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安新区:创新安置模式让失地农民成为受益者
□谢中华 李昌贵
为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促进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让失地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贵安新区积极探索“一化三新”安置模式,围绕推动农民市民化、打造生活新方式、创建保障新体系、探索增收新渠道,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使失地农民成为当地开发建设的首批受益者。
推动农民市民化
按照《贵州贵安新区直管区城乡一体建设发展规划》,除保留提升型村庄外,其余的整体搬迁型村庄、未来整合型村庄都需征收安置。新区直管区行政面积约为490平方公里,共涉及84个行政村,人口14.4万人。为将物的城市化与人的城市化有机结合,设立了贵安市民学校,对交通法规、文明礼仪、传统美德、生活卫生常识等进行学习培训,使失地农民逐步适应新的居住环境,切实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质,着力提高职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引导被征收群众逐步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文明富裕、健康和谐的新市民。在直管区内正在规划建设的有星湖、星月、星河等14个永久性安置点,可容纳被征收群众近5万人。同时规划建成了岐山、汤庄两个临时过渡安置点,可容纳过渡群众3000余人。截至11月底,已对大坝井安置点、星湖云社区被征收群众开展了回迁安置工作,安置入住群众959户。
打造生活新方式
在居住环境方面,统一按照国家绿色建筑二星标准设计,融合海绵城市理念,打造贵州省首批生态绿色、智慧管理的新型云社区。在小区配备大型电子屏幕、云健康中心、云社区中心、集中供暖、无线WiFi、智能充电桩、智能监控等;在居住方式方面,将分散、临近的村民就近安置,集中服务、集中生活、集中学习;在社会服务方面,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站,为被征收群众提供生活、文化、休闲、娱乐场所。加快推进附近高铁、轻轨、医院、学校和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就业渠道方面,免费对被征收群众进行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为各大园区输送产业工人和公益性岗位服务人员,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解决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等问题。对于自主创业的,优先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微型企业帮扶等优惠政策。
创建保障新体系
按照高标准脱贫的要求,创建了“六大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上,对被征收房屋人均合法建筑面积小于65㎡的,按最接近且不小于65㎡的人均套内建筑面积靠档安置,产权归被征收群众所有。目前,共有2590人享受该政策;教育保障上,率先在省内实行高中3年免费义务教育保障政策。实施升学奖励,对直管区户籍学生考取全日制本专科院校的给予奖励,截至目前,已奖励1097人,总计发放奖金441.1万元;医疗保障上,从土地房屋征收年起,为被征收农民缴纳5年新型农村医疗保险费,保障被征收群众病有所医;养老保障上,被征收群众可自主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针对年满80岁以上高龄的群众分三个不同档次发放高龄补贴;救助保障上,对贫困人群分类实行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等8项困有所助政策。提高低保标准,城市低保每月583元,农村低保每月278元,将被征地群体特殊困难家庭纳入低保范畴;身份保障上,失地的农民在享有现行惠民政策的同时,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社会保障政策待遇,其未征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变。
探索增收新渠道
有房产收入,将安置房变商品房,实现房产交易、抵押贷款和租赁。将产权调换的建筑面积进行套内建筑面积安置,增加房产收入20%左右;有经营收入,修建一定比例的安置商业用房,按被征收土地面积和被征收房屋农业人口数双重奖励群众商业用房,自签订征收协议并交底腾房搬迁次月起,对奖励配置的商业用房实行每平方米每月保底收益15元,按月支付至移交商业用房。移交商业用房后再给1年保底收益,移交商业用房时一次付清。对商业用房实行统一招商运营,农民定期分红;有工资收入,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被征收群众优先享受国家和省的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就业扶持政策。与入驻新区的企业建立就业联动协作机制,针对企业在招聘员工、实施项目建设,对被征地群众实行政策倾斜,促使被征地群众就近转移就业。截至目前,城镇新增就业1082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9222人。有理财收入,制定《贵安新区市民学校素质、理财培训实施方案》,有序引导被征收群众理财,合理增加失地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