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势雄魂孕华章
——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谈
□陆景川
毛泽东一生爱山,与山情缘深厚。他诞生于韶山,武装割据于井冈山,人生转折于遵义与娄山关,红旗漫卷爬过大雪山,思想理论奠基于宝塔山,托起新中国于西拍坡山……因此,他一生踏山、侃山,爱写山。在他公开发表的60多首诗词中,光“山”字就出现过50余次,有20来次是虚笔写山,有30余次是实写20多座有名有姓的大山,写山的诗词近40首,直接以山为标题的有10多首。真可谓处处有山,篇篇皆山,常常颂山。仅在红军长征的一年中,就写了《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5首诗词,而且全部有山,可以说这长征组诗中山是重要的题材。红军长征历时一年有余,途经十一个省份,行程2500余里。毛泽东留下的诗词有5首,而有3首都写到了贵州的山。可见,贵州的山是长征这部气吞山河史诗中重要的篇章。其中著名的《十六字令三首》,不仅酝酿创作于黔东南,而且直接歌颂了耸立于苗乡侗寨的大山。
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诗词界一般依据《十六字令三首》写作时间为“1934年到1935年”而把它排在写作时间为“1935年2月”的《忆秦娥·娄山关》之后,如1958年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及高等院校的各种教材本。1986年,为了纪念毛泽东逝世10周年,胡乔木亲自主持、精心编辑了《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被称作“迄今为止毛泽东诗词集中一个最有权威性的版本”(丁晓平著《胡乔木中共中央第一支笔》第523页)。在这个选本里,胡乔木就把《十六字令三首》编排在《忆秦娥·娄山关》的前面了。其依据是:1963年《毛主席诗词》出版后,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组织编译出版英译本,1964年1月 ,毛泽东应英译者的请求,就自己诗词中的一些词句作了口头解释。英译者对毛泽东的解释都作了记录。毛在自己的口头解释中,就把《十六字令三首》排于《忆秦娥·娄山关》之前。
关于《十六字令三首》的写作时间和地点,过去诗词界一般都认为,是毛泽东在长征路上近一年的时间中先后几次续作的,而那些山是泛指长征途中的许多山,没有确指那座山。郭沫若先生就曾说:《十六字令三首》,“可能第一首是1934年在贵州境内所作,其他二首可能作于进入四川以后了。”
笔者在黔东南从事史志工作几十年,经过不断的调查、考证、研究后认为,《十六字令三首》是毛泽东在贵州境内作的,时间应该是在1934年12月18日至1935年1月间,词里的山应该就是毛泽东长征时经过的黔东南境内沿线的山。据黔东南党史记载:1934年12月18日黎平会议后,第二天即12月19日,毛泽东就随中央纵队经黎平县的勇寨、高场至锦屏县的八受、瑶光,沿清水江南岸的青山界经剑河县的柳霁、南寨、柳寨、返排,进入台江县,辗转雷公山东麓,抵达黄平县的新州、旧州古镇,31日离开旧州北上黔南瓮安县,完成了他初步实现革命生涯转折的黔东南征程。长征中的毛泽东一路西行跋涉转战,翻越湘西雪峰山、老山界,走过万水千山,进入“地无三尺平”的贵州。一入贵州黔东南,便是开门见山。从湖南通道进入黎平后,山峦纵横,群峰林立,中央红军经过或翻越的山头有宝堂山、南泉山、八宝山、太平山、黄哨山、青山界、麻栗山、月亮山、雷公山、九华山、云台山、尖山、冷屏山等10多座。毛泽东在挥马跋涉行进途中,面对绵绵群山,莽莽林海,思考着黎平会议后,自己的正确主张被采纳接受,中央确立了新的战略方针,革命形势有了新的转折,濒临绝境的红军转危向安,看着红军部队千军万马在逶迤连绵的崇山峻岭和波涛翻滚的江河边行进,马蹄声声,军旗猎猎,诗人毛泽东触景生情,灵感井喷,即兴吟得了流传不衰的《十六字令三首》。这是党史资料记载复原的历史场景。如果要严谨认真的研究,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第一,从时间地点上来看。《十六字令三首》前面的《清平乐·会昌》写作的时间是1934年夏,描写的山就是会昌山。毛泽东在60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而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开始的。早在1933年10月,蒋介石就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对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军事大“围剿”。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致使工农红军在近一年的反“围剿”中归于失败,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从江西的瑞金、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后,王明“左”倾路线领导者博古、李德原计划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汇合,建立新的根据地。1934年12月初,当中央红军突破蒋介石的第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时,损失惨重,红军兵力由8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引起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红军领导和广大指战员的强烈不满。12月12日,中央红军途经湖南通道县时,召开了一次临时会议,博古、李德坚持向湘西进军,建立苏区。毛泽东依据湘西已被蒋介石布置重兵把守,开好口袋等红军去落网的实情,主张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进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避实就虚,寻机歼敌。毛泽东的主张得到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朱德等的支持和采纳。当天,红军先头部队进入贵州黎平县境。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黎平县城召开,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向贵州进军的正确主张,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为红军的前进路线指明了方向。中央红军自12月12日进入黎平至12月31日先后离开施秉、黄平向黔南的瓮安和黔北的余庆进军并挥师渡过乌江,在黔东南的20天中,足迹踏遍了黎平、锦屏、剑河、榕江、台江、镇远、施秉、黄平等8县的广大地区,途经或翻越过10多座山峰,行程1000多里,历经五里桥、铜鼓城、河口镇、鼓楼坪、镇远城、两路口、王坳和羊角岩、高洋坳、东坡乡、三里湾、尖山坡、五里墩、赵家营等大小战斗10多次,毙敌俘敌1000余人。特别是召开了长征路上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确定了新的战略方针,初步扭转了红军被动挨打的局面,为遵义会议实现伟大的转折奠定了基础。这一光辉的历史足迹,为诗人毛泽东在戎马倥惚的行军途中进行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于是,就有了《十六字令三首》的问世。之后,1935年1月和2月两次经过娄山关,第二次夺取娄山关大捷,为此,毛泽东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
可以推断,毛泽东就是在1934年12月18日至1935年1月期间,凭借黔东南境内的特定场景、意境和心境,即兴写下《十六字令三首》的。其实,不少专家学者也认为,《十六字令三首》当作于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湘黔一带群山间。
而且,众所周知,毛泽东伟人气魄,学养深厚,诗才盖世,激情洋溢,诗词创作的习惯往往是激情泉涌,“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欣然命笔”,一气呵成。再则,长征途中,中央纵队自1934年12月12日由湖南通道进入贵州黎平古城后,在通道和黎平的中央会议上,基本采纳了毛泽东意见,改向挺进,不去与红二、六军团回合,从而跳出了蒋介石重兵的包围圈,一路踏山过岭,斩关夺隘,挥师黔北,在遵义会议上,实现了历史大转折,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毛泽东也逐渐在军内党内恢复了领导权威,其心情无疑是欣喜舒畅的。在这样激情洋溢、畅快开怀的心境下,三首小令不就是即景生情,诗性喷发,一气呵成吗?再说,毛泽东几次审阅了自己诗词的选本,并修订了不少误解,加上了自注,比如《十六字令三首》他就将原来注家解释的“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改为“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但他没有注明是长征途中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处“非成于一时,非指的一山”之类。所以,郭老等人的理解或注释,也难确认。好在郭老本人也只是推测为“可能”,并没有下断语,而是留有余地的。当然,这样分析,并没有排除三首小令是在1934年12月18日至1935年1月期间作成后,在1935年2月以后的长征途中经过修改方成定稿的可能性。
综上之述,笔者认为,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的具体写作时间应该是在1934年12月18日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之前完成的;自然,其写作地点当是在由湖南通道进入黎平后清水江沿线的境内。之后,他的诗情词意就主要放在《忆秦娥·娄山关》去了。
第二,从山岭山峰上来看。中央红军从湖南的通道县进入贵州黎平县后,在黔东南境内经过或翻越的山头有宝堂山、南泉山、八宝山、太平山、黄哨山、青山界、麻栗山、月亮山、雷公山、九华山、云台山、尖山、冷屏山等10多座。这些山主峰都在1300米至1500米之间,有的超过1800米,而且群峰连绵,险峻雄奇,沟壑幽深,云雾缭绕。明代思想家、文学家王阳明谪贬贵州龙场途经黔东南时面对苗岭黔山曾赞誉“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当然,对于长征路上的10余个省来讲,黔东南的山,也许缺少文化积淀,恐不算名山圣岭,所以,毛泽东没有必要一一点出真姓大名。因此,他采取的艺术手法是概括泛指的表现。同时,在《十六字令三首》前后的诗词中,都提到具体的名山了,如 “井冈山”、“龟蛇”、“武夷山”、“不周山”、“白云山”、“关山”、“娄山关”、“五岭”、“乌蒙”、“岷山”、“六盘山”、“会昌山”、“陇山”、“昆仑”、“钟山”、“巫山”、“莫干山”、“五云山”、“庐山”、“九嶷山”等等,这三首小令对山的虚写与其他诗词对山的实写,更是他关于“山”的诗词创作的宏观与微观互忖的需要,也是实写与虚写艺术结合的妙笔。当然,原注“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中的“八宝山”确实在黔东南境内。据《贵州通志》记载:八宝山与大平山“相连如屏,三面绝壁,无路可登;惟南面稍平,鸟道羊肠,人迹罕至。”八宝山、大平山都在榕江、雷山境内,海拔1500米以上,形成巍巍景观。同时,毛泽东长征经过的黎平、锦屏、剑河境内的宝堂山、青山界、黄哨山都是超过1300多米的大山,高峻巍峨。而毛泽东就曾在青山界山下瑶光乡的李家院子中住了一天半。这一带和湖南相邻,锦屏、天柱就有民谣为:“黄哨山,黄哨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脱帽,马过要下鞍”。可见,湘黔周边,都流传有内容相似的民谣,这些民谣的元素都滋养了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的华章。因此,《十六字令三首》中的山,应是泛指1934年12月至1935年1月长征途中湘黔边界尤其是黔东南境内毛泽东经过的10多座峻岭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