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知识产权激活特色产业“大市场”
□张能秋
“产业低下不可怕,就怕产品没文化。”走进岑巩县,随时都能听到群众爱说的这句话,话语中无不体现出岑巩县产业农民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依靠知识产权提高农产品“身价”,激活特色产业“大市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的实效。
知识产权亮出“思州名片”
岑巩,古名思州,始名于唐,是黔东边陲一个典型的农业县。
在商品市场的竞争下,知识产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岑巩县坚持把科技计划项目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积极做好项目筹划、包装和推介工作,以提高专利拥有量和产业化率为重点,抓宣传、带培训,抓推介、促转化,制定出台了《岑巩县专利申请补助办法(试行)》,积极深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开展知识产权上门服务。同时,加强知识产权培训,去年来共举办知识产权培训班4期,参加企业50余家,培训人次150人次,让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农户注重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组织一批微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申报“科技计划”,为特色产业注册商标、申请专利。
岑巩县楼外楼农民水蜜桃种植种植合作社理事陈智, 1998年引进水蜜桃种植,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近1万亩,挂果面积达5000余亩。五年前,他将水蜜桃注册为“思州水蜜桃”商标后一炮打响,产品远销广西、重庆、湖南等近10个省市,带动创收1800余万元。
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不断深入,岑巩县各类特色农业产业应运而生,为树立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知名度,积极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农户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同时,进一步加大办理商标注册工作力度,目前全县注册商标拥有量达84件,著名商标2件,获批专利20余件,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被列为黔东南州知识产权试点企业,有近八成的农产品商标注册为“思州牌”,知识产权让优质农产品亮出了“思州名片”,为全县经济发展和创建品牌提供有效保障。
科技计划提升产业品牌
“真感谢科技项目扶持,不仅加强杂稻制种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而且带动制种产业的快速发展。”近日,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申报《杂稻制种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项目立项后,获得国家科技扶持资金100万元,成功打造了岑巩县周坪杂交水稻制种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公司经理陈文彪感激地说。
杂交水稻制种是岑巩县的特色产业,通过积极争取,还获得了创新杂交水稻制种“父本三角型倒插法”科技项目和思州牌杂稻种包装专利,让杂稻制种产业有了知识产权,有了科技计划项目的扶持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去年全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4.6万亩,实现产值1.4亿元,带动近1万农户实现增收。同时,岑巩被农业部列为贵州省唯一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提升了产业品牌。
如今,岑巩县立足“工业强县、城镇化带动和农业产业化”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产业扶贫开发,使一些特色农业产业、加工业、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全县发展各类企业837户、个体工商户567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48家,非公经济比重占59%。为了提高知名度,打出特色产业品牌,岑巩县加大中小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引导他们开发科研项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加强培训和引导,让一批中小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重产品创新和研发,促进了新型产业的篷勃发展。
据悉,从2013年以来,岑巩县为5个中小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申报科技计划项目23项、立项20项,其中国家和省创新基金3项,其他17项,涉及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累计获得科技扶持资金514.5万元。
从普通到品牌,从低价到“金价”。全县种植杂稻制种、烤烟、精品水果、思州绿茶、早熟蔬菜、特色养殖等特色产业,通过加工、知识产权包装,提升品牌,打响市场。去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14亿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94元,增长12.2%,知识产权让岑巩特色产业节节攀高。
抱团发展激活产业市场
“我们生产的思州柚散卖每公斤6元左右,只要贴上商标装盒,每公斤就能卖到12元。”说起知识产权带来的效益,岑巩县兴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天培对思州柚包装进行设计,申请专利,让思州柚“身价”倍增,他高兴地说。
如今,在韩天培的带动下,岑巩县龙江河沿岸2万余亩思州柚全部有了“思州牌”标签和包装专利,通过近二十年的培育,思州柚曾被评为“贵州省名牌农产品”、“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金奖”和“奥运推荐果品”,今年4月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下,思州柚成为“三品一标”优质产品,小柚子走向了大市场,带动万余户柚农年创收8000万元以上。
岑巩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所产茶叶品质佳,上世纪90年代,“思州绿茶”是岑巩注册的知名商标,“思州银钩”、“天仙毛峰”等茶叶品牌先后获省级名茶称号,“思州剑雪”品牌荣获“1995年国际名优食品贸易博览会”金奖。近年来,岑巩县依托思州绿茶的知识产权,不断创新茶叶发展思路,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当地茶叶产业资源,优化茶叶产业结构,选择通过推进龙头企业培育,在企业带动中谋求发展。并对天马镇茶场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实现了茶产业的转型升级,重点打造玉钦翠芽、玉钦毛峰、玉钦高绿茶等高品质茗茶,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抱团,使得茶叶产业朝着生态健康方向发展。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3.7万亩,茶园投产面积2.27万亩,并已通过国家相关部门无公害茶园认定,去年岑巩县春、夏秋茶总产量达200吨,产值近3000万元,带动3600农户增产增收。
“我们生产的清明茶散卖每公斤100元左右,只要贴上商标装盒,每公斤就能卖到5000元。”岑巩县思州茶叶有限公司经理何金华高兴地说,知识产权就是农业产业的生命。
像思州柚、思州绿茶一样,岑巩县还有思州大米、思州菜子油、锅巴粉、蕨耙、蜂蜜等100余种农产业均注册了商标、有的申报了科技计划项目、有的设计了包装盒,全部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有近50个农产品实现了“抱团”发展,并与“新农宝”、“微商传媒”、“农村淘宝”、京东等近10家电商建立合作机制,在省内外建立销售网点220余家,激活了优质农产品“大市场”,年实现产值创收近5亿元,带动6000余贫困人口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