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000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7-15

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陈婷婷

  近年来,我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利用政策叠加优势,主动拓展对外开放广度深度,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千方百计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创造条件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内陆型开放经济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如何更好发挥区位、人才、资源、产业等优势,更有效利用国内外的市场、技术、管理、标准等资源要素,加快培育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就成为亟需破解的难题。

  我省国际合作竞争的基础

  “十三五”时期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既是推动贵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打造贵州经济升级版的重要着力点。只要充分发挥好、整合好贵州现有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经贸合作等方面比较优势,加快提升贵州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就有了坚实基础。

  (一)区位交通。贵州是我国西南地区南下出海通道,连接中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交通必经节点,与广西、云南两个“一带一路”重要边境省份毗邻,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联接点;向北经重庆通道,可通过渝新欧铁路抵达新疆连接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中伊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并连接长江经济带。随着“十二五”以来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贵州交通优势也逐渐形成。

  (二)资源禀赋。我省是能源矿产资源大省,“走出去”与“引进来”互动效益日益凸显,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能矿领域开展了多项务实合作。目前,贵州在能矿领域合作对象主要集中在东盟。

  (三)经贸合作。目前,东盟不仅是与我省经贸联系最紧密的地区板块,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经贸合作中居于核心地位。2015年,东盟是我省出口最多经济体,也是我省第二大进口来源地。自2011年以来,我省对东盟出口增速明显高于全省出口整体增速和全国对东盟出口增速。

  (四)产业基础。贵州的酒、烟、茶、药、食品、能矿等传统优势产业都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依托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省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方面,能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我省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的建议

  当前,我省迫切需要审时度势,从战略高度,以全球视野,重新定位贵州在全球及国内经济分工地位,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后发赶超的战略支撑。为此,应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陆和向西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历史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一方面要拓展新开放领域,加快建设战略开放平台和载体,吸引、集聚、整合国内外先进要素,培育新增长点;另一方面要培育壮大一批“走出去”龙头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打造贵州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一)做好四个坚持。一是坚持重点突破。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在关键国家和重点领域实现突破。结合我省实际,要以东盟国家为突破口,在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实现突破,产生对外合作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坚持创新发展。我省正迎来大数据时代,要充分抓住这一轮新科技革命的机遇,有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创新合作,加快融入国际创新体系,完善创新体制,建设创新载体,夯实我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基础。三是坚持务实合作。紧紧围绕经济合作,充分利用现有合作机制和平台,扩大贵州与国内外地区利益汇合点,将贵州的人缘、地缘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将“贵州面向东盟、贵州面向南亚、贵州面向中亚西欧”三大经济走廊打造成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支撑带。四是坚持互利共赢。秉持合作开放精神,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大局观,广泛吸纳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强化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推进产业协作和转移,构建大区域合作新格局,切实提升我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整体水平。

  (二)明确三个战略定位。一是引船入黔,打造内陆欠发达地区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高地。近几年,我省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不放松,坚持抓住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经济增速位居前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要通过全领域、全方位、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战略,围绕加快建设开放平台和载体,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实现“引船入黔”,使贵州成为内陆欠发达省份打造国际竞争合作的新高地。二是搭船出海,成为国家构建向西开放新格局的战略支撑。通过深度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大湄公河次区域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主动对接云南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对接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建设、对接重庆参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贵州独特的地缘、人缘和资源优势,以点带面,以存量带动增量,实现“搭船出海”,使贵州成为我国构建向西开放新格局的战略支撑。三是造船出海,成为参与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依托贵州在空港、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的背景下,加快跨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衔接、互联互通,推进“两高”经济带建设。抓住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发展机遇,超前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整合对外合作战略资源,培育一批参与国际合作的龙头企业,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战略平台建设,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资源的国内外优化配置,实现“造船出海”,让贵州成为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参与力量。

  (三)完善三大经济走廊布局。根据培育贵州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战略导向,贵州应重点打造“面向东盟、面向南亚、面向中亚欧洲”三大经济走廊带,重点布局建设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园区、龙头企业项目等。一是贵州面向东盟经济走廊。自贵阳经广西南宁,连接老挝、越南、柬埔寨,连通泰国、马来西亚,抵达新加坡。主要节点城市包括贵阳、黔西南州、河池、南宁、河内、万象、曼谷、金边、吉隆坡、新加坡。重点构建基础设施、农业开发、贸易投资、能矿开发、教育人才、文化旅游等战略平台。二是贵州面向南亚经济走廊。自贵阳经云南昆明,连接缅甸、孟加拉国、印度,抵达孟加拉湾,连通印度洋。主要节点城市包括贵阳、安顺、曲靖、昆明、密支那、曼德勒、达卡、加尔各答等。重点构建基础设施、农业开发、能矿开发、教育人才、文化旅游等战略平台。三是贵州面向中亚西欧经济走廊。自贵阳经重庆,连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等,抵达波罗的海沿海。主要节点城市包括贵阳、遵义、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阿斯塔纳、莫斯科、明斯克等。重点构建基础设施、能矿开发、文化旅游等战略平台。力争到2020年,我省水运南北通道、出海通道等建设完成。对外贸易结构显著优化,出口竞争新优势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农业开发、经贸合作、能源开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战略平台初步建成,各类开放载体取得突破。“贵州面向东盟、贵州面向南亚、贵州面向中亚西欧”三大经济走廊初步建成,贵州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大湄公河次区域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取得阶段性成绩。贵州与境内外经济、技术、信息、人才等交流合作更加密切,省域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升。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省发展改革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