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087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12-23

四个全面与现阶段贵州发展浅议


□陈正源


  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治国理政经验,创造性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深化改革这一发展动力、依法治国这一法制保障、从严治党这一政治保证有机联系、科学统筹起来,明确了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总框架、总抓手。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结合贵州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施政方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在西部地区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

  一、四个全面与现阶段贵州发展方略

  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按照符合中央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具有贵州特点的执政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推动贵州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决策措施。

  1、持续以主基调主战略为引领。贵州省委在2010年11月省委十届十次全会上通过的《贵州省十二五规划建议》,在2012年4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报告,集中体现为“主基调主战略”思想。主基调就是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推动跨越“两加一推”,主战略就是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十八大以后,贵州省委持续坚持以“主基调”“主战略”为引领,为推进贵州“后发赶超”持续接续助力,取得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发展成果。

  2、确立与全国同步小康总目标。201211月19日,贵州省委及时召开会议(十一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两个文件,继国发二号文件提出同步小康目标之后,贵州省委第一次以省委全会的名义,把“同步小康”确立为我省发展的总目标。

  3、确立有贵州特点的改革开放之路。2013年12月,省委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改革开放是我省科学发展、推动跨越、同步小康的必由之路和关键一招,要走一条符合中央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具有贵州特点的改革开放之路。

  4、提出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贵州。2014年11月,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提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强调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贵州,为后发赶超、全面小康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5、提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发展思路。2015年11月,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牢守住增长速度、人民收入、贫困人口脱贫、社会安全四条发展底线和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生态底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6、确立生态立省和人才强省战略。2013年5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通过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加快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强调人才是贵州转型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科教兴省战略,提出把贵州建设成为人才创业首选地。2016年8月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提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明确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主基调主战略。

  7、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通过一系列全面从严治党措施,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确保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在我省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确保省委的政策主张贯彻到依法治省全过程和各方面,党风政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级干部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有了明显变化。

  二、新常态下贵州发展新特点

  1、发展动能方面:外生趋动接续走强,贵州精神得以激发。一是国家政策驱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使贵州获得更多发展条件;国法二号文件确立了贵州“三区一屏障”(贫开发攻坚示范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和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提出从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对口支援等方面支持贵州发展;财政收支改革拓宽了收入渠道,转移支付增加了公共财政承担能力。二是对口帮扶加强。东部沿海“六省八市”对口帮扶我省八个市州;党派中央、央企、省内重点国企对口帮扶县市区,每一个县级单位都有一个对口帮扶单位。三是招商引资成效突出。不断拓展招商渠道和方式,面向央企、面向省外国外招商力度加大,域外资金投入增多。四是社会力量援助兴起。来自西欧国家、壹基金、慈善人士陈光标、省内民间先富人士等国际国内其他援助贵州的社会力量不断兴起。五是贵州精神激发。在外援增大、后发优势渐显等新背景下,贵州干群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受到启发和激发,不再自甘贫困、自甘落后。

  2、发展路径方面:弯道取直探索捷径,高位承接插向前沿。一是确立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发展战略。强调走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具有贵州特点的发展道路,强调走一条培育后发优势、聚力后发赶超之路。二是优先发展交通。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各项建设的优先位置,成为西部省区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高铁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成为西南交通枢纽,支线机场建设增多并不断投入使用,极大缩短了交流距离和流通成本。三是把生态立省摆在十分突出位置。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四是确立大数据战略行动。把大数据产业作为后发赶超的战略举措;为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找角度、畅通道、搭平台;围绕商用、政用、民用开发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助力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力促试验区变成示范区、大数据变成大产业、大机遇变成大红利。

  3、 经济要素方面:极化效应开始显现,移动要素已经回流。一是增长极快速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罗斯托“起飞理论”的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特色县域、市州次中心、省会中心三个层级区域的发展活力同时迸发;经济发展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开始显现。二是劳动力开始回流。成功举办了四届“人博会”,有效吸引域外人才选择贵州就业创业。由于极化效应形成,经济发展对周边要素的吸引力大幅增强,回程效应同时形成。三是外资大量进入。域外资金投入大幅增长,铁建、路建、桥梁、房开、以及生态各系统的建设资金大量涌入。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2006年到2010年总投资增加不到2000万亿,而2010年到2015年就增加了超过7000万亿,同期GDP增长2.2倍而固定资产投资却增长3.5倍,超过同期任何一项指标的增长速度。四是新技术落地。高位承接各产业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军工、医药、冶金、信息技术在各产业的运用增加。

  4、 产业支撑方面:基础产业乘势而上,产业支柱崛起夯实。一是产业园区逐渐成熟。2010年加快园区建设以来,全省近百个新建工业园区,300万平米新建厂房逐步走向成熟。二是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以“五个一百”工程和贵安新区建设为主抓手,集聚更多要素、积蓄更多能源,装备制造、信息领域、资源深加、农特深加、新兴旅游、金融服务、物流运输等新兴产业风生水起、迅猛发展。三是产业基础更加夯实。“十二五”期间,全省三产增长了169%,而二产增长了189%、一产增长了225%,呈现一产高于二产,二产高于三产的增长速度。四是各产业同步发展。在一产二产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三产创造了更广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期三产也获得较快发展。

  5、发展态势方面:两长地位彻底扭转,两欠状态加速改变。一是长期垫底彻底扭转。贵州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收入、投资和消费人均量长期垫底的状态已经彻底扭转,不再位处全国第31位,而是已经跃升到了全国第25为左右。二是长期缓慢已经改变。基础建设、生态恢复、要素聚合,以及一些重大和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已经摆脱了长期以来发展、进展缓慢的状态,有的已经跻身全国前列。三是欠开发状态开始扭转。欠开发的前提是欠开放,通过出台招商引资、简政放权、建设效能政府系列措施,更加重视市场功能,资源、要素、智力、技术、潜能等各方面得到进一步开发。四是欠发达状态逐步改变。开放拓展、开发加深、增长提速、排位跃升,大数据、煤化工、白酒酿造等一些领域已经靠前,欠发达状态逐步扭转。

  三、贵州贯彻四个全面的核心要点

  1、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是构建产业支撑。。一是巩固传统产业。做好现有产业,推进升级转型换代。二是壮大优势产业。药材、白酒、建材等具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产业,要做大体量、做大产能、做大市场。三是开发山地农业。发挥区域优势、自然优势,培育开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山地特色农业产品,形成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四是挖掘特色产业。挖掘、开发、培育像“茅台酒”、“老干妈”一样的特色产品。五是培植新兴产业。充分运用、整合现有资源,延长产业链,培植新兴产业。

  2、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构建公民社会。一是全面实施省直管县行政体制。要像九十年代初期各县实施“撤并建”一样,立说立行,全面推行省直管县体制,推进社会公共治理扁平化,缩短行政纵深。做到这一点,对于推进社会架构变迁、构建公民社会,必将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二是推进乡村融合,实行乡村自治。在乡村交通、信息极大改变、乡村城镇化极大推进的历史条件下,尽快整合乡村组织,扩大基层自治,进一步释放生产力。三是打破行业壁垒,打破身份终身制。打破体制内与体制外壁垒,放开限制、更大范围允许自由职业选择,促进人尽其才;体制内打破身份终身制,尤其是公务员身份终身制,实现体制内身份平等、流动平等;构建各行业人人平等、机会均等的社会价值。四是尽快落实社会兜底。尽快制定社会兜底的规范性文件,确保缺乏衣食住行的100余万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基本住房和基本医疗得到保障,让每一个人活得更加有尊严。

  3、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是解放人的生产力。一是给予乡镇干部充分的发展空间。如果一个乡镇长的政治位阶能够和省财政厅一位处长的政治位阶平等,一个乡镇卫生院长的政治位阶能够和省直部门一个主任科员的政治位阶平等,那么广大乡村干部的积极性、工作热情、人才生产力将得到极大释放。二是构建不因起点决定终点的流动机制。应该建立一种机制,在这种机制里面,任何地点和起点都是平等的,终点不由地点和起点决定,而应该由“能力、贡献、潜力”决定。三是构建不因行业决定尊卑的价值体系。在一个社会,清洁工与办公室公务员应该人人平等,每个人对职业的选择,都是基于自身的愿望和优势的发挥,而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是人人平等。四是构建查处打压下属行为的机制。五是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建立上级选用、组织考察、群众推荐、领导个人推荐、干部勇于自荐、票选、考选、群众呼声多种方式相结合的选人用人机制。

  4、全面小康建设的核心是实现同步小康。一是确保2020年三项指标达到全面小康水平。人均GDP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0%,城镇居民收入不低于全国水平80%,农民收入不低于全国水平80%,并确保城乡收入差距小于3:1。二是确保150万兜底人口陆续进入全面兜底行列。对因学因病致贫、无力脱贫和无业可扶的人口陆续实施兜底,确保全部进入动态兜底行业。三是确保150万异地搬迁人口全部就业。对我省易地扶贫搬迁的人口,要尽快疏导就业出口,争取尽可能实现就业。四是尽快思考无法自行就业的劳动力全部进入公益就业领域。五是尽快考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我省两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地理区位,长期重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优化的资源投入,应该适时考虑转化为经济优势,按照国家提出的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要求,用好这一政策导向,建立空气清洁度、氧气排放量、水源优质度、气候舒适度、低污染低排放等方面的技术指标,建立高度工业化、碳排放量较高的地区购买相应指标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