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043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9-30

贵州民间美术市场价值初探 (上)

□刘一意

  题记:以手工银饰、刺绣、蜡染为代表的贵州民间美术如何得以有效传承和发展,形成其自身良性的文化生态系统,是长期困扰业界之难题,传统与时代、传承与发展的冲突深刻地影响着目前贵州民间美术的生存现状,古老的民族习俗和传统手工技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意识的变化被排挤向逐渐消亡的边缘。民族文化教育体系的缺失使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缺少认同和自豪感,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使之成群结队外出打工,不愿再从长辈手中习传本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从事传统手工艺已无法满足他们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许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古老传统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用渐行渐远的尴尬来形容贵州民族民间美术传承发展之现状实在不为过。因此,关于贵州民间美术行业传承发展问题的主题性及实践性研究更显迫切和重要。

  经济发展的冲击带来了文化发展的尴尬,“解铃还需系铃人”,贵州民间美术未来的发展之路是否可以从经济市场之中去探寻?通过多年深入省内外各地的调查和身体力行的市场实践探索,笔者主张立足于市场经济和都市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重新审视贵州民间手工文化价值,在贵州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与现代都市生活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推动贵州民间美术文化有效走向现代市场,进入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系统,在现代主流经济、文化系统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存在价值。

  一、贵州民间美术传承发展基本现状

  贵州民间美术样式丰富,个性独特,本文主要指具有代表性的贵州苗族刺绣、银饰和蜡染。贵州民间美术以“视觉”的方式积淀和凝聚了贵州各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家园的“物质和非物质性”载体,记录着贵州各民族在繁衍进程中与自然和谐相处、丰富多彩的生存方式,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艺术价值,是贵州乃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文化发展和精神归属之鉴证。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传统,贵州民间美术当下却遇到了对其自身价值的拷问及何去何从的困惑……近几年来,在市场经济冲击之下,社会各界积极推动贵州民族村落文化资源走向市场,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心态,使得开发方式普遍急功近利、简单粗暴,忽视了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忽略了对民间文化核心价值的认识和梳理,导致许多可贵的民间美术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遭到严重破坏。这种破坏性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主流文化、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民族民间村落文化造成的强力冲击。城镇化建设及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青年人外出务工,旅游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的迁入,城市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普遍渗入,世居村落的居民们正在被迫或主动地放弃原有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习俗,导致作为民间美术母体的传统村落文化日渐衰微,村民们普遍陷入整体性文化迷失之中,许多年轻人没有太多的机会学习和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缺乏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也不再学习传统技艺,传统的民间美术技艺传承后继无人。

  第二,盲目的市场化、产业化对贵州手工业发展的误导。近几年来贵州省各级政府出台不少帮扶政策来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许多民间美术技艺如苗族刺绣、银饰、蜡染等都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各地区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倡导民间美术市场化发展,但由于忽略了对贵州民间美术生存环境、文化个性、市场定位和文化产业系统建构等诸多关键性问题的整体性思考,片面追求强调某个环节,结果只是收获了表面的繁荣,实际上的情况却差强人意:一方面,一些“非物遗产”技艺由于长期找不到与市场有效接轨的模式正在加速消失,如手工刺绣,传统织锦,因其工艺的复杂性,生产周期长,其价值在市场上未能得到充分的显现,因而从业人员日渐减少。另一方面:从业者多以“短、平、快 ”的方式仓促进入旅游商品市场,被快速模仿并陷入“同质化、低价位、恶性竞争”的市场陷阱之中,成为粗制滥造的“大路货”,无论经营者或是生产者,都无法获取 “民族手工文化附加值”所带来的应有经济利益。

  由于缺乏正确的市场化系统思路,手工文化传承的危机进一步恶化:苗族锡绣、挑花等技艺后继无人,正面临消亡的危险;贵州刺绣除三都的马尾绣、台江的平绣稍微稳定,其余的地区和各种绣法之从业者在逐年递减;无论是安顺还是丹寨、榕江及其他地方的蜡染亦呈现萎缩趋势;稍显稳定的是黔东南银饰工艺,但越来越多的机器生产正在替代手工制作、文化个性被大大削弱,文化价值越来越低。

  二、贵州民间美术市场价值初探

  (一)贵州民间美术的主要特征

  贵州民间美术要走进现代市场,就要在市场中找到其存在之价值,认识贵州民间美术的特征,是了解贵州民间美术价值的第一步。笔者对贵州民间美术主要特性的概括,是以当代都市经济、文化背景为参照的。

  1、贵州民间美术的“原生性”。

  “原生性”与“原生态”不同,原生态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原生性”则属于人类学概念,文化的原生性主要指:一种族群文化特征在其诞生形成后,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仍然完整地保留着初创时的基本特征和文化特质的现象。以苗族文化为例,据考证,贵州苗族文化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在距今7000余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的“双鸟朝阳”纹饰中,其以同心圆所代表的太阳形象、引昂勾喙的鸷鸟造型和构图方式,在贵州民间的剪纸、刺绣、蜡染图案中比比皆是。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都是通过刺绣、蜡染的方式流传下来,从而形成苗族明显区别于汉文化的独特叙事图案,这些世代相传的图案,或源于本民族对自然生活之直接体察和感受,或源于民族历史传说、神话,或记载着民族秘密、历史故事,因而具有显著的原创性。

  2、贵州民间美术的“多元与多样性”。

  贵州民间美术的多元与多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地域分布广,文化个性差异大、样式繁多。同样是刺绣,银饰、蜡染,各地技法不同、风格不同;不同的苗族支系就有不同的刺绣风格,仅苗族刺绣技法就有十多种,每种各自具有鲜明之特色,都独立成体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苗族刺绣大家族。其二:各地自有其地域性的民间美术样式,如漆器、陶器、箫笛、石雕仅在某些地区存在和传承,成为“地方特色”性工艺品。

  3、贵州民间美术的“地域性”。

  贵州民间美术是贵州“山地文化”之产物,具有鲜明的贵州特点,苗族刺绣,一看技法,图案构成,色彩组合,即知为贵州所有,银饰蜡染,从技法到图案,气息,都具有强烈的贵州地域性。这种强烈的“地域性”也成就了贵州民间美术在其它区域的不可复制性。无论是刺绣、蜡染还是银饰的制作,其中包含着贵州民间艺人对古老文化的认同,对贵州山川河流的理解,贵州的民间艺人们从来不需要依图而作,所有的图腾图案都已融入民族的血液之中,在他们的手上依时依势而变化无穷,这造就了贵州民间美术之独特风格,也造就了贵州民间美术的灵活变化和多彩丰富。

  4、贵州民间美术的“实用性”。

  实用的特性,是民间美术的共同特性,但贵州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尤为突出,以刺绣为例,如果说现在的四大名绣正从 “实用”走向“观赏”,成为“观赏性”刺绣,苗绣从其诞生之时就融观赏与实用于一体,既呈现出独特审美情趣,又具有极高的装饰实用价值,苗绣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其起源就是为了在迁移和避难中传承民族文化,因而很多苗绣厚重而结实,可以随意洗涤,不易被破坏,有时底布腐坏而刺绣仍能完好保存。蜡染使用蜂蜡和植物染料,独特天然,其制作物品可以是衣物、鞋帽、包袱、束带等;银饰既是苗家儿女对美的追求,同时也便于迁移中携带和随时使用。

  5、贵州民间美术的“手工性”。

  贵州民间美术的手工特性极为突出,无论是刺绣,银饰,蜡染,或其他民间美术样式,都是以手工方式制作完成,其中苗族刺绣,银饰,蜡染手工技艺之精湛,可称冠绝天下,目前在贵州境内,仍然有数量相对庞大的手工从业人员。这样的手工业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见的。

(作者系贵州画院专职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