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中之玉 连城之璧
——关于儿童绘画教育的一些思考
□本报记者 万里燕
“画太阳就是一个圆形周围几根线条,画花朵就是几个半圆围着中间一个圆形……”曾几何时,这种简笔画教法非常流行。学写诗、学唱歌都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和积累,但这种简笔画的技法可以让任何智力正常的儿童迅速学会,以致于一段时间内涌现出了大量的“小小画家”,还有大大小小的儿童简笔画比赛,比着谁画的圆形更圆,谁画的线条更直。然而一段时间后,这种教法显露出了很严重的弊病,对学习绘画的儿童造成了很严重的“伤害”:孩子们一但全面接受了简笔画,他们的绘画能力和思考就基本完全停止了,他们已经不会用自己的方法来观察事物和描绘事物了。在他们笔下,任何对象都是由几个机械的几何图形组成的。这种犹如工业流水线出来的绘画,完全没有艺术所蕴含的观察、思考和情感体现,毫无美感可言。
老子讲大道至简,此“简”非敷衍了事,非单纯幼稚,而是一种最高级别的智慧,是一种能够透过千丝万缕的复杂表象看到最深处本质的强大能力。中庸说:“尽广大,至精微”, 这是一种极高的要求:既要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艺术的高度之一在于能够小中见大,大中见小,把广大和精微这对矛盾完美的统一于某种艺术表现形式之中,这是高度,更是难度。有些人在看儿童绘画时,会带有偏见,要么觉得画得太简单不精美,要么觉得画得太稚拙不准确。但与之相反的是往往会有艺术大师,见到一张儿童画时大为欣喜,大加赞赏。就像原始绘画和民间绘画。自从它们被审美的慧眼发现,艺术家们纷纷趋之若鹜,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原因在于这些原生态的绘画确实蕴含了感人的内涵,这就是人类在童年期那种初原的、朴质的生命感受。
如果你用心去感受一幅儿童画,会发现它那颇具原创意味的稚拙笔触,既放射出开辟鸿蒙的生命之光,又折射着儿童的智力萌芽、感情雏形和人格进步。这种独特的内涵,成年人已不可能重复,却又向往不已。一方面孩子们作画时毫无心理负担,不会受到形式和技巧的约束,创造出的成果绝非定式所能预见,绝无拘谨呆板之感;另一方面,孩子们的小手控制能力尚差,画线过程必须全力以赴,绝不马虎,这又避免了油滑轻薄之弊。曾有很多功成名就的大艺术家感叹说,想要找回最初那种完全纯粹干净的绘画心境,但基本已不可能。儿童绘画带给人的感叹和触动不是技巧、技法能够带来的,而是生命之初天生所带的艺术感受,不可逆转,不可复制,倍加珍贵。
贵阳画院著名画家颜冰不仅对艺术颇有心得,最近几年也投入到儿童绘画教育事业中,几天前笔者去听了他主讲的一个讲座,他对于快速教儿童学会画画技巧表现出很强的担忧:儿童学会了以熟练的“技巧”作画,却失去了感人的真切的力量。他认为在儿童绘画教学中,要极其小心的呵护孩子天生对艺术的感受,要倍加珍视孩子纯净的观察事物的天性,在尊重孩子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辅以正确而极其谨慎的引导,以期盛开令人惊喜的艺术之花。在这个讲座中,颜冰展示了很多来自他创建的“众艺院”艺术机构的儿童绘画作品,笔者惊喜的看到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的孩子们在绘画中展现出来的不同表达,由鲜明的个性和差异性带来的是相同的感动。其中有个事例让人印象深刻:一个5岁的小女孩,从小喜欢画哆啦a梦,得到大家的赞赏之后,逐渐变成只愿意画哆啦a梦。来到众艺院之后,老师们尝试着拓宽她的绘画对象,但是并没有强迫她画别的东西,而是慢慢要求她在哆啦a梦的画面中逐渐加入别的事物,于是我们看到了她最新的绘画作品:一架搭载着很多哆啦a梦的大飞机——她已经渐渐走出了只画一个对象的定式。颜冰表示,他们的教育理念不是要求孩子画什么或教孩子“正确的画法”,而是在尊重孩子们的艺术天性的前提下,尽量帮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艺术之路,给他们更多的选择。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会像耳边吹过的风,或脚下流过的水一样。”如果世界没有艺术,如果我们不能感知艺术之美,将是多么可怕的事啊!无论优秀的诗歌、小说、绘画、音乐,都是触及人类心灵的深处,让我们的情感为之震颤,精神为之提升,眼界为之开阔,从中能得到对生命的启迪和对生活的感悟,洗涤心灵,脱离世俗,从中汲取到生活的力量和勇气,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
对于儿童绘画教育来说,培养美术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们的人格成长和培养审美情趣。不是每个学习绘画的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家,但正确学习过绘画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美的敏感一定会比别的儿童出色。审美观一度被国人忽视,实际上,审美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审美意识能够帮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自觉规避掉低级的、庸俗的趣味,塑造高尚健康的人生。儿童绘画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具有高级审美情趣的人,一个懂得品味生活之美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能够在越来越被世俗纷扰的人生中建立属于自己心灵净土的人。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凡璞藏玉,其价无几。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于无暇玷者,古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也不易得。”在绘画教育中,儿童纯粹的心灵和纯净的眼睛,就是藏着美玉的璞石,小心的呵护和正确的引导,可成天工之凿,得连城之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