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144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4-14

遵义:用茶唱出绿色黔货“好声音”

□樊园芳

  距2017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下称贵州“茶博会”)还有一个月,网上“茶博会”已率先热闹起来。

  贵州“茶博会”参展企业除在展馆内拥有实体展位外,还可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在网络上展出产品。

  除了茶叶,网上“茶博会”还将遵义的辣椒制品、生态大米、方竹笋、石斛等绿色农产品“放”上网,实现“茶博会”“搭台”、农产品“唱戏”。

  这个春天,处处有“货”、遍地是“宝”的遵义,通过一波又一波强有力的宣传营销,唱出优质、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的“好声音”,打响了春季“出山”攻势第一枪……

  农产“风”起来、农民富起来,且看遵义怎么做。

  “产加销”一体化 农特产走得远

  提及遵义特产,很多贵州人都会如数家珍——

  以茅台酒、习酒为代表的酱香酒已风行天下,以“湄潭翠芽”“遵义红”为代表的茶叶也广为人知,但大多绿色“宝贝”还“养在深闺人未识”。

  如何把遵义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链条有机结合起来,让遵义绿色农产品走得更远,使遵义农民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中获得更多红利?

  “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成为遵义绿色农产品“出山”的助推器。

  抓重点,主导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重点抓好生态畜牧、茶、蔬菜(辣椒)、干鲜果、中药材5大主导产业,统筹抓好烤烟、酒用高粱、竹、马铃薯、特色食粮等优势产业。

  扶龙头,农业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扶持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016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总产值330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3.15%。

  拼质量,农业标准化水平逐步提升。抢抓贵州省委、省政府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的契机,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目前,全市拥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125万亩,养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0个、绿色食品认证23家、有机产品认证81个、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认证4个。

  探索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全市有85家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涵盖农业投入品购买、使用、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实行违法“黑名单”制度,在农业政策资金扶持、项目扶持、龙头企业评选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继播州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验收后,又启动凤冈、习水两个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并在全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乡镇建设。去年,省级以上农业部门对该市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在97%以上;“三品一标”、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核心示范区、“三园两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中的农产品抽检合格率100%。

  强销售,农产“出山”步伐逐步加快。围绕开拓市场、培育品牌、提升知名度等多个方面,着力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助推农产品“出山”。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遵义生态农特产品展销中心、“遵义红”茶城茶庄等,采取实体店营销、电商营销、进驻超市等方式,大力推介、销售生态农特产品,去年完成销售额近4000万元。同时,先后组织300余家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参加2016第十五届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阿里巴巴·贵州(贵阳)年货节、2016上海新春大联展等10余次重要展会。

  截至目前,遵义已创建“湄潭翠芽”“兰馨”等19个“中国驰名商标”、100余个“贵州省名牌产品”、170余个“贵州省著名商标”。

  好货更要好吆喝 遵义农产俏京城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遵义为北京市民打造了一场舌尖上的“盛宴”。

  在3410平方米展厅内,近60家企业的200多种产品,齐聚位于朝阳区的全国优质农产品展示馆。这些绿色健康、优质的“原生态”鲜货,让来访者目不暇接。

  此次“黔货出山·遵品进京”活动,再次印证了“好货更要好吆喝”。

  “全国优质农产品展示馆是国内一流的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这次‘黔货出山·遵品进京’活动意义重大。”遵义市投资促进局局长令狐绍辉说。除10家茶企、10家酒企及各县(市)绿色农产品专区外,“遵义红”系列产品还开设专门展厅。

  来自黔北纯正地道的“原生态”产品,除现场集中展示展销外,还设立电商平台,让企业搭乘互联网快车、产品借网生金,实现线上线下同步交易。白酒、茶叶、晒醋、鸡蛋糕、辣椒……一件件货品放上展台便被一抢而空。

  “开馆第一天,我们就卖了1万多元,这个事先没预料到。”遵义辣椒代表企业“贵山红”食品公司副总经理张文超高兴地说,仅仅一个上午,40多件香酥椒、香脆椒就被抢光。

  贵州赤水竹乡鸡生产的绿壳蛋也备受青睐。展示馆大屏幕上,播放着一只只竹林下放养乌骨鸡的生长情况,这些低胆固醇、高氨基酸含量的绿壳蛋,很快成了抢手货。

  产品提前被“清空”的,还有赤水黔老翁晒醋。该公司负责人朱静梅说,活动不到一天半时间,大部分产品已所剩无几。

  3月11日至14日,短短4天的展销会吸引近3万北京市民,实现现场销售额381万元,促成11个现场采购协议、采购金额1330万元。

  在3月11日的投资推介会上,遵义各县(区、市)与15家知名企业集中签约农业投资项目15个,合同投资额105亿元,涉及种养殖、冷链物流、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等。

  主办方负责人说,这仅是今年遵义绿色农产品向外刮起的第一阵旋风;紧接着,大批有代表性的遵义绿色农产品将陆续在其它一线城市进行推介,让遵义绿色农产品风行全国。

  据遵义市农委党组书记任云忠介绍,该市将瞄准北上广深渝等重点目标市场,开展一系列绿色农产品宣传营销活动,确保“月月有活动”。同时,还要高标准办好贵州茶“一节一会”、遵义辣椒博览会、中国首届牛业发展大会等活动,精心组织企业参加北京、上海、重庆、贵阳等地重要农产品交易活动,让遵义绿色农产品充分展示出来、加快推销出去;充分运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平台,把遵义绿色农产品推向千家万户。

  农产风景打包卖 黔北粮仓茶果香

  走进湄潭县桃花江畔十里果林,粉白的李花开得正艳、鲜艳的桃花争抢春色、一树树梨花缀满枝头。

  在桃花江沿岸,花期从3月持续到5月,果子从夏季采摘到冬季,从李子、桃子、梨到葡萄、柑橘,桃花江精品水果产业带实现了“一年三季有花有果”。

  站在湄潭茶海核心地带翠芽27度景区远眺,37平方公里茶海处处是景。一片片茶园望不到边际,一条条木质步道将茶园、稻田与农舍相连,组合成画……

  果园开发商贵州金泽地绿色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技术”模式,拉动湄潭及周边县(市)近10万亩果园发展,直接带动3万余户果农致富,初步形成了赏花、品果、休闲、养生的现代观光农业格局。

  据兰馨庄园总管家张蕾介绍,兰馨茶叶有限公司位于景区内的茶园,已迎来1000多位茶园主。这些来自北京、广州、深圳、重庆及周边地区的茶园主,不仅可随时视频观看茶园长势,还可亲自到茶园劳作一番。

  作为贵州茶叶第一县,湄潭的茶园面积已突破61万亩,今年投产茶园面积达56.77万亩,产量、产值继续稳居全省首位。

  不仅有茶有果,湄潭历来都是黔北最重要的粮仓,尤其是湄潭茅贡米,更是当地一块金字招牌。

  如今,该县在湄江河流域建成优质稻米产业带20万亩,同步实施的“优质稻+鱼、虾、蟹、鸭”等共生循环项目,每到秋天便形成一道“稻花香、鱼虾肥”的丰收美景。

  走进位于湄潭县绿色食品工业园的茅贡米业公司生产车间,金黄的稻谷从运输带进入脱粒机,经过抛光、包装,直接入库并装运上车。尽管隔着一层玻璃,一阵阵稻米清香仍弥漫参观通道。

  这家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粮食加工企业,拥有年产18万吨精密加工生产线,主打产品茅贡大粒香米,2014年成为全国稻米产业大会“状元米”。

  截至目前,湄潭已完成51家“三品一标”认证。其中:认定水产品无公害10家,有机认证8家;茶叶无公害18家、面积14.5万亩,有机认证9家、面积1.5万余亩;优质大米绿色食品2家、认证规模4500吨,有机认证3家、认证规模1500余亩。全县蔬菜无公害4家,面积0.88万亩;精品水果无公害3家,面积0.71万亩;畜禽、水产无公害19家;食用菌有机1家,生产规模400余吨。

  据统计,全县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1家、实现营业收入80.49亿元,其中农副产品加工(除茶叶)实现营收22.49亿元、同比增长14.8%;农业总产值达42.85亿元,形成以茶叶、优质稻、辣椒、精品水果、稻鱼(蟹)共生等种养为主的基地;“湄潭翠芽”“遵义红”及茅贡米等特色农产品获市场广泛认可。

  今年,该县将以茶产业为重点,突出蔬菜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优质稻+N、精品水果、畜牧家禽等优势产业,按照“市场调结构、企业建基地、基地上项目”工作宗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努力走出一条产业扶贫新路,让湄潭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