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推进贵州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中的重要作用。
●围绕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增强全社会创新意识、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专利护航企业成长 匠心助力黔货出山
□本报记者 李 丽
“据美国工业设计协会测算,工业品外观每投入1美元,就能带来1500美元的收益。外观设计专利在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中起着极大作用,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有利于激励企业加强创新,打造自主品牌;有利于形成地区产业竞争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日前,在由黔东南州科技局(州知识产权局)、贵州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办的“2017黔灵科技讲堂·外观设计专利保护与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胡开忠如是说。
此次论坛以“保护创新、设计未来”为主题,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知名专家、学者及杭州万事利丝绸科技有限公司、超凡知识产权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共同为如何推动外观设计专利发展建言献策、交流经验,就工业设计发展趋势、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及保护、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实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近年来,得益于党政高度重视、各方大力推动,贵州的知识产权工作尽管基础薄弱,但仍不停歇地在后发赶超。独具特色的各类黔货,也以愈发引人瞩目的姿态纷纷走出大山,迈向更广阔的市场舞台,充分展现了贵州风采。
知识产权助力战略行动
“这次论坛的举办,旨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知识产权纲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推进贵州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特别是外观设计专利产业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推动全省知识产权工作迈上新台阶。”贵州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副厅长(副局长)安守海表示。
据其介绍,今后贵州将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围绕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增强全社会创新意识、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执法机制,不断提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效率和质量,切实维护专利权人的利益。
统计数据显示,贵州的知识产权工作已取得显著成绩。“十二五”期间,全省专利申请总量达77818件,比“十一五”时期的16499件增长371.6%、年均增长37.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长47.21%;专利授权总量达41577件,比“十一五”时期的9962件增长317.4%、年均增长37.3%。
2016年,贵州的专利代理率高达80.2%,位居全国第1;每千万元研发经费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71件,位居全国第4。有效发明专利数达7019件,同比增长29.31%,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为1.99件。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专利管理的市场秩序得到有效保护和净化,增强了社会公众对专利制度的信心。“十二五”期间,贵州的专利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专利执法制度不断完善、执法工作体系初步建立,执法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执法质量持续提高。全省共查处各类专利案件2774件,比“十一五”时期增长7.5倍;其中,处理专利侵权案件100件,查处假冒专利案件2674件,比“十一五”时期查处的23件、303件分别增长334.8%、782.5%。
据了解,此次论坛在黔东南举办有其深意所在,当地生态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发展民族文化产品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近年来,黔东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在推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及促进知识产权提质增量、创新知识产权管理方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专利申请、专利执法保护等工作均走在全省前列。
“十二五”期间,黔东南共完成专利申请5010件、专利授权2669件,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8倍、9倍;仅2016年,全州就申请专利2641件,获专利授权655件。
匠心制造推动黔货出山
千百年来,黔东南各族人民以苗乡侗寨为体、以原生态民俗为魂、以青山绿水为伴,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当地民族风情浓郁迷人,苗侗服饰、苗族蜡染、银饰刺绣制作技艺早已闻名遐迩,广大企业围绕外观设计积极组织申报专利,频获各类奖项。
2011年,银饰锻造技艺高级工艺师王国春创建了贵州省丹寨县国春银饰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民族银饰设计、制作、加工、销售、批发及进出口贸易等,从1名工匠培训发展到现在的40余人,从人均日产5件产品扩大到目前人均日产50件产品的规模,2016年实现产值2333万余元。
实力的不断增强,源于内在竞争力的持续锻造。近年来,王国春秉承“注重民族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注重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注重大众消费与中高端消费相结合”的宗旨,努力创新、提升银饰工艺水平。现在,该公司已拥有26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7项,这在传统手工艺行业并不多见。其发明专利纯银拉丝编花焊接方法,在银饰焊接上使加工成型的银饰品看不出焊接点,外观精美、细腻光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拥有外观专利的手镯(银镶马尾绣),通过平绣、打子、堆花等10多种针法,绣成鸟首、鱼身、凤尾的特色图案,使之富有对称美、充实美、艳丽美,在市场上获得了高度认可。
位于镇远县的贵州花酒酒业有限公司,传承几百年的苗族秘酿工艺,创新研发出既有白酒属性、又有鲜花特色的花酒,核心技艺于2014年4月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项专利在2016年黔东南州外观设计专利大赛中斩获二、三等奖,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受益于对秀外慧中的不断追求,企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去年实现销售额8210万元、产值达4.06亿元。
据该公司人士介绍,其在品牌包装设计前期,注重产品本身特点、市场需求及设计师灵感的充分结合,金银花酒外包装采用优雅、博大的自然色元素,简约大方、风格素雅,运用金银花提炼的素材缠绕盒身,展现生态、自然的韵味。“酒瓶的设计理念是,用最少的颜色给人最深刻的印象,线条简洁、呈经典几何造型、单色材质。”于是,市面上出现了这款采用晶白料、立体真金烤花、丝印彩色花朵元素,瓶身修长、优雅的酒瓶。
雷山县脚尧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始于1991年的家庭作坊,那时主要以加工半成品为主,因品质保证、口感独特,1996年开始在市场销售用牛皮纸、锡箔纸简单包装的茶叶;2008年获得生产许可证后便大规模上市,外包装换成了盒装、罐装。但这似乎并不够,有一件事让该公司对包装突然十分重视起来:2013年,屡屡有客户反应茶叶质量变差,于是赶紧派人去市场查验,发现原来是其它茶叶模仿脚尧茶业的商标、包装,消费者买到假的茶叶,误以为是产品质量出了问题。
保护茶叶包装已刻不容缓,且市场要求、客观条件亦需外观包装升级。去年底,该公司与北京一家包装设计公司合作,开始全方位地打造包装品牌。其蝴蝶加铜鼓、极具民族风格的外包装,形成了清晰的辨识度;在黔东南州外观设计专利大赛中,两个茶叶包装盒外观设计专利“包装盒1”(脚尧条装)、“包装盒”(脚尧精神)分获二等奖、优秀奖。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市场的扩大,脚尧茶业也不断成长壮大,通过“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公司”的模式,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去年,该公司实现产值17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