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代表未来教育的方向,我们就会坚持做下去”
张邦鑫:只做“好未来”
□周小白
2012年,学而思(好未来前身)在纽交所上市。29岁的创始人张邦鑫,成了彼时纽交所最年轻的敲钟人。
在今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张邦鑫以144.1亿元位列第112名,超越第169名的俞敏洪,成为中国教育行业首富。
他掌控的好未来集团,在全国42个城市拥有学员230万名,另有1700余万名线上学员。这家教育科技企业所到之处,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高中毕业乃至出国留学,或多或少都会和它扯上关系。
“疯狂”家教
2016年11月7日,一篇题为《疯狂的学而思,疯狂的校外培训》的调查文章迅速刷爆朋友圈:“又到了学而思招生的日子,从前一天夜里开始,就有成群的家长守候在杭州的几个教学点,瑟瑟冷风中,还要靠高音喇叭和保安控场疏散。”
该文直指学生课业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家长因子女教育问题集体焦虑,疯狂追捧学而思。不明真相的群众不禁好奇,学而思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能捆绑无数孩子和家长?
学而思是好未来旗下K12教育(指幼儿园及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中小学教育,是国际上对基础教育的统称)的一个品牌,以小学理科教育见长。即便在奥数成为教改众矢之的的情况下,其热度依然不减。
有意思的是,“疯狂”文章一经发出,虽有少数家长表达了对学而思的不满,但立刻站出来大批家长予以反驳,认为“学而思何辜”,把矛头指向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
近年来,优质教育资源紧缺、中产对未来教育分层的恐慌,使家长对课外辅导班的需求达到顶峰,以好未来为代表的一大批课外教育培训机构得以长足、快速发展。
如今的好未来,不仅是K12教育领域当之无愧的老大,旗下拥有学而思培优、学而思网校、爱智康、摩比、家长帮等子品牌;还通过投资把业务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延展至全线语言教育。
2002年,张邦鑫本科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硕博连读。他怀揣几百元路费只身北上,走出家门的那一刻,暗下决心不再拿父母辛苦劳作换来的钱。
念书时,张邦鑫缓解经济压力的办法是做家教,最多同时做7份兼职,一个月挣两三千元。后来,他将苦孩子勤工俭学的故事变成传奇:大学生做家教成千上万,唯其把家教做成了上市公司。
张邦鑫的课堂生动活泼,孩子们被深深吸引。一次,有学生拿湿毛巾捂着额头上课,直到他父母找来,大家才知道发高烧打点滴的他是偷偷从家里跑来听课的。那名学生后来被三帆中学录取,至今一家人仍感激、敬佩张老师高超的授课本领。
类似令人感动、兴奋的事情不断发生,张邦鑫从中获得莫大成就感。在他看来,教学是一件良心事,做就要做到最好。他开始思考如何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
男儿志气
2003年,已是金牌家教的张邦鑫觉得,课外辅导市场是尚待挖掘的金矿。为做大规模,他先创立数学论坛“奥数网”,团结一批“乐于助人”的小伙伴在线免费答疑。当时因非典停课,论坛变得异常火爆。
非典之后,张邦鑫与同学拿着东拼西凑的十万元,注册了公司“学而思”,开始线下教学。首次办辅导班时,共收到学费一万多元,他忽然有点紧张,决心不辜负家长的心,还对他们说:“您可以旁听,觉得不满意就退钱。”
后来,这句话成了学而思的一大规定:家长可旁听,前三节课不满意全额退费。“多给别人一点,你心里就踏实一点。人穷志不短,男人总要有点志气。”父亲对张邦鑫的教导,成为他的行为准则。
起初无办学资格,他们只能挂靠在一个朋友的机构,定期交纳管理费。学校成立后,首期秋季班就开了4个教学点,专教小学奥数。
第二次开课时,因管理、服务跟不上,张邦鑫果断关掉两个教学点,并加大力度完善管理制度以保证教学质量,对教师严格考核。与按报名数量请老师的传统做法不同,学而思是有多少合格老师就招多少学生,这种风格一直延续下来。
在此教学理念下,学员成绩提高很快。2004年,200名学员中有42人考取人大附中实验班、95%学员进入重点中学。重点中学高入学率,自此成了学而思品牌的招牌。2005年,创办仅两年的学而思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
2006年,学而思设立高中部,并迅速打开局面。2007年,学而思走出海淀、走向北京其它区(县),并开始涉足家教市场、开通家教网及幼教网。2008年,学而思走出北京,在天津、上海、武汉建立分校,并正式进入网络多媒体教学领域。2009年,学而思进一步开拓华南市场,在广州建立分校。
教育培训行业门槛不高,竞争特别激烈,在看似顺风顺水中,张邦鑫曾遭遇诸多挑战。学而思刚成立那几年,可谓强敌环伺,他们靠埋头苦干、修炼内功才最终渡过难关。
面对成立于1994年的“前辈”巨人学校,体量的巨大差异让学而思只能假装没有这个对手,向内专注自身。但即便如此,挑战也不在少数。2004年,学而思从最初的100多名学生发展到300多个,慢慢走向正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位重量级老师因心有不甘而出走自立门户,还挖走200名学生,这给了张邦鑫等人很大打击。
2007年,又有5位老师被竞争对手挖走。原本不想上市的张邦鑫开始意识到,企业不缺钱与需融资是两回事。与投资人合作可帮助、督促企业更好发展,也能让员工充分享受公司成长带来的利润。
2009年,“不缺钱”的学而思获老虎基金、KTB共计4000万美元融资,为上市打下外部基础。次年,恰逢全国课外教培市场蓬勃发展,成立仅7年、只准备5个月的学而思顺利在美上市,29岁的张邦鑫成了当时纽交所最年轻的敲钟人。
转型在线
一次,某员工离职前与张邦鑫聊天:他家亲戚暑假带孩子在学而思补课,回家后成绩提高了几十名。亲戚说,在大城市能花钱接受培训,可农村孩子怎么办?他一时语塞,不知该怎么回答。
过了很久,张邦鑫才把问题想明白:智能手机刚出来时很贵,现在却人人拥有。好东西都是先让有钱人使用,慢慢才会平民化。“中国有13亿人,希望像3亿人那样生活得美好,需求是正当、合理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唯一能解决的是互联网。”
2012年,美国MOOC(大型网络公开课)教学方式对中国教育行业产生极大影响,点燃了在线学习的火种。张邦鑫在公司内部提出转型命题,但高管们态度大都负面,甚至认为谈论互联网是“妄想”。
2013年,国内在线教育呈“井喷式”增长,行业普遍视为互联网教育新元年。8月,经长时间内部沟通后,学而思更名“好未来”,定位“用科技与互联网推动教育进步的公司”,正式吹响了转型在线教育的号角。
此次更名,张邦鑫意在“用行动告诉员工及公众,我们有决心拥抱互联网和科技。”而实际上,身为老“网民”的他一直“在线”,思维活跃且喜欢做“让人兴奋的东西”。
张邦鑫读最流行的商业管理书籍,去全球最好的大学学习教研体系;把产品经理书籍推荐给常踞业务一线的校长看,邀请一些互联网大佬到公司交流,帮助理解互联网运营模式。
从20多岁开始做家教起,亲历中国互联网发展每个阶段的张邦鑫,深谙互联网的威力。他相信互联网一定会改变教育,自己和好未来“一定要赌,这个时代不改变就会死”。
学而思网校是好未来很重要的在线教育产品,早期是录播模式,在业内率先采用高清视频,后又探索“录播+直播辅导”;近两年转型“直播+录播+辅导老师”模式,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是首创。
好未来投入大量资源做直播,并结合对大规模开放课堂、小规模私有课堂的反思提出MPOC模式,让一位优秀老师同时给成千上万人做直播,但每20人一间小教室,学员的感受是20人小班配一位辅导老师。这样既可均衡教育资源,又能提升服务质量。
2014年,只为内部家长、学生服务的e度教育网更名“家长帮”,变成为整个教育行业提供服务,覆盖线上、移动客户端的全方位教育资讯交流平台,目前月度活跃用户3000万。
在线教育看似一片繁华,实则收益甚微。2013财年,好未来网上业务亏损约900万美元;直到2017 Q2财季,在线业务收入才占总收入的4%。但这并不影响其投入的热情。
张邦鑫希望通过互联网平台,让更多学生以更少成本接受到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他说:“只要代表未来教育的方向,我们就会坚持做下去。”
“快”与“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行业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做一个“小而美”公司曾是张邦鑫的目标。因而,好未来持续打磨教学品质、提升管理水平,发展一直很“慢”。上市后,企业遭遇了管理层震动等一系列始料未及的冲击。
2011年是学而思“冒进”扩张的一年。张邦鑫承认,当竞争对手以200%的增长速度抢占市场时,“控制扩张欲望是很难的事”。随后,他提出“管理增长”的要求,并将重点放在改善运营质量上。
次年学而思重回过去轨道、慢速增长,全年只进入一个新城市。“做强比做大更重要。”张邦鑫主张,有需求潜力才会进入布点。
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作为教育领域的“传统势力”,好未来必须拥抱变化、创新前进。随着2013年形势发生变化,为抢占通向未来的入口,企业不得不通过投资不同细分领域实现扩张目的。
但张邦鑫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好未来只做自己擅长的事:K12是主战场,那些不擅长又需进入的领域才会通过投资并购完成。其围绕K12业务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主要聚集在幼儿教育、涉及K12产品、外语类公司和国外前沿教育科技公司上。这条投资路线,展示了他认为教育生态的样子、未来教培行业发展趋势。
在2016年年会上,张邦鑫抛出了未来十年规划,核心是好未来会从一个培训机构变成教育机构,并更多涉足公立教育。
今年,“扩张”成为好未来的关键词,预计全年扩容将超60%,且后几年会保持每年扩容30%-50%的节奏。多年小心、克制发展之后,如今年仅36岁的张邦鑫,要带着他的好未来“快”步前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