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模式 助推教育扶贫
——省政协委员和专家谈贵州教育扶贫工作
□本报记者 顾 怡
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进入21世纪仍然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力资源大国,农村贫困人口仍占相当的比列,因此,扶贫是中国政府最终消除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实现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国策。而“教育扶贫”作为农村扶贫政策的一个重要措施,它是从根本上最终消除贫困、促进中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种根本性措施。贵州省目前的教育扶贫工作进展状况如何?未来又有怎样的新措施?近日,记者就创新教育模式 助推教育扶贫采访了省政协委员、贵州双龙航空港开发投资集团副总经理陈菓和贵州盛华职业教育学院院长孙伟。
记者:在当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理解教育扶贫?
陈菓:我们党提出了“四个全面”,其中一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就在贫困地区,就在农村的贫困地区。贫困地区怎么脱贫?为此提出“五个一批”?实施脱贫的具体措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这里面就谈到了教育扶贫。教育扶贫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事,俗话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绝大多数贫困除了资源匮乏之外,大多数都是因为教育落后。老话讲,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都有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我们必须补上短板,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的“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渠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这一重要指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贫困地区的人群,为什么会贫困?好多都是因为缺少文化,缺少知识,还有一些视野、技能的短缺,这些确实需要教育来改变。作为企业、社团、爱心人士,应该在国家大政策的前提下,做一些添砖加瓦的工作。辅助政府,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责任。目前,贵州省在国家大政策的前提下,提出了“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旨在2015年到2017年,用3年时间减少300万贫困人口,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其中对教育培训提出了具体的行动要求,要求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实现教育扶贫机制,改革新突破。
记者: “盛华学院”是一所公益大学,是一所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问题的大学,请孙博士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所大学?
孙伟: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是华人商界领袖、台湾知名爱国企业家王雪红、陈文琦夫妇捐资举办,经贵州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民办高职院校。学校在章程中写明?“投资不需任何回报”,是在教育部备案的“公益大学”。学校建在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百鸟河村。学校2009年筹备,2011年9月第一批新生正式入学。目前,在校生规模在3000人左右。
学校办学的宗旨:始终坚持“教育扶贫,公益兴学”的办学宗旨,以“诚信、爱心、高尚”为校训,努力让教育改变农村贫困学生的人生,通过贫困学生的脱贫,有效帮助其家庭脱贫。
在招生方面:盛华学院一直秉承“精准招生”的理念,特别针对贫困县高中,分析精准生源行为特征进行招录。针对生源情况,盛华学院设定了“招收最弱势群体学生-盲人学生”、“招收弱势群体学生-少数民族初中毕业农村少女”、“定点特困县、定点特困生”以及“招收其他残疾人”的招收方向,并根据招收情况开展针对性的课程,切实地帮助不同类型的农村贫困学生有效地进行技能学习。
在师资力量方面:盛华学院除了拥有固定的师资团队以外,还通过招募全球志愿者外籍教师的方式,为学院招募了大量的外籍教师,营造了准英文学习生活环境,自2011年第一年办学至今,先后共有279人次的志愿者教师服务于学校。
在教育培训方面:盛华学院为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提供基础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提倡“产教一体化”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生上课就是上班,老师就是经理,作业就是作品,作品就是产品,着重培养学生务实方面的学习。除此之外,还特别关注学生的心智发育,由于学院的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偏远的农村,部分学生还存在残疾,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接受能力差,很多学生甚至存在自卑感,较为胆怯,针对这样的情况盛华学院在提供务实教育培训的同时,专门开设了品格课,从医治过去到释放未来,用生活案例辅导学生让他们的内心得以强大,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规划,少走弯路。同时还开设了特长课,让从小生长在大山里的贫困孩子学习到了很多他们从未接触和了解的领域。学院还开展了素质培养与能力评估的教学模式实践,主要是以过去课程考试为导向转为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改革。
记者:盛华学院这种教育扶贫模式,对我们省贫困地区的人带来了怎样的帮助?对他们有哪些方面的提升?
陈菓:“治贫必治愚,扶贫必扶智”。教育扶贫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乡村里我们看到乡村的贫困,尤其是一些边远地区山区的贫困,因为信息不流通,当地的人民的智力、知识、技能还有智慧水平都偏地下。乡村的少年要改变命运,真正能够走出来,是没有什么好的途径的,只有通过学习,通过教育培训去提升他们的能力,他们才有可能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千方百计的要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充足的学习和教育条件,教会他们生存的技能,这样,他们才可能走出来,要不然他们就只能待在山区,待在贫困的地区,是个恶性循环。盛华学院的教育扶贫模式就是精准地针对了贫困地区的现状,以及贫困人群的特征而开展的,为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提供技能方面的学习,提供资助,帮助这些年轻人获得能力。盛华学院在提供务实教育培训的同时,也看到了目前这些年轻人就业的现状,除了是否具有专业技能以外,很多年轻人不知道怎么跟社会打交道,也不知道怎么跟市场打交道,而盛华学院的扶贫教育模式以及他们的教育理念,不仅从专业技能上进行教育培训,同时关注学生心智发展,辅助他们认知社会,从本质上去改变他们,挖掘他们,帮助他们走向社会,这是难能可贵的。而且从大的方向和长远的扶贫帮助上来看,只要部分学生能够真正的走出来,能够真正的学到知识、技能,就将具有很大的带动性。这部分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就如同为当地提供了一台“发动机”,这无疑是一个良性循环。因为现阶段对农村贫困地区提供帮扶的志愿者、企业家毕竟都是“外来者”不可能长久地提供帮扶,主要还要靠当地自身的自我驱动。所以,我认为盛华学院的“教育扶贫的模式”能为贵州省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很大的帮助。
记者:盛华学院的办学是一项浩大的教育扶贫项目,需要各方面的支持,目前有办学困难吗?
孙伟:目前教育部推行的阳光招生政策对我们招收贫困学生存在一定的阻碍。教育部推行的阳光招生政策即是依据高考成绩严格降序录取学生,毫无疑问这个政策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导致了社会公平等。我们希望招收更多更贫困的学生,但是根据考生的贫困情况录取考生是违背阳光招生政策的。从4年前我校刚刚开学时完全招收不到学生到2015年我校文科/理工科招收的最低线比贵州省专科提档线分别高出61分/31分。我们因此也招收到了更多的城市考生,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可能有悖于我们办学的初衷。
还有一点是,现在的专家和公众都普遍认为“不付出的给予”是不正确的。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获得了国家和社会伸手即得的各类补助,及其容易的造成“我贫困,你应当给我”的恶性思维和懒惰、伸手要的习惯。 如何处理平衡好我们的爱心资助支持、对社会感恩付出是一个非常大难题。
第三点是,部分学生自身素质上存在很大的缺陷。我们以前通常使用“优秀贫困生”一词,但是,贫困学生中总有部分人与抽烟、喝酒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有很强的关联性,而且通常缺少自学苦学和自治能力。
记者:目前HTC等大企业都在积极参与教育扶贫项目,对于教育扶贫项目以及目前存在的办学困难,有何建议或评价?
陈菓:大家都知道,需要教育扶贫的地方都是一些贫困县,要不然就不存在教育扶贫了,那就意味着政府的教育部门没有能力解决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复杂,但是有一条是不可忽视的,就是体制内的资源不够,需要体制外的资源,需要社会资源,需要企业的资源,需要社会各界平等地为孩子的困难来做一些事情。
所以,我觉得扶贫工作,特别是其中的教育扶贫工作,还是政府主导,政府是主力军。再就是民间组织应该有个呼吁和动员,搭建平台的作用,也就是添砖加瓦,互相取长补短。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应该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参与到我们国家的扶贫大业当中,特别是教育扶贫中,因为各个企业不一样,每个人的力量、特点也不一样,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辅助政府做好教育扶贫的工作,
对于学院在办学中遇到的生源、政策、如何平衡爱心资助以及学生自身素质存在缺陷等困难我认为要解决这些困难主要还是要依托政府的大力宣传、政府及相关政策的支持。目前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其目的在于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完善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宏观管理,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盛华学院可在贵州省政府及教育厅的支持下,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及评估的要求,申报成为贵州省高职院校向应用型本科升格的试点院校。政府加大对学院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对该学院的办学宗旨,教育模式等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针对贫困山区可定期举办宣传招生的活动,可以请已经毕业的创业人员现身说法,让贫困山区的学生知道盛华学院,了解盛华学院,从而选择盛华学院。针对孙院长提出的教育部推出的阳光招生政策对招收贫困学生存在一定的阻碍,我理解的是应就具体的实际问题向相关的职能部门进行反应,争取修订不符合实际情况需要的相关政策。
所以概括来讲,政府、社会还有企业,我们怎么样在中国教育扶贫里做一点事情?它的规则应该是各就各位,各自守住自己的位置,各尽其能。因为三方面有各自不同的能力,我们也有各自不同的局限性,我们只能够扬长避短,我们是有机的结合。
记者:在教育扶贫的道路上,盛华学院接下来有怎样的规划、路线图?站在全省来看又该怎么做?
孙伟:盛华学院下一步将积极联系台湾在应用型本科建设上有较为成熟经验和模式的高校,特别是由王雪红之父、台湾企业界泰斗王永庆老先生创办的明智科大、长庚大学等高品质院校,探索以联合办学、共建专业、交流学生等多种的形式,推动学院向应用型本科升格发展。
目前,上海音乐学院全面支持盛华学院盲人音乐学院办学合作已经正式启动,美国耶鲁大学与盛华学院签订了深度支持盛华学院幼师学院的战略协议。盛华学院坚持“教育扶贫”的办学理念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赏,越来越多的精英资源汇聚到贵州惠水百鸟河盛华校园。
最后,我们要特别的感恩参与盛华学院发展过程的所有人士。陈敏尔书记在盛华学院调研后,对盛华学院践行“教育扶贫”给以肯定。省政府特别的给以盛华学院“按公办学校待遇”安排财政资金的支持。黔南州龙长春书记和惠水县万庆华书记经常到盛华学院关心发展问题,目前黔南州政府和惠水县政府已经启动支持盛华学院扩大招生规模建设二期校园工程。盛华学院在教育扶贫路上会越走越好,越走越坚定,一个以“教育扶贫”为责任、扎根贵州、走向国际化的“盛华大学”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