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助力脱贫攻坚“开门红”
□陈士松
2016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织金县各行业各部门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脱贫增收新途径、新模式,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分类施策,发展扶贫产业。
精准农业产业培育。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在乡镇(街道)、专业村和特色优势产业带,积极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党支部+合作社+贫困农户”等模式,通过农技人员领办企业,带领农户掌握技术、了解市场信息,转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式,实现“小群体”对接“大市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2016年,培育产业带7个,规模种植基地建设52个,新增合作社218个、家庭农场5个、龙头企业申报省级3家、市级5家,培育专业种养大户1100户,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2亿元,实施项目362个,覆盖贫困农户15293户50425人;申报领办的科技人员53人,累计投入资金3874万元,带动农户961户共同发展,解决就业300余人,其中残疾人就业10人。
精准生态产业建设。突出生态建设,形成良性循环,针对喀斯特地貌复杂性和生态脆弱性,把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阵地,强化绿化激励机制,综合推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普遍开展生态乡、生态村创建活动,以零容忍态度和法制化手段严惩破坏生态行为,建设山清水秀令人向往的“公园县”。以县域 “东治、南保、西巩、北发”为主线,启动8个乡镇180个村生态示范创建,完成营造林20.47万亩。兑现公益林森林生态补偿资金1957.5万元。年度林地更新和高速路出口织金站两侧通道绿化、美化、亮化。全县累计营造林21.3万亩(其中特色经果林3.5万亩),受益贫困户3200余户11000余人。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推出了精准扶贫“特惠贷”政策,凡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可享受最高5万元的小额贷款,贷款3年之内由政府贴息,免除担保和抵押。政策“对症用药”,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说了算,充分发挥广大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由贫困户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脱贫产业,促进以往“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扶贫向“靶位瞄准”的“滴灌”式扶贫转变,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引导贫困户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思想观念转变。2016年共发放贷款21622万元,惠及4638户贫困农户,其中以股金入股企业或专业合作社7784万元,新增创业项目346个,带动贫困农户3574户,农行累计投放信贷资金917万元,支持农村产业发展。
精准流通体系建设。着力培育“线上”“线下”两个市场,完善区域市场网络,构建服务本地经济、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市场,加强仓储物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创新产品销售渠道,培育电子商务企业,构建织金特色农业电子商务体系,推动产品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市场延伸。建设织金县农村电商服务中心1个,农村电子商务网点67个,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骨干、村组为基础的城乡市场物流网络体系,打通产品向商品转化的“高速公路”,解决好农户产品滞销的问题。
精准乡村旅游打造。依托“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工程实施,以民族风情、田园风光和休闲农业为重点,以文化体验和休闲避暑养生为特色,着力打造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服务规范、品质优良的农家乐和乡村旅社,乡村旅游呈现逢勃发展之势。积极向省争取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做好乡村旅游发展资金项目资料的申报,完成了官寨乡黄泥村、熊家场乡白马村和马场乡马家屯村乡村旅游发展项目资金的申报工作,三个村共获得省级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10万元;现有19个省级旅游扶贫重点村和2个省级乡村旅游范村,进入省旅游精准扶贫系统;有省级示范农业生态观光园1家,有农家乐358家,其中星级农家乐55家;重点打造了三甲街道龙潭村、马场乡马家屯村、珠藏镇骂丫村、官寨乡红岩村等乡村旅游示范村,对村寨农家旅馆、精品客栈进行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