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051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10-21

行走红色土地 缅怀革命先烈

——江西南昌、庐山、怀玉山记游

□方家印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趁国庆长假天气晴好,我偕妻子女儿踏上红色土地江西,专程作一次红色文化旅游,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称江西为红色土地,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关联的历史事件:一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二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根据地;三是方志敏领导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英雄城里忆丰功伟绩

  南昌有英雄城之誉。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发动了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这次起义具有的历史意义是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起点。

  首站来到南昌老城区中心八一广场,见一座庄严凝重的纪念塔耸立在中央,塔顶上的军旗鲜艳夺目、“迎风飘扬”。广场里游客不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也有一些如我们来自外地的游客,不少人在纪念塔前留影,我们一家也照了几张相纪念。走近纪念塔,叶剑英元帅题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竖排嵌在纪念塔的上方,塔的基座上刻有介绍南昌起义的文字:“一九二七年夏,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遭到了失败。为挽救革命,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领导南昌起义。八月一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我党掌握和影响的国民革命军二万余人,向南昌守敌发起猛烈攻击,歼灭国民党反动军队三千多人,胜利地占领了南昌。这次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一些游客围着纪念塔观看着南昌起义将士人物群像的浮雕,若有所思。我和女儿停留在纪念塔基座前静静地看了浮雕后,又仔细阅读南昌起义的简介文字,体会南昌起义的重大意义,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站到位于南昌市中山路西端洗马池的江西大旅社,这是一座建成于1924年的灰色五层大楼,距今有近百年的历史。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发动的南昌起义,指挥中心就设在这里。走进南昌大旅社的院子,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表情凝重、目光坚毅的塑像映入眼帘。我们在此照相后,就径直进入纪念馆,看老照片、阅说明文,进一步了解南昌起义的历史,感受惊心动魄的武装斗争,追忆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在大旅社客厅,布置有周恩来领导的前敌委员会开会部署起义的会议室。在这里驻足,我们仿佛听到了革命领袖们慷慨激昂的发言,看到了他们临危不惧的大将风范,体验到了他们胸有成竹的指挥艺术,感受到了他们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心。这家大旅社,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

  庐山胜地寻名人足迹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是中国的十大名山之一,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地处江西省北部庐山市境内。庐山上自古命名的山峰就有170多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瀑布22处。庐山先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上的主要景点有仙人洞、含鄱口、美庐、庐山会址等。庐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化内涵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所谓教育名山,源于山上有与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齐名的白鹿洞书院。公元1180年,大哲学家、理学家朱熹在此开创了讲学式教育的先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影响了中国700年的历史进程。所谓文化名山,因司马迁“南登庐山”,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文坛巨匠登临庐山,留下了4000多首诗词赋。其中,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充满辩证哲理,成为人们随口可颂的名诗。所谓宗教名山,是因千百年来庐山集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东正教于一体,有“一山藏六教,天下找不到”之说。所谓政治名山,缘于国民党曾邀请各党派、各民主团体、各界知名人士在庐山召开“谈话会”等会议;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张冲、邵力子曾在庐山就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举行谈判,庐山是国共分合的关键之地。1959年、1961年、1970年,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了三次重要会议。了解这些,都是上庐山前做的功课。

  10月3日,我们一家吃过早餐,乘旅游车登庐山。行至半山,车辆排成长龙,看不到首尾,严重塞车。驾驶员也无法估计堵塞多久,打开车门说,愿意走路去景点的可下车。包括我们在内的多数乘客只好下车,沿着沥青公路前行。大约走了5公里,来到含鄱口,遥看长江流入鄱阳湖。揽照相生意的商人说,牌坊前是毛泽东与蒋介石合影之处,并展出照片为证。我们在牌坊前照了相,吃了带去的干粮,又急忙去芦林车场乘畅游旅游公司的景点往返车,直奔毛泽东同志旧居、庐山会址。因步行耗时不少,又急于赶回庐山火车站乘动车去九江,再换乘去上饶的快车(均提前在网上购了票),仅距1公里的美庐不能去了,览著名的仙人洞的念头只有舍去。此时已到下午两点半,女儿打电话联系往返景点的车,约定了乘车地点。由于山上的公路边到处停满了车,本来就不宽的景区公路上的车辆也很多,简直成了停车场。我们乘坐的车走走停停,环湖一周到芦林车场,竟用了一小时,真是急死人。乘上畅游旅游公司安排的下山大客车,虽然顺利到达终点庐山火车站,但离发车时间仅有半小时。这趟寻觅名人足迹之旅,可谓不寻常。

  怀玉山上缅怀方志敏

  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1899年8月生于江西弋阳一个自耕农家庭。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阳)横(峰)起义、创建赣东北苏区、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红十一军政治委员,中共浙闽赣省委书记。1934年11月,方志敏任红十军团政治委员会主席,奉命率领红军抗日先遣队8000多人北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全民抗日救亡运动,策应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红军抗日先遣队深入闽浙赣诸省国民党统治地区,历时6个月,行程5000多公里。至皖南太平县谢家桥遭到国民党7倍于己的重兵围追堵截,损失惨重。方志敏带领先头部队800多人成功突围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他不顾个人安危复入重围,边打边退至江西怀玉山区,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在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20多天,近千红军战士血洒怀玉山。因被叛徒出卖,方志敏在国民党士兵搜山时在江西怀玉山区陇首村不幸被俘,在狱中坚贞不屈,于1935年8月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6岁。家父曾告诉我他14岁在上饶见到的一幕:敌人俘获方志敏和抗日北上先遣队总指挥、红十军军团长兼第二十师师长刘畴西,第十九师师长王如痴后,在上饶开庆祝大会,会后将戴着脚镣手铐的他们押在囚车上游街示众。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面对敌人的刺刀,从容不迫、大义凛然;面对愤怒的群众带着微笑、点头示意。

  为缅怀方志敏的不朽功绩,告慰为国捐躯的红军将士,江西省玉山县于1985年在高竹山建了“方志敏纪念亭”。2005年以来,在怀玉山建了“方志敏清贫碑”、“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陈列馆”。我们在陈列馆的3层展厅里,目睹了方志敏“两条半枪闹革命”的实物,见到了红军将士穿过的衣服、用过的斗笠等,仔细阅读了记载艰苦卓绝革命斗争历史照片的说明文字,实地感受到在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苏维埃模范省”的赣东北根据地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辛,深刻体会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非常不易。

  我们和外甥一家步行一华里来到“清贫园”,登上36级石梯(象征方志敏36岁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在方志敏巨幅半身雕像和刻有方志敏《清贫》手迹的碑前,驻足凝视方志敏坚毅的目光,逐字逐句读完《清贫》全文(看不清楚的字,女儿打开手机网络找出原文辨认。《清贫》中写道:“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长期的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千万元,但为了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有两个国民党的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我,而且猜到我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的身上搜出一千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意外之财。哪知道从我的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读着这些文字,我被方志敏如此清贫深深感动了,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自言自语道:“只要像方志敏一样守得住清贫,还有什么发财欲望不能克服?还有什么贿赂不能拒绝?”

  由此我想到,纪检部门、组织部门、单位党组织,应该组织干部特别是手握实权的领导干部到怀玉山清贫园考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方志敏“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崇高品质,体验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艰苦奋斗精神。党校应将方志敏写的《清贫》《可爱的中国》列入教学计划、组织学员进行讨论交流,不忘初心,牢记宗旨,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