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939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3-25

写意画之“诗、情、画、意”(二)

写意画中“情”

□本报记者 万里燕

  清初画家恽南田在《南田画跋》中记:“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这大概是较早的对艺术创作和感情表达之间关系的深层思考。

  人类是这个星球上感情最丰富的物种。“食色性也”,除了这些本能的部分,人类基本上的活动都是受着感情的驱使。表达感情的方式很多,最普遍的就是说话,而说话以逻辑为基础,在说话表达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缺失,这时就需要艺术来补充和平衡。可以说,艺术是表达感情的高级方式。同为艺术表现形式,写意画的情感表达和歌舞、文学这样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不同,也与西方油画使用色彩反差和色块造型来表达感情不同,写意画是用线条造型和墨色浓淡变化来表达感情的。虽然有些水墨画也加入色彩,但不同于色彩在西方油画中是作为绘画的主体存在,写意画中的色彩是为了衬托水墨的线条和墨色运用,以更鲜明的形式表现画家的心理情感。

  由于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影响,中国传统的“能登大雅之堂”的艺术大都以淡雅含蓄为美,像丝竹弹唱、诗词歌赋等,其中书法绘画更为上品。中国写意画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是淡雅的、含蓄的:那柔软的毛笔和着或浓或淡、或湿或干的墨色,看似在宣纸之上描绘山水、花鸟、人物,实际并不是描绘山水、花鸟、人物,而是在描绘画者的心和情感。这是非常独特的、只有中国书画艺术能够蕴含的禅学,所谓“画者,心印也”。因此,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是无法体会中国书画的妙处所在的。

  朱耷曾有一首题画诗曰:“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其中“墨点无多泪点多”这句,很深刻的表达出他所创作的写意画就是以笔墨抒情怀,这也是中国写意画的灵魂和精髓所在。朱耷的画非常有特色,尤其是鱼、鸟,形状都是夸张变形的,眼睛都是圆圆呆呆的,大多向上好像在翻着白眼瞪着你,这些都寄寓着他心底晦涩的痛苦,和无法宣泄于口的亡国之殇。

  另一写意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他的画作也将个人心境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黄宾虹最初以儒入道,尔后以道入“境”,他的人生历程和心理情感在他早年和晚年的画中表达是大相径庭的。黄宾虹晚年攀上艺术高峰,他的画已臻化境,是一种似有若无,看似虚无、实则厚重的天女散花之姿态。他的画,无论用笔、造型、浓淡之感都已超脱通俗的作画规则,进入了《易经》所说的“阴阳虚实开合之境”。这时他的画所表达出的情感,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悲喜,而是入了“道”,表现的是太极中“虚实相生、黑白相生”之美,这也许是最终极的一种情感表达了。

  南宋画家梁楷的《太白行吟图》是写意人物画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寥寥数笔就把“诗仙”那种纵酒飘逸、才思横溢的风度神韵,勾画得惟妙惟肖。画家不拘泥于琐末细节,而是突出诗人的性格特征,选取最能反映诗人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的瞬间动作,加以概略的描绘,逸笔草草,以一当十,毫无雕琢造作之气。写意人物画应该是中国写意画中表达情感最难的部分,因为刻画对象是人物,人物本身的造型就已包含了情感表达,要在画笔下叠加上画家自身的情感表达而不走样,反而更出彩,没有对笔墨的绝佳控制能力和对人物的情感深刻理解是难以做出最佳诠释的。

  以一言而概之,在中国写意画中,无论笔下的山水、花鸟或人物如何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是那些共同存在的情感和永恒的哲学思索,正是这些特质让写意画流传千年而历久弥新,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