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保险服务和产品 做强“长板”补齐“短板”
贵州保险业首提“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 田锦凡
7月18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在贵阳召开了一次颇显特别的专题报告会,主题为“保险业的改革与发展”,报告人系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
现场不仅有贵州党政主官及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出席,全省各市(州)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各驻黔保险机构、行业协会主要及分管负责人,驻黔银行负责人及有关从业人员亦悉数参会。
“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会文明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全省上下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现代保险业的重要意义,知行合一推动保险业发展迈向新阶段。”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在主持会议时说。
他要求,加大保险机构培育、引进力度,完善全省保险市场体系,提升保险机构整体服务能力;加大保险市场开拓力度,增加保险服务和产品有效供给,助力全省做强“三块长板”、补齐“三块短板”;加大保险资金运用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加大保险服务功能推介、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参与保险业。
会前,陈敏尔书记会见了项俊波一行,希望保监会积极支持保险业与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对接,助推贵州加快发展。项俊波回应称,保监会将在脱贫攻坚、“险资入黔”、康体养生产业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为贵州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注意到,这是贵州保险业首次提及“脱贫攻坚”。
作为脱贫任务最艰巨的西南山地省,贵州于2015年底提出重点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今年初又明确将做强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三块长板”和补齐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事业“三块短板”作为全省“十三五”时期发展的组合拳、辩证法。
加强保险资金与建设项目有效对接,无疑是贵州推进精准脱贫的路径之一。
而今年3月,贵州已向19家驻黔保险机构推出适合险资投资的7大类共236个建设项目,涵盖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分布式能源站建设及生态农业开发、技术升级改造等,总投资2667.25亿元、拟融资1305.44亿元,年内拟融资527.21亿元。
保险“有为”
较之银行、证券、信托资金,险资属于长期资金,通常规模较大、来源稳定,非常适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长期资本。近年来,随着保险业总资产不断增长,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强。
来自贵州保监局的消息显示,“十二五”期间全省保险业发展呈现了三个“显著增强”。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保费收入从116.8亿元增至257.8亿元,年均增长17.2%、排名全国第4,保险密度、保险赔付、公司总资产、保险金额等实现五年翻番。二是社会贡献度显著增强。承办大病保险覆盖1831万城乡居民,为18万人(次)支付补偿金8.9亿元;农业保险支付赔款4.2亿元,惠及60万户(次);责任保险覆盖环境、食品、医疗、生产、校园等重点领域,贷款保证保险促进融资25亿元。三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农业保险、保证保险、责任保险分别增长55倍、33倍、1.5倍,成为新业务增长点;人身险公司健康险、意外险业务占比上升8.7个百分点,普通寿险业务比重提高30.5个百分点,期缴业务占比提升13.9个百分点。
险资投资贵州建设呈加速扩大态势。从2013年到2015年末,险资投资在黔项目累计达194.2亿元,仅去年新增大型项目投资78.7亿元;先后有人保、平安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了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贵遵复线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其中,去年新增50余亿元投入多个土地收储整治项目,是险资首次投资贵州不动产。
“保险资金加大支持贵州重大项目建设力度,主要体现几个特点:一是规模快速增长、二是投资领域拓宽、三是担保方式更加多元、四是费率具备竞争力。”贵州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说。
值得关注的是,贵州保险业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已有积极成效。农业扶贫方面,协调相关部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额承担农业保险保费,减轻其余种养殖业农户5%的保费负担;医疗扶贫方面,将大病保险纳入精准扶贫“基本、大病、救助”三重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全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金融扶贫方面,把保证保险机制引入扶贫小额信贷领域,为11家涉农企业贷款融资近3000万元,在贫困县、乡设立各类机构网点664家,覆盖71个集中连片特困、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此外,保险机构还对贵州贫困地区乡镇实行驻点扶贫,为农村道路交通、农房加固等基础建设筹集资金逾1500万元。
贵州“示范”
作为全国扶贫开发主战场,贵州借力保险服务和产品目的十分明确,即要走在前列。
7月8日,在贵阳举办的“绿色金融——绿色金融与全球经济绿色化论坛”上,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梁涛透露,保监会将携手贵州建设“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区,“目前相关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中”。
不过三天,此事便浮出水面。7月11日,保监会与贵州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在贵州建设“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区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结合贵州扶贫开发工作实际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项行动”,有针对性地创设多项保险扶贫政策,给予贵州更多支持措施、创新更富活力的扶贫体制机制,为全省脱贫攻坚提供有力保险支撑。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贵州脱贫攻坚战相适应的保险服务体制机制,扶贫保险产品不断丰富、多层次保险服务网络不断完善,保险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取得突破,贫困地区保险深度、密度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重大民生保险实现“愿保尽保”,生产生活获得现代保险全方位保障。
《实施方案》要求,精准对接脱贫攻坚多元化保险需求,实行多项特惠政策。对保险机构按“费率要低、责任要宽、保额要高”原则,开发符合贫困地区、人口保障需求的保险产品,优先予以审批或备案;支持全国性保险公司入黔设立省级分支机构,努力实现保险网点乡镇全覆盖、服务行政村全覆盖;放宽在黔保险分支机构高管人员任职条件,加大保险资金扶贫投放力度,实施“保险业扶贫志愿者贵州行动计划”。
同时,在贵州选择2-3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区)打造“保险业精准扶贫示范县”,实行“保险资金优先安排、需求产品优先开发、新型险种优先试点、分支机构优先批设、定点扶贫优先考虑”政策。
为顺利推进保险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保监会专设贵州扶贫工作组,组织各项特惠政策落实,引导保险机构给予贵州扶贫业务全方位支持和倾斜,建立脱贫攻坚保险服务专项评估制度,推动保险信息系统主动对接贵州“扶贫云”等;贵州省政府成立保险扶贫工作推动组,完善保险扶贫支持政策,将保险纳入扶贫规划及政策体系,建立运用保险机制开展扶贫工作的考核激励机制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保险业的责任,保险业在精准扶贫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梁涛评价称,近年来贵州保险业立足省情、结合实际、主动作为,探索出农业保险、林业保险、大众保险等多位一体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
茅台“副业”
巧合的是,就在《实施方案》明确“支持贵州设立本土保险法人机构”前几天,全省首家地方法人性质保险公司正式落地。
7月7日,保监会发布公告,批复同意华贵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贵人寿”)筹建,注册资本为10亿元、注册地在贵安新区。公告显示,该公司由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康保险代理有限公司、贵州贵安金融投资有限公司、贵州省贵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11家企业共同发起筹建。作为第一大股东,茅台集团将持有不超过20%股份。
作为长期盘踞“中国第一贵”股票的白酒业旗手企业,茅台集团此前在金融方面已有诸多布局。截至2015年末,这个贵州银行第二大股东持有该行6.96%股权。这意味着,新成立的华贵人寿未来在银保渠道将拥有一定便利条件。
而早在2013年10月30日,四川稀土企业盛和资源的一纸公告,便拉开华贵人寿筹建序幕。公告显示,盛和资源拟投资5000万元、占总股本5%,保险公司拟注册资本 10 亿元,经营范围定位于专业细分领域。
2014年8月,国务院公布保险行业“新国十条”,在具体规定中使用了“使现代保险服务业成为完善金融体系的支柱力量”、“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等语句。随后,相关落地政策陆续亮相。
此番茅台集团在其金融板块再落下一颗重要棋子,除了受益于宏观政策,亦与现有业务良性发展有关。
历经三年行业调整,整个白酒业已由弱复苏向强复苏过渡,贵州茅台股价更是节节攀升。从今年1月的最低点195.51元到最高点的326.5元,涨幅达67%;7月16日,其股价大涨逾3%,再创历史新高。目前,茅台集团持有贵州茅台62%股份。
该公司2015年年报显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6.6亿元、同比增长3.44%,净利润为155.03亿元,仅股东分红就达77.52亿元。今年一季报则显示,营收已近100亿元,48.9亿元的净利润更是羡煞旁人。
据了解,华贵人寿的经营范围以养老、健康等细分领域为主,公司开业后主要在贵州开展业务,两年后根据经营管理水平、业务发展状况及人才储备情况,将逐步扩展至全国范围。
“对贵州来说,当前急需地方法人性质保险公司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应对自然灾害甚至扶贫开发等重大项目上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地方法人性质保险公司还肩负着服务一方水土的社会职责,因此需要地方政府、知名企业发挥主导作用。”贵州省社科院某研究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