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981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6-14

应对难点谋突破 挖掘优势补“短板”

贵州中药材产业剑指“大而强”

□本报记者 田锦凡

  2013年,全省中药材种植和保护抚育面积首次突破400万亩,跃居全国第三位;拥有种植面积上万亩的中药材品种39个、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中药材品种15个,中药材产业带动中药民族药医药工业实现产值约300亿元。

  2014年,“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获科技部批准,落户贵州建设。

  2015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500万亩,实现中药民族药总产值740亿元、医药工业产值371亿元。

  今年5月,“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贵州)基地”正式挂牌,贵州成为全国首家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验收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

  这只是近年来贵州发展中药材产业取得诸多成绩的一小部分。

  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为贵州将中药材产业定位为“五张名片”之一提供了先决条件。以此为目标,贵州把中药材产业发展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生态重建、生态治理、扶贫开发相结合,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创新发展模式,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园区建设等各项指标显著增长,产业发展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园区化、市场化。

  如今,贵州正朝着全国中药材产业大省、中药民族药强省的目标阔步前行。

  面向未来,贵州将实施建设重点基地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00万亩,实现年产量280万吨、总产值200亿元。

  打造黔药“第一车间”

  公开资料显示,贵州作为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地之一,现有中药材品种资源4802种,占全国中药材种类总数的40%,居全国第2位;苗药是国家确定的六大民族药之一,全国逾90%的苗药集中在贵州。

  丰富的生物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贵州发展中药材产业得天独厚、潜力无限。

  2012年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贵州要“积极推动中药现代化,大力发展中成药和民族药”。根据文件精神,贵州省政府很快批复实施《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扶贫规划(2012-2015年)》、出台《关于加快民族药业和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这是全省“十大扶贫产业”中首个以省级政府名义批复的产业规划、政策性文件。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作出“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重要指示。按此要求,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将医药产业打造成大数据产业的“姊妹篇”进行安排部署。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为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中药材基地建设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贵州各地结合地域特点、资源秉赋等,围绕“区域化、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要求,采取“林药结合、草药结合、粮药结合、果药结合”等模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中药材基地建设,有效增强了中药材品种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全省范围内涌现出一批稳定的中药材原料种植基地。

  随着天麻、太子参、薏苡仁、石斛、刺梨、艾纳香、钩藤等拳头产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一批市场需求量大、产地地道、历史悠久的中药材种植步入集中连片发展轨道,贵州中医药产业有了稳定的中药材资源,成为名副其实的黔药“第一车间”。

  围绕天麻、太子参、石斛、半夏、何首乌等重点发展品种及山药、玄参、刺梨等鼓励发展品种,贵州优先支持施秉、大方、赤水等38个重点县(市、区)发展中药材种植,集中建成一批中药材产业大县、产业大乡、产业大村,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中药材产业种植集中区,示范带动了全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8月28日,贵州与江苏签署《加强中医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贵州信邦制药集团与全国示范中医院、全国百佳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签订《中药材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同年11月,信邦制药又携手江苏省中医院在铜仁投资设立“贵州同德药业有限公司”,并于12月初在碧江经济开发区建设中药材饮片加工厂。这一系列事件,首开国内医院与药企合作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先例,进一步提升了贵州地道中药材饮片的知名度、美誉度,也成为助推“黔药出山”的标志性事件。

  全产业链发展尚存难点

  截至2015年末,贵州中药材种植和保护抚育面积达527.22万亩,实现总产量219.78万吨、总产值128.75亿元,有通过国家中药材GAP认证的种植基地5个、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9种。

  同时,全省中药材种植覆盖农户16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逾65万人,种植区农户人均收入为4614元。近年来,贵州坚持把发展中药材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优势产业,带动了100余万农民参与发展实现增收。

  目前,贵州医药产业已涵盖中成药、中药饮片、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制品、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卫生材料、中药种植业七大门类;全省规模以上制药企业发展到112家,有药品品种1327个。

  尽管贵州把中药材作为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的富民、扶贫、生态产业,规模迅速增长、效益逐年凸显,但在基础设施、生产加工、品牌打造、市场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难点。

  有业界人士认为,因缺乏对行业的深入认知、科学研判,贵州部分中药材种植企业、基地难以在“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等问题上做出合理决策,导致中药材品牌多而杂,“不科学的种植,可能种得越多、亏得越大”。

  而在规划层面,贵州对中药材产业发展还缺乏更为清晰的方向,全省种植的药材品种多且杂,道地药材在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方面做得并不够。

  以天麻为例,贵州的天麻虽品质优越,但品牌众多且质量参差不齐。因全省无主导企业统一对其进行规范生产、市场营销,造成贵州天麻在省外的知名度不高,甚至变成了“大路货”。道地药材的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

  基层出现盲目跟风种植现象,对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种阻滞。贵州部分基层干部表示,以“什么挣钱种什么”为原则,上面要求下面“大干快上”地大规模种植中药材,但受“时间紧、任务重、经费少、隔行如隔山”等因素影响,各地跟风、盲目种植现象比较突出。

  因缺乏规范化生产,一个影响品牌、声誉的尴尬数据是,中药材品种资源排名全国第二的贵州,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材品种仅有5个,而四川是16个、河南有13个、云南有9个。目前,全省有施秉太子参等5个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但种植面积不足人工种植面积的3%。

  基于此,贵州省社科院一位研究员表示,贵州急需从中药材种植、加工、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出发,不断整合各方资源,打造持续健康发展、以质取胜的富民、生态产业。

  突出优势 补齐“短板”

  未来三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以每年新增50万亩的速度推进,到2017年达600万亩;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中药材现代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大宗药材品种及中药材、名牌中成药骨干企业……

  这是2015年贵州提出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至今时限过半,目标已一件件变成现实:涌现出益佰、景峰、百灵等一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的本土中药制药龙头企业;今年5月20日,由科技部组织的2016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工作会在贵阳召开,“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贵州)基地”同时挂牌,贵州成为全国首家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验收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

  直面既有难点,把中药材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产业、产业化扶贫重点产业、大健康发展首要产业及“工业强省”依托产业,突出优势、补齐“短板”,是贵州正疾步走向全国中药材产业大省的得力“武器”——

  突出规模优势:围绕“发展千万亩中药材、打造千亿元产业群”目标,重点培育一批种植规模达30-50万亩的中药材产业大县,以规模集聚人才、资本、技术、市场等要素资源,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突出大品种优势:综合考虑全国市场行情、省内制药企业原料药需求、药材质量、生态环境保护及承载能力等因素,重点培育天麻、杜仲、石斛等在种植规模、药材产量、市场占有率、综合产值等方面达全国领先水平的大宗、常用品种,使之成为有市场定价权的当家品种,不断提升贵州中药材的市场影响力、竞争力。

  突出道地优势:重点加强天麻、杜仲、黄柏等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的贵州道地药材品种保护抚育,理性规划种植区域、加强地理标志认证,形成“一地产、全国用”的产地优势。

  突出民族药优势:把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后续支柱产业,给予重点扶持,并力争更多苗药品种进入《中国药典》,全面提升贵州民族药产业的核心、品牌竞争力。

  通过发挥上述优势,贵州更注重用大数据手段推动中药材产业标准化建设,补齐标准化“短板”;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境外资本投入中药材产业发展,补齐投资“短板”;加快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补齐市场“短板”;大力扶持中药材加工企业发展,补齐加工“短板”;加强中药材种植学科建设、支持中药材科研机构发展,补齐人才“短板”;加强药用植物园建设、开发药膳食疗产品,补齐特色旅游“短板”。

  “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中药材品种、品质、品牌建设,着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扩大产业规模,全面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日前召开的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会,对加快建设全国中药材产业大省、中药民族药强省作出了如是部署。

 

威宁自治县被誉为“中药材之乡”,图为喜获丰收的“威宁党参”。(刘军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