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歌:以天籁吸引世界
□陆青剑
“桂花儿生在桂石崖,桂花儿要等贵人来;桂花要等贵客到,贵客来到花才开……”
“好花红哎好花红,好花生在茨梨蓬,好花生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
在贵州,在神州大地,无论是《桂花开放幸福来》,还是《好花红》,或是《情姐下河洗衣裳》,都成为人们激情传唱的民歌经典。这些源于贵州民族民间生活的民歌,既有着春风扑面般的清新和欢快,又有着田野炊烟般的诗情和画意。
在贵州高原,民族民间文化大观园催生出的斑斓景象,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饭养身,歌养心”的精神指引下,坚定而又快乐地传承延展了千百年的文化根脉。从都柳江畔到南北盘江,从武陵山麓到乌蒙山区,到处都呈现出舞姿翩翩、民歌悠悠的喜人画面。古老民歌和新式民歌从大山深处飘出,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使得世界都听得到源自贵州的神秘歌声。在歌声的背后,是文化自信与自觉的自然流露,是文化自尊与自强的真情表现。
民歌合唱 文化自信召唤世界聚焦
黔东南州有一颗搏动强烈的“歌心”,继去年6月与中国合唱协会联手举办第三届中国民歌合唱节之后,今年又将“歌心升级”,8月份与国际合唱联盟牵手,举办中国(黔东南)国际民歌合唱节暨国际合唱联盟“世界声音对话”活动。而作为执办单位之一的黔东南州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最近整个团队显得十分忙碌,该团董事长常海更是“不敢有半点懈怠”,因为“我们必须办出水平,才能与‘侗族大歌’这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字招牌相符”。据常海介绍,到6月10日止,已有20支海外合唱团报名注册。
侗族大歌是黔东南的一块金字招牌。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侗族大歌,以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鲜明特点,于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侗族大歌的影响下,黔东南州近年来在文化建设方面谋划大动作,试图以民歌进一步扩大影响,以歌为媒,将合唱节办成侗族大歌与苗族飞歌召唤世界相聚的“黔东南狂欢节”,推动黔东南全力打造“世界民歌合唱之都”。
常海介绍说,此次国际民歌合唱节活动内容丰富,有黔东南民歌合唱大赛、2017中国(黔东南)国际民歌合唱节暨国际合唱联盟“世界声音对话”开幕式、国际合唱联盟“世界声音对话”暨黔东南狂欢节、世界声音与侗族大歌的对话、世界声音与苗族飞歌的对话、合唱团文化惠民及展演、“世界声音对话侗族大歌、苗族飞歌”专场音乐会、国内外合唱团唱游黔东南等。
黔东南意欲突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和历史悠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飞歌的神秘魅力,让其成为世界合唱文化交流的纽带,真诚展开与世界声音的对话。以2016年成功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民歌合唱节为引擎,加大民歌影响的“油门”,把黔东南的文化影响做大、做深,这种努力,透出“以天籁吸引世界”的勃勃雄心。
2016年6月,由中国合唱协会和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民歌合唱节在凯里唱响,有包括港澳台等97支合唱团4000多人参赛,盛况空前,特色浓烈。
中国民歌合唱节这个全国唯一的、最具权威性的民歌合唱赛事和文艺交流高端平台,自此长期落户黔东南,每两年举办一届。黔东南州借梯登高、借力发展,倾力将之打造成走向世界的民歌盛会,做大做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今年8月份举办的国际民歌合唱节,显然是中国民歌合唱节的引申。从“中国”到“国际”,看似不经意的演变,背后涌动着文化自信带来的巨大感召。
国际合唱联盟副主席、著名音乐家郭立明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把侗族大歌和苗族飞歌带到国际舞台上去,让人们在凯里听到国际的声音,这个目的非常明确。“我们之前在中国从未做过国际民歌合唱节,所以我们对此极其兴奋。”国际合唱联盟主席默克?安德森说,他与贵州黔东南的合作,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国际合唱联盟副主席菲利普?布鲁耐尔认为,黔东南是一个充满神奇、神秘的地方,他鼓励世界多个歌唱团体来黔东南,因为“这是一次不容错过的难得机会”。
让世界听见,让世界看见,成为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主旋律。
民间活动 文化自觉推动全民参与
今年已是10岁孩子妈妈的卢德花,生长于平塘县掌布风景区,从小对民歌耳濡目染。自10多年前成为县旅游公司的导游后,这位布依族女子经常参加当地或附近县份举办的山歌比赛,屡获冠军。如今她常被邀请担任各地举办的山歌大赛评委。
卢德花所在的掌布镇每年都要举办山歌擂台赛,附近的罗甸县、惠水县、贵定县乃至广西刘三姐故乡的选手纷纷聚涌掌布,一比高低。热闹的氛围吸引许多年轻人甚至外出打工仔,在北京开“布依人家”饭馆的陆先才,2005年告辞北京,安安心心在家乡开公司创业,在家乡,经常参加县里或县外举办的山歌赛事,可以满足“太喜欢唱歌”的愿望。这位被选为掌布村支书的年轻人几年前到广西宜州市参加山歌大赛,唱来了同样喜欢唱歌的广西媳妇,一时成为当地的特大新闻。
在黔南、黔西南、贵阳布依族聚集的地区,山歌比赛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一大景观,每遇“三月三”“六月六”、春节等重大节日,许多地方如安龙、贞丰、望谟、兴仁、罗甸、惠水、荔波、贵定、花溪、乌当等都要举行山歌大赛。此起彼伏的赛歌活动,构成万人齐观的热闹画面。2015年7月在惠水县好花红村举办的贵州省首届传统民歌山歌大赛,省内外万名游客相聚《好花红》故乡,赛歌、听歌、赏歌,热闹如同过大年。
“贵州民歌原汁原味,无论是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布依族情歌,都烙上鲜明的地域印记。贵州民歌之所以非常丰富,是因为民族众多,文化差异性大,因此形成了肥沃的民歌土壤。”贵州歌舞剧院一级作曲杨小幸说,贵州民歌一直以来颇受关注,《桂花开放幸福来》《好花红》《阿西里西》《情姐下河洗衣裳》等之所以能经久传唱,就是因为它具有的鲜明的民族特性,反映了贵州人的文化自觉。
从20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音协和贵州省音协组织音乐家到贵州各地采风、调研,挖掘整理了许多贵州民歌。至八十年代,一批经典民歌被整理汇编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上、下)出版,几千首民歌浩浩荡荡,让人们惊异于贵州民歌的壮阔和多彩。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贵州各地的民歌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此后出现的打工潮,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城市打工,昔日山头田野万人唱歌的景象日渐式微。新世纪后,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建设,民歌重获生机,央视举办的青年歌唱大赛,一度把原生态歌曲列为比赛项目,贵州的侗歌和苗歌走上央视舞台,让人们欣赏到贵州民歌的独特魅力。
扩大传播 文化自强打造精神高地
贵州民歌古老悠远,有侗歌、苗歌、布依歌、彝歌、土家歌、仡佬歌等,内容涉及劳作、生活、爱情等方面,显示出“多彩”的特性。
侗语称为“嘎老”的侗族大歌,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走心入心的神秘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澳大利亚学子凯瑟琳?英格拉姆(中文名:英倩蕾),曾于2005年到黔东南黎平县三龙侗寨学习侗族文化,拜吴品仙等3名歌师为师。不到一年,凯瑟琳?英格拉姆会唱侗歌30多首,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侗话。通过田野调查,完成了614页的三龙侗族民歌的博士论著,有力地将侗族大歌推向海外。
布依族民歌尤具特色,种类有古歌、叙事歌、情歌、酒歌和劳动歌等,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重唱,曲调有“大调”“小调”之分。每逢喜庆节日,歌声昼夜不停。2008年,布依族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同侗家人“饭养身,歌养心”的生活理念一样,布依人一直把唱歌当作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来对待。即便在外地工作,也不忘家乡的歌谣。总政歌舞团布依族青年歌手曾小燕,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演唱家乡的《好花红》,“好花开放,心头就烫”。在上海发展的布依族歌手龙智祥,在舞台上也经常传递布依歌声。
如果说古老民歌是原生态文化的一根大树,那么新民歌则是这根大树生发的一枝新芽。在多个场合,新民歌以其崭新的姿态,吸引着无数听众和观众。
如今已是贵州民族大学教授的布依族歌唱家穆维平,先后5次代表贵州参加央视青歌赛,屡获大奖。他激情演唱的由贵州作曲家邓承群编曲的《情姐下河洗衣裳》,让仡佬族民歌传唱天下,至今这首民歌被阎维文、郁钧剑、戴玉强、雷佳、李丹阳等著名歌唱家翻唱,被徐沛东、赵季平誉为“21世纪中国最经典的民歌之一”。“无论在何时何地,我首先演唱的都是《情姐下河洗衣裳》。贵州民歌有着神秘的气氛和神奇的魅力,关键是如何推广,让它走得更远。”坚持17年演唱同一首歌,穆维平见证了一首民歌得以流传的过程,他表示会用一生来善待民族民间文化,为贵州的民歌添绿加红。
从2000年穆维平演唱的《情姐下河洗衣裳》荣获优秀奖,到2006年贵州侗族大歌组合夺得“最受观众喜爱的歌手”奖,再到2008年贵州“朵蝶朵阿”原生态组合以一曲《你像一朵花》获得第三名,央视青歌赛这个大舞台为贵州民歌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制造了诸多惊讶和惊异。
发轫于2005年的“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无疑成为贵州民歌大步前进“加速器”,多个原生态歌手或组合,在这个舞台上的优秀表现,极大地诱发热爱民歌的人们投身其中,至今在贵州城乡,形成爱唱民歌的良好氛围。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来自乡间的原生力量,将贵州民歌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进入21世纪,贵州省音乐家协会策划实施的“贵州少儿民族音乐文化集萃”,汇集了贵州苗、布依、侗、土家、水、彝等民族的各类民歌,是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2013年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定一等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音乐理论界荣获的最高奖项。 贵州民歌,唱响的不仅是山乡,它已然成为一张闪耀的文化名片,既映照内心之美,也展现生活之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