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部分积蓄花在最后的28天,而不是健康上。自由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要是没健康,全都泡了汤。”
“老顽童”汪建
□王思琪
提交招股说明书后,华大基因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对这家最早进入基因产业的民营机构来说,上市已是毫无悬念的事。
上月,华大基因旗下蓝色彩虹孵化及创投平台总部落户深圳。在签约典礼上,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阐述了他一直提倡的“生命经济”理念。
穿着黑色快干裤、脚上蹬着登山鞋,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偶尔咧嘴大笑,眉眼里也全是笑意的汪建,精力充沛得让人很难将其与老人、长者等词汇联系起来。他笑侃自己已不可能逆生长,但要再幸福地跑60年。
汪建身上有着不少冲突点:土匪般张扬的个性与大众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相差甚远,却实在地推动国内基因测序技术应用,促进了前沿医疗产业发展;不认为市场经济能推动科技进步,华大基因却从未停止走进资本市场的步伐。
“健康第一”
近年来,汪建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次数有所增多,敢说直言的作风常常引发舆论关注。对其个人也出现了一些负面评价,但他毫不在意:“你把我说得跟妖魔一样我也不在乎,说我是网红也不反对。”
不在意别人评价,恣意妄为、随性而活,比起功名利禄,如今汪建更注重生活的质量。
“我现在上班基本靠走路,如果华大有车就坐车,我自己是不会买车的。”汪建与王石是多年好友,常常约在一起登山,两人六年前曾登上珠穆朗玛峰。
“让更多人意识到重视生活质量”,是汪建如今说得最多的话。在深圳绿色低碳论坛上,他曾劝说一位主持人每天步行去地铁站。
两年前,汪建提出“生命经济”概念,认为在中国经济发展困境下,这是最具潜力的未来经济模式,而人与健康是社会保持活力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大家都同意健康和生命第一重要,那现在健康和生命为什么不能变成第一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呢?”汪建用反问语气问出一个心中早有答案的问题。
“生命第一”,是他早年经历带来的领悟。长期高强度工作及不健康饮食,让汪建患上冠心病。曾有一段时间,血液中脂肪含量比正常水平高出许多,使他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自由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要是没健康,全都泡了汤。”在蓝色彩虹典礼上,汪建随口改编了一首打油诗。
而面对紧凑的生活节奏,生活质量往往被大众忽视。汪建也承认,目前其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如何唤醒人们在认知上对健康理念的重视。“只有把大家的思想观念上升到生命经济、上升到‘健康第一’理念上,这个经济模式才能出来。”
2003年,SARS在国内暴发,汪建跟随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赴广东采集样本,却无任何收获而返。彼时的华大,只是由汪建等8名海外留学人员创办的民间性质研究机构,并非“国家队”,没有相应防护等级的研究室,按规定不能进行SARS研究。此事对他触动很大,也为其后被国家队收编埋下了伏笔。
后来,华大基因研究中心辗转获得军事医学科学院无偿提供4株从SARS患者组织样本提取的冠状病毒,并开展SARS研究。经过近100个小时努力,华大基因在全国率先研制成功样本冠状病毒抗体检测酶免诊断试剂盒。
“大家不把小概率当回事,都去追逐大概率,SARS、禽流感这些疾病一开始都是小概率,没有防治住,一旦发生在身上那就是100%,而且是终身的。”汪建说。
目前,大众对健康的理解往往是以对疾病的治疗代替身体保养。“中国人大部分积蓄花在最后的28天,而不是健康上。”在汪建看来,健康产业的花费应逐渐前移,从治疗移向更早阶段的保养。将前沿的生物科技变成规范的商业行为,社会共同宣传才有利于整个生态发展,这不仅是华大基因一家商业机构能达成的目标。“最大问题是相关部门还没有这种意识,很多疾病会花费巨大的经济代价。”
掌握主动权
2003年5月,研制出SARS疫苗后,中国科学院正式组建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将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收编”进国家队。
作为半机构、半民营“混血儿”,华大基因开始得到政府拨款填补部分研发支出。然而,为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1%项目、水稻基因组项目,除自投2.8亿元经费,国家拨款也无法让华大基因摆脱负债状况。
“混血儿”长期以来保持先产出科研成果,再获得政府资金的研发模式,汪建将此形容为“吃完饭政府买单”,但生物科学研发常常耗费大量成本。
根据华大基因公布的招股说明书,其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在2014年下滑严重,幅度达79.3%。主要原因是上游测序合作商Illumina在当年下半年突然提高测序试剂价格,涨幅为55.81%,严重挤压了利润。
因Illumina在业界拥有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华大基因过去的测序仪主要向其采购,自身发展严重受制于与上游厂商的议价能力。在年收入增加情况下,仍无法阻止利润下滑。被动接受上游产业压制并非汪建的做法,经此一役,他做出进入上游的决定。
2013年,华大基因收购美国测序技术公司CompleteGEnomics后,共同研发了新款高通量二代测序仪,有助提高基因测序效率、降低单次检测成本。目前,这台仪器可将华大宫颈癌的基因筛查成本控制在100元内。
获批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每例价格控制在2000元内,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与传统羊水穿刺诊断唐氏综合症的价格相差无几。但传统方式对胎儿、孕妇都带来不同程度伤害,甚至面临流产的风险,而无创方式只需孕妇的5毫升血。
从依赖进口测序设备到自主研发,华大基因完成从产业下游到上游转移,汪建重新掌握了主动权。
随后,华大基因与CompleteGenomics在原有测序原理上对测序仪进行改进。对比过去使用的进口测序仪,因原理不同,这款测序仪的准确率更高了。
野心与胸怀
华大基因旗下华大医学的基因测序服务,是最为投资人看好、最具增长空间的消费级内容。其基因检测中心提供的无创产前服务,每天接收全国超千例样本,但汪建并不满足于此。
2015年愚人节,他找到投资方和华大基因领导层,提出共同建造蓝色彩虹孵化器。经过一年时间,蓝色彩虹孵化了8个项目。首期项目都是从华大基因孵化而出,进行产业化运营,其中包括华大精准营养项目。
华大基因也将自身的基因测序技术及其下在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大数据资源,与初创团队有序共享。孵化平台引入松禾资本、同创伟业本地创投,为孵化项目提供启动资金。同时,蓝色彩虹集结资本、技术等资源建立了基因应用联盟。
这一连串布局背后,是华大基因、也是汪建的野心:建立更开放平台,培养出生命科学的独角兽公司。
作为华大基因目前下设的经营性项目之一,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为华大医学业务带来部分收入。今年3月,其宣布完成100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而这仅是生物基因技术小部分应用领域。蓝色彩虹CEO、基因应用联盟执行秘书长刘靓认为,未来生命经济领域会有更大体量项目产生。“我们预计未来十到十五年,行业可以出现类似BAT这样市值过万亿元的企业,蓝色彩虹希望培育出杀手级的应用。”
目前,健康产业市场空间正在不断扩大,生命科学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预计未来消费市场将达百亿元级别。一时间,行业内涌入更多竞争者,汪建应对之策是将资源开放出来。“我害怕竞争,我不喜欢竞争。”他坦言,“我不是一个社会竞争者,而是一个社会引领者。华大很愿意把过剩的产能介绍给社会。”
2015年底,华大基因原CEO王俊出走创办“碳云智能”,定位人工智能的精准医疗。
当外界纷纷猜测王俊出走内幕时,华大基因CEO杨爽出席“碳云科技”成立仪式,汪建也向媒体表示支持,并称“孩子大了,爱干什么干什么”。他希望在企业氛围中,员工可来去自由,“华大本身到了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我们就是中国基因产业界的孵化器,基因教育、基因科技的一个加速器,从这里经过的人,在社会上更有能耐、对社会贡献更大,我们都很高兴。”
而对于华大基因,汪建显然有着更高期许。“我认为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发展需要一个全新的创新城市,叫做生命科技创新未来城市。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建设这种城市,我们既是这个城市的平民,也是城市的管理者、引领者。”
上市的热情
作为基因帝国的掌舵人,汪建对将生命科学过分市场化行为并不推崇。他认为,精准医疗关乎人身安全,过分市场化会带来不规范操作隐患,国家在这方面应多做引导宣传。
然而,这并不妨碍华大基因走向资本市场的步伐。在此次公开招股书前,其曾做出多种上市计划,包括将华大医学分拆出来上市港股,但最终都未能实现。
华大基因上市,业内普遍认为这是必然趋势。“以华大现在的体量和它在基因检测行业引领者的身份,上市只是早晚的事情。”一位投资人说。
此次公开招股说明书,是华大基因首次公开公司运营情况及历年收入利润,过去神奇的面纱揭开,也迎来了大众对其整体盈利模式及给予投资者回报的质疑。对这些声音,已过耳顺之年的汪建仍言辞激烈地进行反击,认为公众过于关注资本投入而忽视了真正价值。
“如果我从经济角度出发,卖高价搞垄断的话,必然会造成很大的利润空间,在里面见不得人的商业行为就会发生。”汪建认为,这阻碍了生命科学的快速普及。“我们宁可不要高额利润,也要把它(生命科学)变成一个全民的民生项目,将带领中国走到一个全新发展阶段。我不要这一百个亿的收益,而要快速的普及全世界。”
即将走入资本市场,汪建也一改过去对投资者的强硬态度,变得有所缓和。“对华大来说,第一重要的是企业员工,第二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投资人就是华大员工,员工亏不亏我是第一负责的。”在蓝色彩虹典礼的群访环节,汪建对媒体说。
他很清楚资本能给华大基因带来足够的研发资金,能更好地投入研发升级技术以普及推广更低廉的检测应用;但同时,他也必须控制其完全为资本操控而沦为纯商业化运作公司。为此,汪建反复强调即便未来上市,技术研发也要坚持创新驱动而非资本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