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004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7-22

印象苟江

□钟金万

  说起遵义苟江镇,我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一如第二故乡。因为,我在那里工作过6年,而且与那里的干部群众情同手足,亲如兄弟。

  未到苟江工作之前,它的美名已在我的耳鼓里叫得山响。为什么呢?因为,我高中的同班同学有三个就是苟江乡的,而且他们的成绩都很优秀,令人羡慕。

  1996年元月,我到苟江镇工作,与那里的两万多名干部群众朝夕相处,战贫困奔小康,一晃6年的时间飞地就过去了。

  未去之前,有一位老同志告诉我说,苟江是出黄丝的地方。何谓黄丝呢?他说,就是柞蚕吐的丝,用青叶喂柞蚕,蚕吐出的就是黄丝。他这么一说我顿时就明白了。其实,这种蚕,还有喂蚕的青叶,我在新蒲读农校时见识过,只是不叫这个名字,叫山蚕。

  在苟江期间,我的主要工作是催种催收,抓计划生育和财政税收。现在想来,那些工作的喜悦与烦恼早已忘却,唯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里的青山绿水、民间活动、口头故事、羊肉汤锅儿,还有那储存量巨大的铝土矿。

  苟江的形状呈心脏形,地形地貌为山地丘陵,属垄岗槽谷岩溶谷地,山脉多为南北走向,且南高北低。海拔830—1226.7米,相对高差396.7米。砂岗山屏立于西,茅盖山(即红山)、毛家大山雄踞于东,白岩大山耸立在中心位置。钩江河由北而南,东折后流于丘陵间。砂岗山脉犹如一条茫茫苍龙,横亘于南白、三合两镇的边界线上。双山顶山、白岩大山与砂岗山脉遥遥相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苟江镇的最高峰在吉心村撮子水毛家大山,海拔1226.7米。最低点在回龙村庙林坝的钩江河下游段,海拔830米。苟江镇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47%以上。

  芶江水堪称苟江镇的母亲河,发源于三合镇的堰沟,东北流,沿途汇聚余家沟等小水沟,至底河折东流,至刘家湾又折东南流至官庄,代开沟注入后,折东北流至苟江,再折东南流,至马家桥,与三岔河汇合,形成岩底河。可见,芶江水与三岔河是岩底河的两条主要支流。

  芶江水像一枚鱼钩环绕钩江乡场,因此钩江场也叫钩江水。因“钩”“芶”谐音,后称芶江水(构江水)。过去的乡政府,现在的镇政府都设置在钩江场。钩江场原名恩齐场,为什么叫恩齐场?由于历史久远,需要专家学者的考证,才能说得清道得明。

  如果光说青山绿水,苟江与遵义县的其他镇(乡)没有多少区别。可硬要找出它的区别,义源村“毛公山”堪称一绝。那里的4个山峰紧紧相连,组成一幅独特景象:酷似伟人仰卧于青山绿林之上。

  可能是“山奇水美要人为”的缘故吧,义源村的张家口早在1955年就用石灰浆砌料石,建成了永久性砌石重力坝,坝高4.4米,长20.8米,可引水灌田2452.5亩。至于苟江镇的小一型水库八福堰,一年四季也没有闲着,每天都吸引着垂钓、游泳和观光的客人。

  其实,苟江的地下宝藏更为丰富,已探明储量较大的有铝土矿、磁铁矿、无烟煤、烟煤、高岭土、石英砂岩、水晶、白云岩、石灰岩等10余种,尤其是铝土矿,储量在7000万吨以上。

  行走在苟江的青山绿水间,漫步在苟江的田间地头里,飞车在苟江的宽阔大道上,会有一种特别惬意的感觉。看着美丽的青山绿水,欣赏着天空飞翔的云雀,听着潺潺的流水和来无影去无踪的松风,还有缠绵悱恻的故事,你的遐思会像白云一样,飘动,悠远……

  苟江的民居早与自然融为一体,苟江的文物也早与自然融为一体,早与遵义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如,明崇祯八年(1635)修建的构江桥;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的万寿宫(又称江西会馆,其木雕构件早已成为文物);还有罗钟墓碑,陈玉壂延请的黔北养蚕缫丝师傅李涵德墓,袁玉锡题赠熊氏的极婺联辉匾,考彭佺匾,淑慎延年匾。特别是苟江李氏古民居至今仍保存完好。

  说起苟江的柞蚕,可谓苟江的历史一张名片,与改革开放30年间的铝土矿开发可以媲美。遵义的山蚕兴起于乾隆年间,公元1739年由遵义知府陈玉壂从山东引入,距今已有270余年历史。据《遵义县志》记载:“1985年后,只有省蚕科所在苟江租用农户柞林,放养少许蚕种。”

  在我的记忆里,羊肉汤锅应该是苟江的特色,也是我接待客人的主菜,一年四季都有客人光临羊肉汤锅店。在我的印象中,正月初九则是苟江最喜庆最热闹的日子。因为,这天是苟江的赶场天,也是出龙亮龙的第一天。下午六七点钟,一条条色彩鲜艳的巨龙,在金元宝的引领下开始舞动。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能舞出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豪迈。正月初九的芶江龙舞出的却是新春的气息,舞出了的却是实现小康的梦想,舞出的却是遵义南部旱码头的激情。

  此外,花灯、狮子灯和打围鼓也是苟江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

  如今,遵义市播州区就要挂牌了,千年古县遵义的历史也将一去不返了。可流传在苟江镇八福堰和三合镇九坪一带杨应龙《死不保尸》的故事,却值得一说。因为,杨应龙的死亡与播州建制在国家版图上的消失有关。

  这个故事是这样说的,1600年农历6月,杨应龙被李化龙打败后自杀身亡,却阴魂不散,经常在夜间找镇守播州的大将军下棋。由于棋艺很高,又有一股杀气,每次都将大将军杀得汗流浃背、失声惊醒。

  一天夜里,大将军又被杀败,问:请问大师姓甚名谁,住在哪里,棋艺为何这般精湛?杨应龙一声冷笑,幽幽回答:我本一条龙,曾经在播州呼风唤雨,现住“八的八幅堰,九的九个坪,息烽对我应龙坟,白天千人拱手,夜晚万盏明灯”,你说我是谁?说罢拂袖而去。

  大将军认了真,派人查来寻去,再反复思忖、分析,结果在一个小地名叫九坪的地方找到了杨应龙的坟墓。

  该墓面临苟江镇天明村的八幅堰,白天从息烽往重庆方向看,一座座山头像人形跪拜,拱手面君,夜晚满天星星映入水中,恰似万盏明灯。这一带自从埋了杨应龙后,天长时间不下雨,地经常三年两不收。大将军认定是应龙的阴魂作怪,于是派兵敞坟。孰料无论怎么挖,就是挖不完他的坟墓,只要稍一停工,坟又长回原样。有个士兵累得筋疲力尽,休息时在墓侧睡着了,醒来时已是满天星斗,接近天亮,突然间听到坟里有人说话:不怕千把锄万把镐,就怕铜钉钉断腰。

  士兵吓得屁滚尿流,回来立即报告大将军。大将军如法炮制,立即从坟腰钉下一颗巨形铜钉。刹那间,怪事出现,坟后竹林噼哩啪啦作响,每根竹子一下子都变成了白马,顷刻消失。

  有的说,那是杨应龙快修炼成仙,被白马带上天去了。有的说,他即将修炼成功,被他的狂言泄露了天机,功亏一篑,未能成仙。也有的说,活该他没有皇帝命,如果谦虚的话,就不应该在半夜口吐狂言。

  事实上,杨应龙的真实情况影影绰绰,真实的东西早被战火焚烧,早被阳光蒸发,早被雨水冲刷。但,杨应龙所说的“不怕千把锄万把镐,就怕铜钉钉断腰”,就是遵义大地上随处可见的过山龙。过山龙俗名叫地瓜藤或地巴根,藤蔓根部所结的果实成熟后甘甜可口,是农历六月遵义农村最佳的山珍美味。

  过山龙的再生能力很强,不管砍多深,取出刀斧后,刀口会重新合拢。曾有神人指点,说:“不怕千刀万剐,就怕你去我来。”按此指点,才弄断了过山龙。其实,只有连根拔起,才能铲除过山龙。

  在遵义人古老的意识里,不砍断坟墓上粗大的过山龙,就会出反王。作为播州世袭的末代土司,民间对杨应龙的褒贬在传说里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很少有公允的说法。作为今天的遵义人或播州人,我们无须去揣测,也无须妄下结论,却应该从那些传说里体味出遵义或播州的人杰地灵或地灵人杰来。

  在苟江,《打土地菩萨》、《花甲为啥是六十年》、《傻三学武艺》、《告化命》、《只好看到狗吃》、《十八棺和朱夫子》等传说故事令人百听不厌,很受启发。

  在苟江百姓的口里,许多菜名也别有意味,如毛毛菜、水泡菜或皱皮绺儿等。不知道了吧,告诉你,毛毛菜指鸡,水泡菜指鱼,皱皮纽绺儿指腊肉。如果某人说,今天要吃金骨朵儿的饭,银骨朵儿的菜,你能够满足他的要求吗?原来,骨朵儿是遵义方言,自然也是苟江方言。它指的是花苞,亦指像花苞一样的其他物件。金骨朵儿的饭就是包谷饭,因古代的包谷多为金黄色;银骨朵儿的菜就是米豆酸菜。许多长寿老人都把金骨朵儿的饭和银骨朵儿的菜作为他们的主食。

  有人问什么叫幸福,回答者说就是想吃的吃,吃了能消化,消化了很舒服。我认为此回答有一定的局限性,他只说到了吃。还没有说到“衣、食、住、行”方便的其他三点,更没有说到马斯洛的五种需求。如果归纳一下苟江给我的印象,我会说,境遇和生活能让人称心如意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