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144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4-14

小米:进与退的抉择

□邻 章

  若将小米的发展,看作是其与消费者的一段婚恋关系,那么“五年之痛,七年之痒”则是小米这两年正在经历的——挺过“五年之痛”,迎来“七年之痒”。面对这次“大考”,“考过”便是十年之约,携手前行;挺不过,则有可能是分道扬镳。

  “手机是小米的根基,我们一定要聚焦把手机做好!今年三大核心工作:创新、质量和交付!创新,坚持核心技术突破,继续探索黑科技;质量,一定要在质量上超过友商;交付,一定要系统解决经常性缺货问题!只有做到这三条,小米才能在激烈的手机市场生存下来,成长壮大。” 雷军在小米七周年庆典之后的第一次手机业务动员会上说。

  起伏的小米

  若是时间能够回溯,可能2015年,雷军不会说出“2015年,小米要朝着8000万至一亿部的销量目标奋斗”这一句让其业界紧盯其销量,至今仍令其后悔不已的话。但如是站在2014年来看,雷军说出这句话,倒也似乎是情理之中。从多个方面来看,当时的小米的确是中国智能手机的代表。

  从2010年一碗小米粥“闹革命”开始,小米成长历程可谓是令人惊叹,在短短几年之内,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格局就此地覆天翻。

  在销量上,自2011年首次开卖智能手机以来,到2014年,小米都可以说爆款的代名词。2011年12月,小米手机第一轮开放购买,三个月后售出第100万台;2012年6月7日销量突破300万台,2012年小米手机全年实现出货719万台,销售额为126.5亿元;2013年小米手机出货1870万台,同比增长260%,销售额316亿元,同比增长150%;2014年小米手机出货量6112万台,同比增长227%;销售额743亿,同比增长135%。

  伴随销量爆发而来的是资本对其的青睐以及人才的纷纷归附。小米估值可谓是一年一次大跨越。从2010年的2.5亿美元接连跳升至2011年的10亿美元、2012年的40亿美元、2013年的100亿美元、2014年的450亿美元。在短短几年之内,从估值上来说,小米已是仅次于BAT的存在。

  在销量与估值的大跃进之下,伴随而来的是国产智能手机厂商们对小米模式的疯狂模仿。互联网思维似乎成为了能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跻身巨头小米的万能良药。互联网思维、模式、参与感、铁人三项等被它们奉为圭臬,互联网思维似乎可以包治百病。一时间传统厂商们纷纷推出互联网手机品牌,各路资本也进入这一市场,以互联网手机的名义企图再造一个小米。俨然,彼时的小米已经是国产品牌膜拜的对象、标杆所在。

  雷军与他的小米,也走上了“人生巅峰”,一时风光无限。见诸媒体报端的是“小米将是苹果、三星最为可怕的对手,是中国的苹果”等。而在2014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雷军更是立下了一个小目标:“可能过5-10年小米就可以做成世界第一的智能手机公司”。

  但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在小米高速发展四年之后,迎接他的不是下一个高峰,而是一段低谷。可以说2015年、2016年乃至今年,都将是小米的磨砺期。小米需要感受的是从巅峰坠落的苦楚。

  从销量数据来看,2015年虽然在国内市场销量依旧是第一,但却没能完成小米在年初立下的至少8000万的销量目标。而2016年,小米智能手机的销量则更可以说是急转直下。据IDC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小米全年出货量同比下跌达36%,市场份额也从2015年的15.1%下跌到如今的8.9%。

  小米的未来

  当下更为值得讨论的是:挺过“五年之痛”的小米是否能挺过“七年之痒”,与用户来一场十年之约,进入下一个发展新纪元?

  从诸多层面来看,小米依旧是有机会的。

  小米“五年之痛”的核心原因在于:一是过往对新技术趋势把控不足、缺乏核心科技,供应链掌控不足,产能受限;二是小米性价比模式理性有余却感性不足;三是线下渠道建设上存不足。

  近三年的潜心发展,小米的这些短板已逐渐补足。

  在专利上,自2015年以来,小米的专利申请量提升。数据显示:2015年,小米发明专利申请就达到3738项,专利受理量达到3138件。2016年,小米联合创始人林斌透漏,小米2016年专利申请总数目标突破10000件,专利受理量达到3280件。积极申请专利的同时,小米也积极向科技巨头们购买专利和交叉授权,成为了美国的专利大买家之一。2016年,微软就出售了1500项专利给小米。可以预见,随着专利授权的逐渐落实,在未来几年,小米的专利库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而这对于扩展海外市场,应对专利掣肘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专利提升的同时,小米的创新能力与核心技术的掌控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小米MIX与松果处理器的推出,也让其向外界证明了其自身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其推出的松果处理器——澎湃S1,让小米有了“造心”能力,未来几年,小米或将在处理器上不受制于人,是小米进入中高端市场的底气所在。

  耕耘的新兴市场开始迎来收获。在国际市场的开拓方面,小米相对而言算得上是一位先行者。早在2014年,小米就开始着手开拓东南亚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历经多年耕耘,小米也似乎开始迎来收获期。雷军此前在微博表示:红米Note4X在印度创造了新纪录,在电商平台上,45天突破了100万台销量,成为了印度最热销的手机。而据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调查报告显示:小米在2016年第四季度跻身印度三大手机制造商之列,当前,小米手机正成为印度市场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有26%的印度消费者表示小米手机将是其今年的换机首选。

  国内市场的渠道建设已初获见成效。通过小米之家自营渠道,苏宁、国美等公开渠道及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的三线并行策略,在扩充渠道建设上小米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数据显示:当前小米之家、小米专卖店累计数量已经达到了70家。城市覆盖能力得道了进一步的提升。而从整体趋势来说,未来智能手机的渠道分布更可能将会是线上线下均衡式发展,而在线上渠道,小米则是占据优势。

  生态链企业布局在物联网大势下占据先机。小米不仅仅是小米手机,其更是一个庞大的软硬件生态合集。在此前,小米通过投资扶持,构建起了小米生态联盟,其产品几乎覆盖了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前,据创业家传媒统计,小米生态联盟总量品类已经达到了201款之多,并且其中诸多产品已经做到了市场数一数二的位置。而在物联网、智能家居的发展大势下,小米的生态布局显然是走在了各大厂商的前面,在这场竞争中开始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