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樟江万古流
□何羡坤
樟江,荔波人称之为“母亲河”,她发源于月亮山南麓,途经荔波县城河段,名叫樟江;在王蒙汇聚大小七孔两条支流,至劳村河段名叫打狗河;往下途经河池宜州段名叫龙江,再往下是柳江西江,最终奔腾汇入南海。荔波樟江是千里珠江流域的上游发源地之一,是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九曲樟江,万古流淌,汉代荔波名叫毋敛县,樟江名叫刚水;她下游的龙江,汉代名叫周水。后代人看到荔波县城河段,长满参天高耸的樟树,远看就像两条郁郁葱葱蜿蜒游动的青龙,盘绕在樟江两岸,于是更名为“樟江”。
我住樟江头,君住珠江尾;风俗共源头,同饮一江水。荔波樟江是珠江水系的重要源流,她的文化同属于千里珠江文化圈里,或者说荔波深受珠江文化圈影响最大。珠江文化是典型的中国南方文明,他们共同特征是吊脚楼住房,以铜鼓为祭祀重器,是最早种植水稻的稻作民族,他们千年不变的语言是中国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壮侗语族的语言,有专家说,这种在中国南方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是远古百越民族的共同语。樟江珠江不可分割,两江文化水乳交融,从语言、民居、服饰、节日、风俗来看,无不打上珠江文化圈的印记。
樟江之美,在于她丰盈的水量,清澈的水体,两岸奇秀的风光,滋润她永不干涸的青峰森林,雪浪翻卷的水景,洁白缥缈的云海,傲立断崖的劲松,昼伏夜出的飞禽走兽,生长恐龙年代的银杏桫椤。如果你从高空俯瞰樟江,她则以月亮山峰为葱俊的头饰,以茂兰林海为缤纷的盛装,以九曲河段为飘逸的裙摆,以春蓝秋绿为俊俏的容貌。
樟江又名莪江。县城旁边有座莪山,人们常说“莪山荔水,仁智蕴含”。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荔波聚集一批文人编撰刊物,名为《莪江》。莪江即是樟江,但文人们喜欢标新立异,不用俗名,认为莪山之下即为莪江,又据说时来村板莪河段,取用寨名为莪江。于是刊物就以《莪江》名之。
古人说:千江有水千江地、万里无云万里天。中国南方水网密布,河流纵横,构成珠江水乡泽国的风景。荔波樟江是珠江水系最湛蓝最清澈的上游,荔波若干条透亮见底的溪流,汇入樟江,形成澎湃奔腾的波涛。这些密布的潺潺泉流,伏流森林、流过草甸、倒影石桥、落崖飞瀑、层跌险滩,她们构成荔波山水绝世罕见的风景画,她的上游,是月亮山风景区、七彩河峡谷、大土水维苗族村寨、坤地灰岩布依村寨;她的中游,是著名的水春河漂流峡谷、县城八大景、水葩水族风情寨、朝阳田园风光带;她的下游,是大小七孔景区、劳村河峡谷风光、瑶山白裤瑶风情寨、赛娥布依风情湾。樟江是一条母亲河,她永不疲倦地馈赠子孙太多太多,她甘愿奉献、不求回报、任劳任怨、默默付出。
樟江与方村河、三岔河,构成荔波县境内,纵贯南北走向的三江流域。有河即有水,有水即有田,樟江以母亲甘甜的乳汁,灌溉着荔波肥沃富饶的土地,养育着沿岸生生不息的子民。宋代汉族官员莅临黔桂交界的荔波、南丹、河池、宜州一带任职,公事之余,来到民间采风,看到樟江途经龙江、流入柳州的柳江,百里江河画廊,两岸田园村寨,最大的地形地貌特点是:呈现南北走向的一槽槽夹岸而居的村庄,夹岸高山是那连绵不断的峰峦,他们看到这种“槽形”地貌,就问当地布依族壮族百姓“本地话槽字怎样读?”,布依族人说:“槽”布依话叫“洛”。布依族自认是百越民族的一个支系,古称越族,又因生活在槽形地貌中,于是汉族官员把布依族称为“洛越”,其义是生活在槽形地貌中的越族。当代民族学者于是将贵州南部广西北部的布依族壮族统称“洛越”。九曲樟江、万古流淌,从远古走来的洛越子民,无不自豪地说,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荔波樟江是头,柳州柳江是尾。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被贬到壮族布依族聚居之地,不禁感慨赋诗一首: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柳宗元初来异地他乡,不懂当地布依话壮话,独自登楼,百感交集,这是一首心意潇索壮怀即景的好诗。诗中透露出两个信息:唐代把壮族布依族称为百越,即“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樟江至柳江风貌是“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既然柳宗元眼中这条万古奔流的江水,九曲弯绕、岭树重遮 ,因而就以“九曲樟江万古流”聊作本文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