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90期 本期2093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1-05

让教育更公平更有活力

□杨朝清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12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在著名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哥哥孙少安对弟弟孙少平这样说:“这家里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就有希望。”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流动的渠道,承载着人们对“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有用论”的价值认同。然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失衡,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出身越差,上的学校越差,找的工作越差”,这样的“下沉螺旋”,让“寒门难出贵子”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

  要改变这种现实,教育公平必不可少。这不仅是实现人生起点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最有效途径,更是寒门子弟摆脱宿命化和定型化人生、突破贫困代际传递的希望所在。不论是增加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投入,还是继续提高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学生的比例,抑或是保障残疾少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利,都要按照平等的原则补偿由各种自然的或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不公,用区分性、差异化手段达到教育公平的目标,给寒门子弟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

  一个职业分工合理的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学术型人才,还有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当下的现实却是,职业教育遭受了某种意义上的标签化、污名化,成为一些学生的“无奈选择”,出现“宁做小白领,不做大蓝领”的偏颇想法。因此,迫切需要人们在教育理念上“革新”,也亟需国家大力发展应用技术类和特色院校,加快培养现代农业、先进制造、服务业等急需人才。只有让技能型人才既在市场经济中有好的机会和待遇,也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得到更多的尊重与认可,才会有更多的学子愿意选择职业教育。

  同时,在一个改革和创新的时代里,教育教学也需要更多的“源头活水”。一方面,保障和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实现“体面劳动”,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和尊严感,吸引一流人才从教;另一方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教育教学考评机制和招收录取机制,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和激励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扩大教育合作开放是打造命运共同体的需要。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办法,提高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探索对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实行差别化扶持;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不仅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均衡,也有助于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教育事关国计民生。通过改革创新释放利益空间和发展空间,让教育更加公平、更有活力,有助于促进纵向社会流动,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