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 村民走出贫穷
——湄潭县黄家坝镇岩坪村脱贫记事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特色开发式扶贫的一个重要创举,在推动脱贫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2001年开始,我国就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15年来,国家支持680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搬迁摆脱了贫困。但由于政策、资金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搬迁规模有限,还有大量需要搬迁的贫困人口没有搬出来,“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决定“十三五”期间对1000万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搬迁,这是破解脱贫攻坚难题的重大举措。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全国人民吹起了一场伟大战役——斩断穷根的冲锋号。贵州省湄潭县黄家坝镇岩坪村易地扶贫整村搬迁工作也在这场革命中悄然拉开序幕。
一
贵州省湄潭县黄家坝镇岩坪村,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全村共有9个大村民组,510户人家、农业人口1946人,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处亮岗村村民组1376米。由于山高坡陡,这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野山羊奔跑林间,野猪拱食山涧。人们世代勤恳劳作,繁衍生息,留下了明末遗臣登高赋诗的史诗,也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翻越五里坡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岩坪村村民和山下的村民一样,在党的阳光沐浴下。这里建起学校,种水稻、玉米、辣椒、烤烟,虽说不上风生水起,但温饱问题基本能解决。改革开放后,山下的发展让岩坪人瞠目结舌:农家房屋变了,人们的衣服穿亮丽了,饭桌上油水多了。由此,岩坪人也坐不住了,要想富、先修路。说干就干。那当时修筑公路的场景,好似修红旗渠的画面——悬崖绝壁上,共产党员、青年团员身系绳索,手握钢钎二锤,凿壁修路。公路虽修通,但也只能是拖拉机可以开进岩坪村。路通了,收山货的人们也想到岩坪村淘金。一辆手扶拖拉机满载着从岩坪收来的辣椒,盘旋在岩坪绝壁的公路上往县城赶时,不幸降临,这辆载着2人的拖拉机,从老鹰嘴滚下了山坡,车毁人亡……。
因为山太高,路太陡,公路并没有让岩坪人真正富裕起来。
时光就这样不紧不慢地流淌着。2011年6月1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袭击湄潭,谁也不曾想到,厄远正向岩坪村七星村民组的人们偷偷袭来。
18日凌晨3点,患牙病的李忠信痛得睡不着觉,披衣起床,他看到自家堂屋积水,他走出家门排水,却发现房屋开始移动。不好!山要滑坡的第一反映惊得他出了一声冷汗,顾不了许多,他叫醒家人后赶快去通知其他几户人家。
一切来得那样的突然,还没有等人们穿好衣服,强大的山体滑坡开始了,有的夺门而出,有的从窗户爬出,有的从房顶爬出。十来分钟,就在这短短的十来分钟时间里,山体坍塌,20余万立方米的泥石如泰山压顶朝山腰的8户人家的房子袭来。倾刻间,所有住房均被掩埋。也就是这十来分钟,由于呼叫及时,8户人家的28口人逃过死亡劫难。
雨还在零星地下着,人们面面相觑,除李忠信家32只羊仅只跑出来了2只,廖再奎家4头猪,李兴文、李孝文、李忠志、李文武家的猪、牛、羊、鸡、鸭都无一逃出,惨遭厄运。望着这米无一粒,盐无一颗的场面,男人们掉下了凄凉的泪水,女人们嚎啕大哭。
灾情发生后,当时贵州省地质检测院的专家两次来到七星,通过科学测评、分析,指着这4米宽,500米长的断裂带,专家指出:这是一次严重的滑坡事件,在这条断裂带上,迟早还会滑坡。专家建议,整体易地搬迁。
人民的生命财产来不得半点含糊,县委、政府对岩坪村七星组的整体搬迁做出了果断的决定。
同年的金秋十月,岩坪村七星村民组6.18地灾受灾34户、142人家住进了镇所在地的新房。他们是不幸的,一夜之间,他们的家园被催毁;他们是有幸的,因为有当地党委政府为他们作主。
岩坪村七星村民组6.18地灾受灾户的搬迁,为该村整体搬迁拉开帷幕。
二
2011年“6?18”地灾农户34户的搬迁,已经是岩坪村第二批的搬迁户了。在2002年大堰组也发生过同样的地质灾害。一夜之间,10户村民的房子被山体滑坡所埋,时任镇党委书记的王政科来到大堰时,被当时的场景吓坏了。现场能看到的,是那随着泥石流一起下滑的东倒西歪的树木,一点也见不着房屋存在的踪影,要想再在此地居住,谁都没有把握。于是,县里、镇里出钱,乘借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建设了安置点,并将大堰组10户人家46人从祖祖辈辈生活的岩坪山上搬到了山下的坝上进行安置。
也就在山下的人开始致富的时候,岩坪村一些敢“吃螃蟹”的人们举家迁到湄潭县城、黄家坝集镇。在县城、黄家坝,凭着他们的勤劳与质朴,通过在馆子里打工、拉黄包车、学手艺,很快,不少人就在郊区购买了住房。这群山里来的人们华丽转身,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与到黄家坝落户的“勇敢之人”一样,岩坪村的一批年轻人摩拳擦掌也踏上了沿海务工的漫漫征程。贵州的农民工,老实肯干,属实信得过“单位”,没有几年,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都成了企业的骨干,还有的另起炉灶,招工办厂,就这样,一批大山的子孙走出了山门。
2011年国庆节,“6?18”地灾34户农户如期迁进新居。在142个人中,该上学的上学,有的到工业园区找上了工作,政府给安排了公益岗位,有的凭着自己的手艺找钱。他们的一切,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岩坪村山上的其他村民。特别是率先到湄潭县城、黄家坝集镇和到沿海务工的人们,加上2002年搬迁安置在黄家坝集镇村民的生活环境,更加吸引着山上更多的村民。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森林越来越茂盛,不少人家的土地出现荒芜,加上退耕还林的实施,山上的野兽居多,野猪成群结队,一晚上可以糟蹋数亩玉米,森林茂盛带来的日照不充足和自身海拔高,村民们在这里种植的稻谷几乎没有收成。
虽然在县城边国道线上看着进岩坪的公路像飘带一样缠绕山间,但公路并没有修得如其的好,到组更不用说了。使这里成了名符其实的“一方水土养活不了这一方人”自然条件恶劣的村寨,贫困再次向岩坪人袭来,贫富差距在山上与山下之间还在拉开,岩坪村出现了“一多三难”。光棍多,娶媳妇难。这是岩坪的特点。因为环境恶劣,山上的姑娘都想法与山下的人结婚,而要想山下的人嫁到山上,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到2009年,全村有光棍31个,最年轻的38岁,最老的64岁。贫穷,不但使岩坪经济发展受阻,而且严重摧残着岩坪人的理想;就医难。这在岩坪村是人所共知的。山高林深,一年差不多一半的时间都在云山雾海之中,不生病不是正常的事。生病后得不到及时,早早离开人世的例子在岩坪不胜枚举。上学难,岩坪村的人提起上学就来气。现在的岩坪村是由七星、岩坪、学堂3个村合并而成,以前,每个村都有学校,后来学生人数的逐年减少,3间学校并成一间,这就苦了南北两头的孩子们,有的要走个多小时,如若遇上雨天,孩子身上打湿半截。黄家坝镇岩坪小学的辍学率一年一年上升,巩固率一年年下降,因为调不上来老师,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老师在岩坪学校的讲台上一站就是十多年,复式班交了一个一个,孩子也越来越少。就是这环境,不少小学毕业的孩子只能站在岩坪的垭口,对着黄家坝中学,对着县城的中学“望校兴叹”!
“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月亮不等路途人,机遇不分贫与富。岩坪村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上学、要生存,整村搬迁便显得刻不容缓。岩坪村整村搬迁问题被提到了镇党委、政府的一次次会上,提上了县委、政府的议事日程。
就在这一年,国发〔2012〕2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正是加快解决贵州贫穷落后的主要矛盾、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和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向贫困发起总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贵州贫穷乃至岩坪村村民脱贫致富的曙光。
三
2013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海拔2400多米的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看望困难群众,与乡亲們共商脱贫致富之计,给大家拜年。接着他来到甘肃贫困地区看望群众,希望他们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随后,中央、国务院一项扶贫的政策下来,省、市一条条扶贫的具体措施定下来。湄潭县黄家坝镇岩坪村迎来了政策机遇,及时编制上报了265户1115人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方案并获批准。各项工作紧张有序推进,按照“自愿搬迁”的原则,本着“每个人都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的原则,采取“以政府补贴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方式,以园区为依托,促进就业为前提,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效果,将安置点选择并修建在黄家坝集镇。
搬迁的时间,终于到了。一户户人家住进了新居,一阵阵欢快的笑声荡漾。
2015年12月30日,岩坪村又有201户、643人又向村里、镇里交了要求搬迁的申请,鲜红的印章盖在了申请上,规划的安置点场地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一项伟大的利民工程正在实施,到2017年底,所有居住在岩坪村的村民都将举家搬迁到县城安置。
紧紧围绕如期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湄潭县委政府牢牢守住增长速度、人民收入、贫困人口脱贫、社会安全四条发展底线和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生态底线,让经济强起来、百姓富起来、生态美起来、小康步伐快起来、公共环境优起来、体制机制活起来,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打造升级版,开创新局面的要求,在国家发改委和省、市关怀下,他们主动出击,攻坚克难,顺应民意。在“十三五”期间,全县拟搬迁 1938户、 763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40户口、5968人。岩坪村搬迁剩余的201户、643人已属之列,真正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搬出来,真扶贫、扶真贫,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
岩坪组爱开玩笑的王正文说,他是2013年秋天搬来黄家坝移民街的。55岁的王正文在山上是烤烟状元,就是这个烤烟状元,连去岳父家都得借衣服穿着去。道理很简单,用他的话说,烤烟算起来一大坨钱,开销煤钱、肥料钱、工人工资所剩无几,除了锅巴没得饭了,孩子要读书,家庭要开销,哪敢买衣服?现在,现在就不一样啰!我娃儿跑罐车,我搞废旧品回收,儿媳妇在医院工作,一年十来万是有的。十来万?王正文没有说出具体数字,但喜笑颜开的样子,看得出小日子过得很滋润。
“贫穷是老日历了!”2013年搬来的张敏说:“我家开超市,一个月5千块还是找得到的,满足了,5千块,没有搬下来,我一年都没有找到5千块。王忠海在外面打工,一天有百多块,一年下来我们可以找个十万出点。以前在上面种烟,也就是几千块的收入。搬下来的好处说都说不完,我妈妈以前在山上走不动,现在她能走路了,天天都要到河边走一圈。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雷家湾的吴正文是个腿壮腰圆的汉子,说起话来健谈,他说:“移民搬迁我的话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在山上,大家都知道我是大力士,250斤烤烟挑到新石烟叶站去卖,十多里路我气都不歇。啷过啰!力气大还是一年做下来不够半年吃,2003年搬迁下来后,不一样咯。我帮别人安地板砖,一天二百多块,媳妇在超市上班,买个电三轮,下了班了还要去跳舞,看她那妖娆的样子我本想阻止,可转念一想,要是现在还住在山上,你就是开工资喊她跳舞她都不会去。还有我爸爸。今年70了,每天吃了饭就去下象棋。你说,要是没有移民搬迁的好政策,我们不是还受穷吗?”
40余岁的罗功福一家在2013年安置到黄家坝集镇后,通过搬迁补助费、宅基地增减挂钩补助等费用,在集镇住上了新房,在就近的企业找到了工作,从事农业生产直接跨到了二产的岗位,生活环境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西装革履、谈笑风生,对新生活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搬下来后,我们在一家公司上班,每月一家人的收入有6000多元,一家5口人的生活过得还不错。这还真应了老辈子的那句话“人不出门身不贵”,我现在如果搬迁出来,别说穿西装打领带,恐怕连5元一包的长征香烟都抽不上。
岩坪村支书冯全胜说:七星组的村民王明高38岁了还没有结婚,2015年,项目下来了,他家报名搬迁,经人介绍,媳妇就谈成了,今年的正月十六就喜结良缘,结婚的那天,鞭炮放得震天响。还有玛瑙组的李国强38岁了依旧是光棍,他的情况和王明高差不多,报名搬迁,媳妇就来了,今年正月二十四便结婚。
立党为公,湄潭人民在党中央英明决策的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铲除穷根。无论是2012年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还是现在的“易地扶贫搬迁”,性质都是一样:让每个人都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黄家坝岩坪村整村搬迁的帷幕即将落下,历史,会记住这里斩断穷根的日子。
(湄潭移民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