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123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3-07

产业发展刚起步 资源利用有空间 助力脱贫潜力大

贵州光伏扶贫蓄势待发

□本报记者 李 丽

  当今社会,绿色、低碳是能源发展的潮流。在众多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以易于获得而最具发展潜力,全球太阳能发电装机近年来一直保持20%以上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光伏发电制造大国——截至2015年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已超过43GW(4300万千瓦),约占全球的五分之一,是装机容量最多的国家。

  启动于2014年的国家光伏扶贫行动,贵州因资源条件差而未被纳入首批6个省(区)试点范围。目前,全国光伏发电已进入大规模推进阶段,贵州却还处于起步发展期,省内对光伏扶贫的认识、了解尚存差距。业界人士认为,在机遇与潜力并存的情况下,若利用、发展好光伏产业,对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亦将是一股力量。

  黔地有“光” 照亮山乡

  据了解,在贵州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相关部门致函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能源局,开展了一系列“跑部”汇报、方案研究工作。通过不懈努力,贵州被纳入全国12个光伏扶贫省范围。目前,已向国家申报首批光伏扶贫项目,正在组织编制《贵州省光伏扶贫实施方案》。

  2016年4月,贵州省气象局、省能源局委托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中心对省内太阳能资源进行论证,结论为全省太阳能资源理论总储量约为209亿千瓦或183万亿千瓦时/年,约合300亿吨标煤。全省有18个县年日照小时数在1100小时以上,其中威宁自治县等5个县年日照小时数在1500小时以上;16个县(市)年日照小时数在1200小时以上,年利用小时数均在1100小时以上,可利用面积达790平方公里。

  虽然贵州的平均日照小时数仅为宁北、疆南等一类地区的三分之一,但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标准为最高档,只要年均可利用小时数达1000小时以上,就具备发展光伏产业的条件;加之省内几乎无沙尘暴等天气,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左右。同时,贵州的水、火电装机容量大,便于调峰和充分消纳;加之政策环境好,发展光伏产业十分有利。

  去年,贵州新入库规模以上太阳能发电企业1家,实现零的突破。目前,一些地方已大胆进行光伏扶贫试点探索,建成了威宁县板底乡“母亲幸福”光伏电站项目、六枝特区落别乡光伏扶贫项目、盘县羊场乡光伏扶贫项目、盘县滑石乡岩脚村光伏扶贫项目、独山县上司镇光伏电站项目等。

  作为全省首个实现并网安装光伏发电系统的县份,盘县结合当地年平均太阳总辐射4000-4450兆焦每平方米、适宜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实际,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农户自愿”的原则,通过“政府+平台公司+农户”的模式,将光伏产业发展成扶贫“生力军”。

  盘县滑石乡岩脚村光伏扶贫项目投资768.8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0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568.85万元;在该村老鸭塘组试点实施,试点扶持农户102户325人,其中贫困户18户43人。该项目建设77套民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每栋安装光伏发电3千瓦供农户使用;村活动室也安装一套18千瓦发电装置,产生的效益归村集体所有。如今,光伏不仅照亮了村民的生活,他们还有“卖电”收入及国家补贴,农家乐、客栈也随之兴起,把当地旅游业带动了起来。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2014年10月,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标志着全国光伏扶贫正式启动;2015年,甘肃、安徽、宁夏、山西、河北、青海的30个县开展光伏扶贫试点;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能源局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工作的意见》,对光伏扶贫进行了全面部署。

  一些省份的光伏产业发展经验值得借鉴。比如,江苏、浙江、河北等省出台鼓励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浙江、山东等省在国家电价标准基础上,对光伏发电给予0.05-0.2元/千瓦时的追加补贴;浙江温州、杭州、嘉兴等地在国家和省补贴基础上,对光伏发电再给予0.1-0.4元/千瓦时的补贴,有的市(县)还给予项目建设资本金10%-20%的补贴,有的则对租用企业等单位屋顶发展光伏项目一次性给予10元/平方米的补助。受益于此类措施,当地企业参与热情高,不仅光伏产业成长起来,光伏制造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为实施综合性大扶贫战略,有的地区把光伏扶贫与普通光伏电站建设揉进光伏产业整体打造,使光伏与种植业、养殖业、观光农业相结合,实现了立体开发、协同发展。在空中设置光伏发电装置,下面种草养殖或种植药材等经济作物,使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企业从综合收益中拿出部分用于扶贫,同时吸纳贫困人口就业,改善路、水、电等设施,使贫困户得了到更多实惠。

  经认真分析研究,贵州省能源局副局长李奕樯认为,光伏扶贫首先是要制定政策,调动企业、民间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其次要因地制宜确定光伏扶贫标准。国家的光伏扶贫标准认定,采取村级光伏电站(含用户)方式,户均对应规模标准为5千瓦左右;采取集中式光伏电站方式,户对应规模标准为25千瓦左右。“这是针对全国平均日照可利用2000小时而言的,贵州有16个县平均日照可利用1100小时左右,发电量只有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如果也按这个标准不变,企业根本不可能有积极性参与。”

  据初步估算,在省内投资建设一个5万千瓦的光伏项目,总投资约为4亿元(资本金1.3亿元、贷款2.7亿元),企业年平均利润率只有1%左右;而同样一个项目,按全国平均可发电2000小时计算,利润率可达11%左右。“这样分析,我省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标准应该按国家平均放宽一倍左右比较合理,即每50千瓦对应1户,一个5万千瓦电站对应1000户,每年就是300万元。”李奕樯说。

  统筹规划 合力推进

  目前,贵州经济技术可开发规模达4000MWP(兆瓦)以上,即便按三分之一实施光伏产业扶贫估算,年发电量平均约14亿千瓦时,也相当于年均节煤5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0万吨、二氧化硫4000吨。按平均5千瓦给每个贫困户创造年均3000元收入计算,可造福近30万户、约100万贫困人口,约占全省493万贫困人口的五分之一。由于贵州的光伏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西南部,正是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若光伏扶贫工程能顺利实施,就可造福当地贫困群众。

  为此,李奕樯建议首先应制定方案,立足贵州资源条件,根据光伏产业扶贫所需、财力物力水平,全省一盘棋地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各市(州)、县(区)按“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原则,将适合建设的光伏电站、集中连片可安装屋面光伏的村寨分别筛选出来,对投资、建设、管理、分配等具体内容逐一落实,尽快形成可实施的光伏扶贫方案。

  “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光伏电站的类型,电站建设模式选择很重要。”李奕樯表示,贵州光伏扶贫必须以资源条件为前提,在荒山、荒坡面积大的地区,可主推大规模集中式立体综合光伏扶贫;小型空置场地可建设村级光伏电站;偏远零星住户则可利用屋面或空地安装小型光伏装置。

  业界人士认为,光伏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政府推动、各方参与,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当前,贵州省、市、县各级财政能筹集的扶贫资金或可用于光伏扶贫的资金有限,必须获得国家相关部委、政策性银行及电网公司支持,并借助企业力量调动地方特别是村民的积极性,整合资源、共同参与才能取得实效。

  同时,地方政府应出台文件给予实质性支持。针对扶贫资金、土地、电网、政策性银行贷款等问题,由相关部门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支持意见,然后汇总形成统一的支持光伏扶贫工作意见,以充分调动企业、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李奕樯认为,还需加强舆论宣传、跟进监督服务,让全社会都了解和支持光伏扶贫工作;建立光伏扶贫工程监管机制,对工程招标建设、竣工验收、运营维护等全过程进行指导、监管和服务,保障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切实发挥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5年5月9日,威宁30兆瓦平箐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标志着继水、火、风之后,太阳能正式成为贵州电力阵营的一员“新兵”。

(本刊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