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琼德:兼蓄包容 大道所依
本报记者 万里燕
与曹琼德第一次正式见面时,我有点激动,连声说着“久仰大名”。这并不是客套话,事实上,在与曹琼德见面之前,就从很多渠道听到他的声名。除了他担任着贵州省美协副主席、贵阳市美协主席的职务外,更让我印象深刻并充满好奇心的是,他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贵阳五青年画展”、八十年代美术界“贵州现象”的“制造者”之一,每每提起,都与蒲国昌、董克俊、尹光中这样的全国名家的名字在一起。而虽有大名在前,曹琼德本人为人却十分低调。尚未认识时,曾在几次画展开幕的主席台上看到曹琼德,简单的服装,整洁的头发,儒雅的胡子和温润的气质,还误以为是主办方请来的哪位大学教授或学者,丝毫没意识到他的艺术家身份。及至后来相识、聊天,还是觉得奇妙:不疾不徐的话语,沉稳平和的声音,一直挂在脸上的微笑,好似在书卷里浸淫了很多年。直到聊到艺术,才听出了声音里的波动和话语中的感情,才觉得,啊,面前的这个人,真的是一个艺术家,一个和艺术打交道多年并且打从心里热爱艺术的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董克俊先生为首的一批贵州艺术家接连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关注,被称为美术史上的“贵州现象”。曹琼德正是这批艺术家中最后一个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的画家,他的名字从此被烙印在那一段辉煌的历史上,成为贵州美术的一面旗帜。而这样一个代表性人物,从艺的经历却十分简单。
1970年,初中毕业的曹琼德未满16岁,进入一家工厂当工人,但现实并没扑灭他对绘画的热爱,1972年,他开始了漫长的自学绘画之路。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大量的阅读,从文学到诗歌,从美术史到电影剧本,涉猎广泛。每一本书都有一种或大或小的力量,当你读一本书、十本书时,可能不会感受到这种力量,但当你读了上百本、上千上万本书,这股力量就变得巨大,足以推开新世界的大门,曹琼德就这样真正走进了艺术的世界。
美术界对曹琼德的专业方向定位是版画,但他自己的自我定位更为复杂。曹琼德曾数次以版画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这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但这中间有段很明显的空白期,那段时期他没参加任何美展——因为入选规则改变了。最初曹琼德创作的作品,虽然运用了版画的技法,却不能像普通版画一样可以印制多幅,换言之每张作品都是绝版。之后的美展对版画的定义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必须能够印制多幅的作品才能入展版画作品展览。谈及为何会创作出这种游走在版画边缘的作品的原因,却是和董克俊先生有关。
最初的曹琼德画的是油画,作品偶然被董克俊先生看到,认为他的黑白关系处理得非常好,很有做版画的天赋,于是建议他尝试一下,就这样,曹琼德放下画笔转而拿起了刻刀。曹琼德评价自己是一个很在意主观感受的人,这样的主观也一路体现在他的创作风格上,一如最初他创作的那些只能印一张的“版画”——他想遵从主观的意愿,创作一些跨界的作品。虽然拿着刻刀,却没有固定于一种传统的版画模式,曹琼德不断探索着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材料来作画,这让他的作品具有十分鲜明的个人风格。但有意思的是,很多表达主观、风格鲜明的艺术家作品,在外界的评价都并不十分统一,很容易出现爱的人极爱,不爱的人极不爱这两种极端,而曹琼德的作品却通常能得到众口称赞。
对不同的创作方式和不同材料综合运用的钻研摸索,让曹琼德不同时期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题材和风格,比如上世纪70年代末有《雪》系列,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有《岜沙》系列,90年代至2010年前后有《甲骨文》《万家祠》《城市镜像》系列等。纵览曹琼德的作品,不禁感叹题材之广,面貌之丰:人、鱼、鸟、兽、家禽、建筑、民族、地戏……无一不包,有色彩艳丽浓重者,有黑白泾渭分明者,有具象细致描绘者,有抽象精神表达者,实在蔚为壮观。好的艺术家一定是感性的,能够更敏锐的感受世界、接受世界并表现世界。曹琼德这些丰富的艺术创作,外现了他生动而感性的内心,也通过他特有的方式,引起了观者的共鸣。
作为贵阳市美协主席的曹琼德,在贵阳市文联楼上有一间办公室。说是办公室,如果和美术无关的人进去,一定会大吃一惊——那里面满满当当,除了几架子的书,就是成堆成堆的画和画框,办公桌已经被挤到一个小小的角落,存在感甚微。这个房间同时身兼办公室和画室的双重功用,也表露着曹琼德同时担任行政职务和专业画家的双重身份。在房间中间,有一幅非常显眼的画,画面初看十分简单,只有一个巨大的圆盘,但细看之下,圆盘上有密密麻麻的各式符号,这就是曹琼德创作的《甲骨文》系列之一,也代表了他另一艺术表现领域——文化的追忆。
旧时的贵阳虽是座小城,但也有无数的文化刻印。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很多古老建筑被推倒,取而代之以大厦高楼,90年代被拆除的万家祠堂就是其中之一。那时,曹琼德和董重正好路过拆迁现场,看到这样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即将不复存在,艺术家心里十分难受。在拆掉的万家祠堂废墟中,曹琼德收集了很多古砖,每一块砖上都有文字。这些砖无言的述说着那些流失的文化,也成了曹琼德创作《万家祠》和《甲骨文》系列的灵感和动机。人类的文明是不断往前发展的,但文化却是不断积淀的。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有时会将之前文明留下的足迹掩盖,那些失去的文明我们难以追寻、却无法忘怀。曹琼德的《甲骨文》系列,表达了他对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文化的挽留和遗憾,但同时,画面设计成一个圆盘状,好似也在表达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总是螺旋式上升,某一时期就会和历史重叠。这种对文化的深层思索和忧虑,将曹琼德的作品从纯艺术的感性层面提升到人文关怀的理性层面。打破了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壁墙,在其中自由游走,曹琼德的艺术天地更加开阔了。
在一次学术交流会议上,有人大谈其主张,认为青年一代的艺术家应该专注表现贵州少数民族生活,才可能让创作出彩、出成果,曹琼德却说:“年轻人不该把自己的创作思路局限起来,应该多方面探索,忠于自己的感情,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正因为这种兼容并蓄、宽广包容的艺术胸襟和创作理念,才让曹琼德的艺术创作一直保持着活力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