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249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10-27

驿外断桥边

□秦 岭

  从遵义至绥阳,到正安和道真,要经过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这条河叫赤尾溪河。赤尾溪发源于绥阳与正安交界的大山深处,从远古的深山老林一路奔腾而来,川流不息,势不可挡。赤尾溪水深河宽,在绥阳县温泉镇双河溶洞国家地质公园的前方,顺着山谷,缓缓流过一坝稻田,在温泉那儿打一个大大的湾儿,流向滔滔的芙蓉江。

  古时候,从遵义到正安的驿站,有十几个,在绥阳温泉区的公坪乡,距离现温泉镇几公里的地方,就有一个驿站,那儿有一座单孔的石拱桥,全部用白云岩石砌垒而成。斑驳的桥墱石和桥头上盘踞着的石狮子,在向人们诉说着沧桑的历史和神奇的传说故事。行客匆匆,时过境迁,从远古籍舟筏渡、趟水过河,到而今走上这座大桥,历史的演变和厚重的沧桑故事,时时萦绕在我们的心头,挥之不去,流连在岁月的时空里。我对这座桥有些儿肃然起敬。

  这座桥,就是公馆桥,坐落于绥阳和正安交界的边赤尾溪上,是黔北地区非常有名的一座石拱桥,被誉为“正南第一桥”。《续遵义府志》称其为“黔北第一古石桥”。修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于宣统元年竣工,耗时三年。桥高八十米,长七十二米,跨长二十三米。桥南石阶四十七级,桥北石阶四十级。桥的两端雄踞着四头高大威猛的石狮子,桥栏上雕刻着精美的鲤鱼跳龙门、神仙下棋等传奇故事和奇花异草、飞禽走兽。桥的两面镌刻着精致的对联和《修建正南第一桥序》,书法苍劲有力,功力深厚。对联对仗工整,意境悠远。在桥下仰望,感觉这座桥雄伟壮观、苍劲挺拔,仿若横空出世。站在桥上凭栏远眺,赤尾溪缓缓流向远方,远山近水,亭阁屋舍,万亩大田风光尽收眼底。周围的农家小院炊烟袅袅,鸡鸣狗吠,安静祥和,恬静如画,心怡如诗。石桥的整个建筑造型别致、技术精湛,可与赵州桥媲美。它应该是我们黔北地区造桥工艺的杰出代表;是黔北造桥史上的奇迹和一朵奇葩;是黔北历史和文化乃至于经济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是一首古老的传奇史诗,一首久唱不衰的英雄赞歌。

  公馆桥驿站,是正安通往遵义的唯一通道,必经之路。弯弯曲曲的驿道,斑驳沧桑的石梯,从古而今,行人穿梭,步履匆忙,留下的只是历史的记忆。古人捐粮馈菜、冒雨修桥的壮举,让后人赞叹唏嘘。但是,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烟云中,有的人和事如滔滔赤尾溪水,流进了浩瀚的大海,成了过眼云烟;而有的人和事,却像桥上的石头一样真实,深深地镌刻在世人的心间,岁月也粉刷不去他的存在。

  睹桥思人,公馆桥的德正碑仿佛在诉说着这一切。我们不能忘记这个人,他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似乎又垂手可触。正安州知州郎承模,从重庆丰都来正安做官,先后两次任正安州知州。在他的任上,可以说是功德满布,妇孺皆知,在正安历史上政声民声都是最好的官员之一。他在正安兴办教育,创立了师范讲习所、蒙养学堂,新修了小学堂;他重视交通,修桥补路,筹集资金修建了公馆桥、杨兴桥等多座石拱桥,正安境内的大部分石拱桥都是他那个时期修建的。米粮至牛都坝,有十来公里的山崖,悬崖峭壁,灌木丛生。郎承模组织当地民工硬是从峭壁上凿出了一条通行大道,打通了从正安通往遵义的“肠梗阻”。这就是名留清史的“十二茅坡”。岁月远去,“十二茅坡”的羊肠小道,如今变成了宽畅笔直的二级公路,虽物是人非,但青山依旧,江水长流。让后人永远记住这段历史佳话,记住这个曾经的父母官。

  郎承模组织修建的这坐桥,就是造福于后人,惠及子孙的一个历史见证。据历史记载,公馆桥南端的土地庙,有两间黔北民居似的民房,坐落在公坪街上,是古代贵州到川南驿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这里人口集中,行人熙熙攘攘。沿街的客栈、饭庄、茶社生意兴隆,顾客络绎不绝。赤尾溪沿着街的右边蜿蜒流过,对岸就是正安的土坪。那时候,赤尾溪上没有一座桥,来往的州府官员、黎民百姓、过往客商都在公坪街上场口船塘渡口去坐船,摆渡到对岸。遇到洪水,就无法通行,每年涉水者,溺死者不计其数,成为两岸通行的天然屏障,制约两岸商贸往来的险隘沟壑。

  话说清光绪乙己年春天,郎承模从遵义返正安,途径这里突遇暴雨,山洪骤至,连续三天,赤尾河波涛滚滚,惊涛拍岸,根本就无法摆渡,过不了河。郎承模伫立河边,望着滔滔河水,一筹莫展,不由得感叹道:“烟水苍茫,哀歌无渡,途穷日暮,惆怅何之,甚至濡首灭顶、沉沦者不知几何?”思欲驾虹,以求利涉。三天之后水退,郎承模急匆匆赶回正安,迅速与绥阳知县方峻商量,确定由正安、绥阳两县共同架桥,很快就落实了资金筹措方案。从古至今,修桥补路都是善事,所以两县的老百姓都积极拥护和支持,纷纷解囊相助,投工投劳。竖年冬天,在石匠师傅吴明空和木匠师傅陈福堂的带领下破土动工,300名能工巧匠,历时三年,终于于宣统元年9月12日建成,打通了两岸通行的“最后一公里”。

  “石磴连云平雁齿,河梁偃月卧虹腰。”石拱桥屹立赤尾溪上,势若长虹,昔日天堑终变通途。

  后来的公馆桥,历经岁月沧桑,饱受洪水之噬駑。可喜有当地百姓精心呵护,历代官府维修护养,石桥至今依然挺拔,行人照常来往通行,见证了一个多世纪的传奇故事。《德政碑》云:“痌瘝在抱”。痌瘝,就是病痛疾苦的意思,寓意把百姓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记在心间。从古至今,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的人,人们都会永远记住他。郎承模,这名千古风云的正安知州,在驿外断桥边上,留下了千古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