‘人民小酒’。”余留芬说。

  “我是问价格多少?”习近平追问。

  “我们只卖99元。”余留芬说。

  “99元也不便宜了。不在于贵,太贵的酒反而不一定卖得好。”

  “谢谢总书记指导,我们一定按您的指示去做。”

  “这是市场问题,要按市场来。不能我一说,你就按30卖了。”

  会场上发出了一阵阵会心的笑声。

  当选三届党代表

  这是余留芬第三次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她在发言中告诉习近平,出席党的十七大时,从村里到北京花了4天时间。2014年,六盘水月照机场建成通航,2015年盘州通了高速路,今年又通了高铁。“坐高铁到北京只需要八九个小时,坐飞机就更快了。”

  据了解,这位连续三届当选党代表的女书记,年纪并不大、尚不到50岁。2007年,30多岁、党龄尚不足10年的她,就首次当选党代表。

  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后,《六盘水日报》这样评价余留芬:“来自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村党员,连续当选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不仅在贵州屈指可数,在全国也为数不多。”

  余留芬当选,与她把一个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带入小康村不无关联。她所在的岩博村,位于贵州高寒山区深处,10多年前还是一个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村集体经济为零的穷村,全村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

  “客人来了,家里连杯可以喝的白开水都没有。”余留芬这样描述当时的穷。

  2001年春,仅3个月党龄的余留芬被任命为岩博村村支书。上任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全体村民修通了进村道路;2002年,她冒着个人风险贷款23万元,与村民一起盘活了村集体林场;2003年,她在村里建成第一个煤矸石砖厂;2005年,村里全都通上了水、电、路;2007年,她带头建起带有地方特色的小锅酒厂……

  截至目前,余留芬当了17年村支书。如今的岩博村,已有岩博山庄、岩博火腿加工厂等5个村办企业,拥有集体资产62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6万元左右。在与习近平对话中,她提到的岩博酒前身就是小锅酒厂,现在叫“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

  同在主席台就座

  据了解,这位来自贫困地区一线的女村支书,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党的十九大主席团成员。这让她与习近平的交集变多了。

  根据《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辞典》,党代表大会主席团是党代表大会的领导机构。各级党组织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时,都应成立大会主席团。大会主席团成员由上届委员会或各代表团(组)提名,经全体代表酝酿讨论,根据多数人的意见确定名单,提交代表大会预备会议表决通过。

  10月1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预备会议。会议以举手表决方式,通过由22人组成的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名单,通过由243人组成的大会主席团名单。

  余留芬就是243名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除了她,还有不少各行业领域一线的党代表,如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宋鱼水、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等。

  当天下午,新选出的大会主席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次会议。也就是说,在习近平19日来到贵州省代表团与代表们共同审议报告前,作为大会主席团成员的余留芬就与习近平一同开过会了。

  10月18日上午,党的十九大开幕式,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当时,主席台上坐的就是主席团成员。作为主席团成员的余留芬,与习近平同在主席台上——主席团常委集中在前排就坐,其他成员则按名单公布的顺序在后排落座。

  另外,离开贵州省代表团之后,10月19日,党的十九大主席团举行第二次会议,习近平主持会议,余留芬也应是作为主席团成员参会。就以往情况来看,主席团在整个党代会期间至少要举行三次会议。

  带头与贫困“较劲”

  乌蒙磅礴,山高谷深。世代居住在当地的民众,曾深受交通不便之苦。位于乌蒙山深处的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就长期因此而“人穷志短”,成为“吃粮靠救济、穿衣靠救助、用钱靠贷款”的“三靠村”。

  17年前,31岁的农家妇女余留芬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群众以修路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保护生态改善环境。17年久久为功,岩博村成了远近有名的“小康村”。

  岩博村原村主任肖直顺介绍说,原来进出村只有山路、羊肠小道,是余家妹子带头修路、出钱出力,才让岩博人比邻村早十年走上不沾泥浆的大路。

  那是2001年春,余留芬上任村支部书记仅7天,便组织召开首次“院坝会”商量修路。

  彼时,余留芬给大家鼓劲:“人穷志不能短,连一条路都修不起,外村人怎么看得起岩博人!”

  说干就干。白天,余留芬与村民们一起上工地,搬石块、掌钢钎、抡大锤;晚上,她又挨家挨户鼓劲加油。历经3个多月苦干,一条宽4.5米、长3公里的进村路通了。

  “一起干,挑重担,要结果。”这是岩博人对余留芬这个书记的“初印象”。

  随后几年,余留芬带领村民先后修通长达28公里的通组路,让岩博人彻底告别了“行路难”。

  修路,让一个31岁的农家妇女真正成为岩博村的当家人、主心骨;她以羸弱的双肩,担起了全村脱贫致富的重担。

  余留芬时常脚穿胶鞋奔波在田间地头,走组入户、访贫问苦、进山种树。她被岩博村民称为“大姐”“大姨”“奶奶”,很少有人称呼她的“官衔”。她说:“共产党人什么困难都不怕,就怕脱离群众。”

  “做群众工作,首先是感情问题,有了深厚的百姓情怀,就有了为民利民的自觉自愿。”余留芬说,“我就是一个农民,做农民的带头人,必须时时处处从农民的角度去理解农民,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么‘为民’、怎样‘当家’。”

  “村事太多、家大难当,但她与父老乡亲始终保持着一种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被余留芬多次“拜访请贤”的“80后”大学生村主任肖玉龙说,“她反复嘱咐我们,不能让群众吃亏。”

  修路,打通了发展的“命脉”;筹资赎回集体林场,则为岩博挣下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

  余留芬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在林场里修建休闲山庄,开展经果林种植。

  2013年,岩博村采取“村企联建”的方式,联合村内5家企业组建村企联建型联村党委,提升了村级党组织发展统筹能力。

  2015年,为带动周边村寨发展,当地将鱼纳、苏座2个贫困村纳入岩博联村党委共同发展,通过强村带弱村,帮助两个村845户村民筹资入股企业共同发展。

  如今的岩博村,一栋栋白墙灰瓦两三层楼房点缀在山间,纵横交错的水泥硬化路通到各家各户。主干道上的太阳能路灯、路边的小广场和公厕,展示着这个小山村的可喜改变。

  余留芬上任前,岩博村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三分之一的村民没过温饱线,绝大部分村民住在茅草房、土坯房里。

  如今,余留芬带领大家把昔日贫困村,发展成拥有集体资产6200万元、集体经济积累达47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55万元的小康村。“依靠党的领导,团结拼搏、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这是岩博村取得成功的关键。”余留芬表示。

  盘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国兴认为,岩博村靠山养山、念好“山字经”,建成党建强、产业优、生态美、百姓富的小康村,生动地回答了“发展为了谁、谁来促发展、发展谁受益、受益怎样做”等关键问题。

  “岩博的未来,第一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第二要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第三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为乡亲们奔劳,余留芬永远在路上。

  她朴实地说:“不当这个书记我可能也有点钱,然而我现在的人生价值用钱买不来。因为全村的老老小小都离不开我,我更是一刻也离不开他们。”

  深秋,乌蒙山上的岩博林场青山如黛,凉风习习;“余留芬路”经多次升级改造,更便利了特色山货、新鲜蔬菜随时运送出山;一个个村办企业运作有序,为岩博人持续创造着财富。山花烂漫,山风送来阵阵泥土的芬芳。

  (文/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报道)

  |人物档案

  余留芬,女,汉族,1969年8月生,1999年7月入党,现任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党委书记,201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2013年被评为“贵州省最美女村官”,是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