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138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3-31

  与前人相比 ,今人的审美取向主张“刀出 、书出 、画出” 等 ,创作强调视觉感观的冲击及震撼力 。

篆刻之美

——当代篆刻审美特征刍议

□秦良静

  篆刻艺术作为一门 “边缘艺术”,从古代的凭信实用发展到今天的独立艺术形式,随着报刊杂志、艺术展赛以及出版物等传媒的推波助澜,特别是近年来篆刻艺术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际性APEC会议、G20峰会等一些外交活动中成为国礼赠送给各国元首,篆刻已然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印学发展可谓流派纷呈,风格多样,每位篆刻家都在不断汲取古典精华的同时,探求着现代的审美特征,强调风格倾向,突出个性而表现自我,形式趣味浓郁。

  正是在基于这样的一种创作观点,无论是取法传统或借鉴西方艺术,都以宣情抒意为特征,“写意”印风占据了当代印风的主流地位。“写意”作为我国传统美学观的精髓,在文人艺术中得到了极大的延伸。这一类型的篆刻作品,线条极具动感,字法新奇夸张,刀法酣然痛快,构图大胆泼辣,各具面目而又各有所依。如篆刻家王镛取法“晋砖”而尽显质朴率真,韩天衡取法“鸟虫篆”得迂曲婉丽之姿,马士达取法“封泥”得斑驳绚烂之境,李刚田取法玉印直率遒劲三昧……从陶文刻划到殷墟甲骨,再到晋砖汉瓦;从秦篆谬印再到宋体美术字、草书等,种种书体形制都为当代篆刻家提供了绝好的创作之源。

  艺术史在不断地衍进,我们的篆刻创作也在不断地“开拓形式”。正是基于这种审美方式的思维导向,当代篆刻的审美特征整体趋于一种平面视觉传达的感观冲击和个性的外露,强调其“独创”。而正是这个所谓的“独创”,又被笼罩在了一个“千人一面”的怪圈之中(即“追星”现象)。每一个有“觉悟”的篆刻家都知道,艺术创作有其不可重复性,任何一种固定的印风对形式美的探索都是一种束缚。只有不断地汲取古典精华,融合当代中西方美术交融的审美特点,才能探求新的篆刻形式语言和创作模式。“笔墨当随时代”,篆刻亦然,这同时也是当代篆刻创作实现新一轮审美转换的唯一途径。

  清代中后期,印学在碑学及金石学的刺激下出现了“印从书出”“印外求印”的美学观点,这是当时审美局限的一个突破,从局部拓展了印章的表现形式,这显然是不能达到视觉美感的最佳效果的。与前人相比,今人的审美取向主张“刀出、书出、画出”等,创作强调视觉感观的冲击及震撼力。

  清代孙光祖在《六书缘起》中首先以印章的外在形式为出发点,着力讨论了印章的形式美领域,这一论点让探索印章形式美的各个层面的展开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尽管有以“浙派”为代表的篆刻家们努力实践汉印,试图向更广泛的领域开拓,但是他们付之于实践的“印式”亦为“大匠造屋”者,基调仍是在古法的框子里徘徊,古意有加,创新不足。而正是由于清代篆刻家过于强调考究学问,篆刻与金石的概念模糊,学术代替艺术,重视文字,而疏于了对篆刻自身审美个性的要求,没有明确的纯艺术创作观念,其创作模式终在平和的基调上落下了“篆书加锲刻”的遗憾。

  历史进入近现代,各方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吴昌硕到齐白石,由于他们广阔的美术视野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其创作图式和精神内质得到了多元的发展。如齐璜老人的大力阔斧,此强烈的视觉效果,全以一种画家的眼光来审视篆刻,突出地表现了现代审美语境性格,对当代篆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我们用现代艺术的眼光来审视古代篆刻时,我们不能不为当代篆刻艺术创作的异彩纷呈和飞速发展感到自豪。

  社会环境、学术氛围、艺术观念以及姊妹艺术的参照前引等因素是形成艺术审美立场的外围导因。当代篆刻的审美视野是多元化、多角度的纵深拓展,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日本现代书法、现代篆刻,以及经济浪潮、展览效果的冲击,在流派纷呈、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标举个性、抒情达意显得格外重要。

  古之于今,当代篆刻创作活动主要依赖于艺术展览和报刊传媒,篆刻艺术的大众化、普及化和观赏性、展览品位要求等,使篆刻家不能再囿于书斋把玩式的孤芳自赏,只有通过参加广泛的社会活动,才能让社会确认篆刻的艺术价值,这就必然要倡导艺术本位的确定。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社会环境中,篆刻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印章外形的扩大化,印材的多样化等,无不以视觉效应为目的,当代篆刻形式美得到大大拓展,甚至有“形式至上”的倾向。我们在欣赏当代人的篆刻时,鲜明的色块、波动的线条、奔放的节奏、诙谐的意趣等,仿佛看到了篆刻家那豪迈不羁、喜怒自如的真性情,古联“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才子自风流”,可谓不谬。在刀与石的方寸世界中,作者的才情、精神、观念等尽现其中。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急功近利等因素的影响,今人的篆刻也存在诸多的负面因素:心浮气躁、形式狂怪、章法雷同,甚至错字迭出,都暴露出当代印坛的文化含量不足和修养不够等弊端,这必然大大降低篆刻艺术的文化品位。但作为与古典篆刻模式截然不同的创作观念,当代印坛的审美理念是应该充分肯定的,如篆刻家韩天衡提出的“刀法重于字法”,石开的“以趣为上”等观点都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古代篆刻家没有受到纯艺术思维观念、学术氛围以及“展厅效应”的影响,仅局限于“案头把玩式”的交流,故而使得两者在形式审美上的立足点不一样,反映在作品中时,特点就非常清晰,之间是由一种平和静穆到恣情写意的本质转变;另一点即创作主体的创作心态问题,今人多浮躁,追求狂怪,炫人耳目,“为入选大展而创作”,捉摸展览评委的好恶而投其所好,这固然是一种舍本求末的作法;另一方面即入印文字的多样性,是今之于古的显著特点之一,可谓五体皆有,“品目繁多”。好在清代印家丁敬身有言在先:“说文篆刻自分驰”,真可引为知音。文字运用的丰富多样,无疑使作为篆刻本位语言的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而一部分篆刻家由于对文字学修养不足,错字入印的现象也同时大量存在。

  毋庸讳言,在当代篆刻形式美主题得到大大拓展的时候,我们似乎忽视了一个这样不争的事实,即篆刻艺术的文化属性范畴——大众的审美范畴变得越来越狭隘,“看不懂”是大多数民众的观后感(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审美接受群的文化和艺术修养问题)。于是,篆刻家们既想赋予作品一定的“含金量”,又想以“形式美”为依归的作品来吸引观者,想通过“好看”来获取第一观感的首肯;另一方面则是篆刻本位的艺术属性问题(即篆刻作品装裱展示的外化表现形式问题)。笔者认为,就当前篆刻作品的展示形制来看,目前普通篆刻家对于平面构成设计仅仅是一些基础的肤浅的认识和理解,摹古、抄袭、雷同、平庸、刻意标新猎奇等等,比比皆是,作为一名现代篆刻家所应具有的综合文化素养有待提高。视觉传达是通过平面设计这一语言手段(节奏、秩序、独立性、语言性)外化传达一定的信息和内容,是充当一个“联系和翻译”的任务,搭建审美主客体的沟通桥梁,赋予一定的文化启示及意义。反之,外化形式再花哨再吸引人,其内涵的单薄、语言的平泛、文化品位的肤浅,都使作品本身的整体传达显得那么的虚无和茫然。

  具有思想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我们身处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时代,各种艺术观念都在影响和冲击着我们的创作意识。我们必须不断调整、充实我们的篆刻审美观,以一种全新的艺术视角去重新审视传统的篆刻艺术,寻求更加有效的艺术语言和更新的表现形式,表现出这个时代的精神特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艺术精品。

(作者为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