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故土家园情结
——李光前故居行
□戴高山
一直以来,我们到梅山采风,李光前的故居是必须去的。这其中之一,是瞻仰先贤的风骨。先生旅居海外,艰苦创业不忘故乡的精神,一直是后人学习的榜样;这其中之二,是来看看李光前先生这一栋二百多年历史,始于乾隆年间的闽南传统古大厝。
此厝经历风雨,后由李光前先生再度捐资修复。其形体模样,依旧温馨可人,保存着闽南传统的旧时风貌。目前,此厝的护厝还住有李氏后人,而主厝则被改建成为李光前先生的纪念馆,里面有许多关于先生的人生旅籍,可供后人观赏评鉴。
对于李光前先生的平生事迹,大多数人比较了解。他从一个山村放牛孩子,发展成为橡胶大王,期间经过多少磨砺。他一生关心国家医疗和教育事业,先后多次捐资建造国光校村、光前医院等公益事业,为故乡的文明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李光前的故居位于南安市梅山镇竞丰村,这里旧称“石尾埔”。事实上,不熟悉这里的外人,李氏故居并不好找,我们同样经过多次问路,才找到这里。
从一座石围墙外的铁栏门进入,就是李氏的故居了。这是一栋清朝乾隆年间的建筑物,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由于现存的建筑体是李光前先生于1954年捐资重修的,所以外观上依旧清新亮丽,典型的红砖白石黑瓦,中间镶入了青石雕刻,高高的燕尾脊直指云天。
这是一栋传统的闽南汉式建筑体,二进双护厝,总建筑面积达840平方米。
正中的大门上,有一块辉绿岩题刻的“李光前故居”门额。大门的两侧是雕工精细的辉绿岩立体浮雕,其雕工精细得体,两侧各留有一个小门。和传统的闽南古建筑物一样,大门之外的四堵墙上,各有一个向外的窗子。估计,原本应该是竖长方形的闽南式小条石窗,现在则是由四块整块辉绿岩镂空雕成的、整圆形的青石窗子。
窗子上面的图案分别是:靠近中间两个窗子是双龙戏珠和双凤朝花图,靠近外面两个窗子是——一男子骑鹤图和一女子骑凤图,以此图为中心的外围圆圈,则是群龙盘旋的图案。整个外墙立面比较特别,在红砖的缝隙间,蓝色涂料均匀将红砖与白灰分割,形成红、蓝、白三色相间的墙体。远远望去,整栋古厝的外墙色彩亮丽,十分养眼。
进入大门,由下厅走入深井,再由深井拾步上厅。上厅堂上供奉着李氏先祖的灵牌。正上方的横梁上写有四字:“光前启后”。两边的梁柱上也写有一副对联:“百余年绰绰风范,整世纪熠熠生辉”。这一副对联,写出了李光前先生一生的精神和风范。
2
1893年,李光前在上厅堂往左一间小屋子里,诞生了。并且,在那间闽南传统别无二致的小屋子里,整整生活了十年。他一边读书,一边放牛。1903年,方才10岁的李光前,随着父亲漂洋过海,踏上了南洋求学谋生之路。从此,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有个故事说,当年李光前前往南洋,正好与陈嘉庚先生同坐一艘油轮,从泉州启程前往南洋。因为南方,所以一船上的人穿戴单薄。不巧,这次海上航行遇上了寒潮,让所有船上的人苦不堪言。陈嘉庚见状,便吩咐家人,给船上每位陈姓之人,送去一条毛毯御寒。听说有这等好事,同船人都假报姓名,冒充陈氏族人,得以分到一条毛毯。
毛毯分完之后,陈嘉庚下去巡视,见一少年抱着胳膊,蹲在船舱一角瑟瑟发抖,便问这少年,为什么不领一条毛毯?少年回答说:“我不姓陈,不能撒谎!”这件事感动了陈嘉庚,他让家人送来一条毛毯,给这位少年御寒,并问了他的名字。这少年说他叫李光前!从此,在陈嘉庚的记忆中,便有了一个孩子,叫李光前。
这个故事大概只是传说,不大可能真实。以陈嘉庚的仁慈和善良,他不会自私到只送陈姓族人一条毛毯。既然大家都有困难,就应该同甘共苦,哪能只优待陈氏一族?况且,这毛毯从哪而来,是陈嘉庚没事带这么多毛毯上船吗?还是船上原有配置?故事没说!
据相关记载,当年李光前前往南洋时,肯定不是一个人去的,而是和他父亲同去。尽管故事看起来就像一个传说,但李光前从小诚信为人的品质,却跃然纸上。这样一个从小就有志气,有骨气的孩子,将来怎么可能不成大器呢?
因此,尽管往事不可追溯,但却十分喜欢这个传奇般的故事。
3
住在故居西护厝里有一位李大爷,问起他和李光前的关系时,他说自己是李光前的堂侄,一生都住在这里。老人家一生孤独,却把这个纪念馆打理得干干净净。
他告诉我,李光前故居设有办公室、资料室、接待室和展览馆。我们去的时候,因为事先没有联系好,得不到开门参观的批示,故除了这位长住的大爷之外,还能看见几位刚刚祭祖完毕的李氏族人。故此,展览室内的门都是紧锁着的,无法入内。
因为之前曾经来过,所以我们大概记得展览室的一些情况:室内有不少图片、题词以及李光前家族的创业实物。除了李先生诞生的那个房间之外,故居诸室中,分为:励志成才、开创伟业、造福桑梓、光照人寰为主的四个展室。若是有时间细细品味,一部海外华人的创业史,便会跃然纸上,让人思绪万千、感慨良多。
隔墙的红砖以及涂上红色油漆的木质墙壁上,映衬在满地的红砖白石之间,人在其间慢慢行走,会想起童年的乡间生活情趣和纯朴民风。大爷笑着对我说,这栋两百多年的古大厝,曾经住下李氏家族近二十户人家。当年在一起时,虽然拥挤不堪,却热闹非凡,处处亲情融融,逢人便是称兄道弟,呼叔唤伯。
我问李大爷,现在就您住在这里吗?他说不是的,下护厝还有他的亲哥哥。哥哥的孩子们都搬到外面去居住了,现在这栋古大厝,也只有他和哥哥住在这里。我问大爷的孩子呢?他有点惭愧地回答:“我就一个人!”看着他那有些落寞的样子,我赶紧改口说:“一个人还是比较舒心自由的,又没人打扰!”他笑了!
4
故居的围栏之外,还有一个景点是故居广场,同样用一条围栏围住。
广场的园林区里,种植着一片富有南洋热带园林风味的纪念林。整片林区由四周环绕起来,其间有橡胶树11棵、棕榈树11棵、油棕树11棵、菠萝110棵,树下长满绿茵茵的芳草,林区向内是一条花岗岩的石甬道。园区所种植的橡胶、菠萝、油棕及人参果等,代表着李光前先生当年发家致富的经营轨迹。
林区中央是一个花岗岩的石材广场,不少村民在那活动。而由厦门大学李维祀教授设计的李光前铜像,正坐于广场后侧中央,其高1.8米,坐北朝南,形象温雅刚毅。
清明节过后不久,在李光前先生的铜像前,摆放着一个花篮,及铜像背后有一条红色的长条幅,上面写着:“2016年清明拜谒光前铜像活动仪式!”风一吹来,红布条轻轻摆动,可见人们对李光前先生的尊重和敬仰,非同一般!广场的一边,有一条小桥流水,周围用石栏杆围起。整个园林景区虽然不大,却极富热带园林般的诗意,让人流连忘返。
自古青山埋忠骨,海外华人一心向往着故乡。这让我想起一路来时,曾去过一趟李光前父亲的陵墓,这陵墓面向着东溪之水。是的,老一辈人就算死了,尸骨也要送回故乡埋葬。故乡的山水,永远是埋葬忠骨的地方。
后记
1998年4月,南安市人民政府为弘扬李光前先生的爱国精神,把故居列入南安市重点文物保护之列,并立为南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0年,新加坡李氏基金会捐资全面重修故居,并建立纪念馆;2001年10月,工程全部竣工;同时,辟建了光前故居广场,敬立了李光前先生的铜像,缅怀先贤,激励后人;2003年10月18日,李光前故居纪念馆正式开馆,免费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