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与中原传统强势文明接触少,贵州本土文化自成体系,保存了原始、混沌、古朴、自然的气质。由于远离主流文化的中心,贵州在当时受到外界的潮流影响非常小,这也赋予了贵州本土艺术家不同一般的独特性,每个人也都有不一样的面貌,大家更追求个性化和多元化。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初探贵州美术发展之路(下)
□本报记者 万里燕
贵州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美术,不仅打造出贵州独特的“名片”,也孕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家,他们随着贵州土著美术走向世界的步伐,也纷纷“走出去”,登上更高的舞台,向世人亮相。早期如明代的杨龙友,清代的郑珍、莫友芝,民国的姚茫父等,近期则不得不提上世纪80年代轰动全国美术界的“贵州现象”。
1985年,对贵州美术界来说,这一年有着特殊的意义。正当贵州文学走向沉寂之时,贵州美术却开始走向一次辉煌的崛起,这就是在当时令举国惊叹的“贵州美术现象”,即一批贵州美术家冲破地缘阻隔,将以贵州独特少数民族的民俗和乡土文化等为题材的艺术创作带到北京,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当时贵州艺术家以贵州民族民间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结合创作的新颖作品,轮番到北京举办各类型展览,呈上了一份有贵州原生态特色的文化组合“大餐”,揭示了中国艺术在当代发展的另一种可能,刮起一股强劲的“贵州风”,被中国美术界表述为“贵州美术现象”,以董克俊、蒲国昌、曹琼德、王建山等为代表人物。
“贵州美术现象”影响力的产生很大程度靠的是贵州美术第一次集体性的“走出去”。这期间贵州美术引起全国画家的关注,包括刘海粟、吴冠中、王朝闻等纷纷到贵州来采风、指导,这种“请进来”又扩大了“贵州美术现象”的影响。
由于与中原传统强势文明接触少,贵州本土文化自成体系,保存了原始、混沌、古朴、自然的气质。由于远离主流文化的中心,贵州在当时受到外界的潮流影响非常小,这也赋予了贵州本土艺术家不同一般的独特性,每个人也都有不一样的面貌,大家更追求个性化和多元化。贵州独特的民族文化习俗和传统集群活动,以及它所构成的文化和生活形态,也给更多的本土艺术家创作的空间和灵感。所以在这时,一大批反映民族特色的作品在国内外都引起强烈共鸣,这也再一次诠释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真理。
虽然代表“贵州美术现象”的人并不算太多,但贵州美术界却以其包容一切的大度和自信,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成就了一次面向世界的崛起,它是当代艺术灵魂的震颤,在当时形成了一个极强的贵州文化旋流。这种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自信,在艺术家的画纸上得到了最真实的流露,这也构成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艺术新浪潮运动精彩的一章。
贵州经济从历史上就一直处于全国最落后状态,但包括美术在内的贵州文化艺术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全国性突出个案和亮点,这一奇特的现象说明,经济发展与文化艺术发展没有必然的、直接的关联,文化艺术的异军突起更多的是借助于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和差异化的发展努力,在非文化中心地区,更要借助于大胆的、集体的、多频次的“走出去请进来”。
之后一段时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个“走出去请进来”的经验没有被有意识延续下来,这也是导致 “贵州美术现象” 后来不再的重要原因之一。直到近几年,贵州美术界重拾“走出去、请进来”的成功经验,通过多种渠道的、有组织、有规划的开展对外交流,提高贵州美术的整体水平,推出贵州美术形象,推出贵州优秀画家,拓展贵州美术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此为契机逐步打开事业发展局面。
2006年,新建成的贵阳美术馆迎来了两个全国知名美展,一个是第17届全国美展版画展,另一个则是第3届西部大地情全国美展;这也标志着在经过“贵州美术现象”历史现象后,贵州美术再一次与全国美术界发展重新建立了同步发展的联系。此后,一批以“中国美术名家走进多彩贵州”和“贵州画家走出去”的交流活动频繁地展开来。
2011年,由中国美协版画艺术委员会、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联合黑龙江、江苏、安徽、贵州、广东等五地的“纵横时空——黑苏皖黔粤当代版画巡回展”成为“中国版画年”的一大亮点。而贵州版画家们创作的民族风情版画更是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学术价值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版画进万家”活动是中国美术家协会近年来致力打造的一个重要活动品牌,是中国美术界践行“三贴近”的有益尝试。2012年的“中国版画进万家·走进多彩贵州”活动、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包括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专家、中国美协艺委会领导等16位国内知名版画家,走进贵州黔东南、安顺和六枝等地区,从这里神奇秀美的山川、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丰厚迷人的历史文化中获取素材,创作出80余幅充盈着生活气息的版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安顺美术馆对外展出,而且,其中的10余幅作品被捐赠给贵州民族学院、安顺市文化馆、安顺第九小学等单位。
2013年的“中国美协名家走进多彩贵州采风写生活动”,由中国美协组织70余位全国美术名家分两批到贵州进行采风、写生、创作。该作品展及采风写生活动是由众多全国顶尖专家共同策划、组织的美术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全国层面对“贵州主题”美术创作所进行的专项挖掘、整理和研究,系统地梳理和展示了贵州美术发展的历程。
2014年贵州美术界“请进来”活动也创历史新高。4月16日,由中国对外友协、省对外友协、市政府、省美协、市美协、加拿大本拿比艺术家协会、北美贵州总商会等主办的“‘生态与人文’加拿大本拿比·中国贵州国际艺术联展”在贵阳美术馆开幕。加拿大本拿比市政府文化代表团及艺术家14人到贵州采风,与贵州美术家开展交流合作,以西方艺术家的视角看贵州表现贵州,贵州美术家12人作品参加联合交流展览;9月26日,由贵阳美术馆、省美协等主办的《走进贵州——田世信文献展》开幕。田世信是中国当代杰出的雕塑家之一,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特聘教授。他在贵州工作、生活了25年,形成了具有独特生存体验与独特雕塑语汇的独特乡土艺术风格;10月30日至11月6日,省美协和贵阳市群艺馆举办了“贵人贵州行——2014全国十省美协主席画贵州”活动,邀请了10位全国著名画家、省美协主席赴贵州采风、写生、作画,借助名家的画笔赞美贵州生态文明兴省、全面建设小康所取得的成就,提高贵州知名度、美誉度。
尤其是2014年承办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多彩贵州——中国美术作品展”,展览梳理了从20世纪以来云贵美术的发展脉络,展示了其独特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有关少数民族美术题材美术作品系列展览的重要延续,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性的,对贵州美术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对于“请进来”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走出去”行动也在稳步推进。
2013年9月25日,在北京落幕的“新创物——蒲国昌当代水墨展”,被称为是贵州艺术家在北京的一次重要亮相。它不仅仅是对蒲国昌先生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通过展览和研讨会将贵州艺术家及贵州当代艺术生态再次推进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中心。
同一时段,贵州青年画家董重在上海华府艺术空间举办个人作品展,这是董重继参展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中国艺术独立展:未曾呈现的声音”之后,其个人作品展亮相上海。
10月15日至17日,王振中暨弟子贵阳师生中国画展,吸引了诸多国画拥趸纷纷前往贵阳美术馆,充分体验中国山水画所蕴涵的节奏韵味和丰富意境。
新人辈出的“贵州省第三届美术专业比赛作品展”,于10月18日起在省博物馆公开展出。作品不仅以鲜明的艺术风格表现了多彩的贵州,也反映了近年来我省的美术水平及其成果。
2014年9月20日,由上海市政府、贵州省文联、贵州雕塑院、贵州省美协等举办的“原生之魅·生命之美”贵州雕塑艺术展,作为上海第十四届南京路雕塑邀请展系列活动之一,在上海市开幕。雕塑名家田世信、刘万琪等30多位贵州籍雕塑家携50余件佳作参展,引起上海社会各界关注与高度评价。贵州省雕塑院院长李钢创作的《莫言》雕像,憨厚可掬,引众多上海市民驻足,被赞“萌萌哒”。这是贵州雕塑第一次集体走出贵州,整体亮相上海南京路,贵州的人情风物、贵州的神韵,贵州艺术家对故土的满腔深情感动了上海滩。
10月10日,由中国美协、国家画院、北京画院、省美协等主办的“无岸之水——杨长槐的水墨艺术”展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作品中的贵州激流飞瀑、高山大壑以及杨长槐先生在水墨艺术上的探索、转换与升华引起了京城美术界及书画爱好者的关注和赞誉。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价其“在继承中国画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这样的水墨变革在中国美术史上是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性的,对中国的水墨艺术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1月21日至30日,首届“亲情中华多彩贵州”文化海外行活动在法国、意大利、斯洛伐克等国成功举办。这是首次由中国侨联支持中西部地区省级侨联在海外共同举办的大型画展,是贵州美术界“走出去”的一大突破。活动首站在法国巴黎举行,展出的贵州画家创作的40余幅油画,反映了贵州独特的民族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改革发展的新形象。
贵州画作的风情在省内外激起涟漪。纵观这些画作,无论是出自重量级画家之手,还是源自新晋画人笔下,都融合了贵州山川、多民族文化的物器、制度、风俗习惯以及思维的特定文化体系,是艺术家对贵州这块热土艺术创造而喷薄出的一股精神力量。贵州美术作品的不断面世和新人的不断成长,体现了贵州画家的群体风貌和艺术水准,体现了在当代的美术重建和文化传播过程中,贵州美术的独特时代意义和审美追求。
民族性和地域性是贵州美术的重要特征,独树一帜的贵州美术以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成果形式,昭示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贵州丰富独特又极富魅力的民族民间美术,是贵州美术起源、发展和创造过程中可资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对象,也是显现地方文化及其风格特色的源头之一。这些由深厚的文化传统、精湛的手工技艺和纯粹的艺术品位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正是在诸多艺术领域构建贵州美术风格和气派的重要路径和方法。而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着力弘扬的双重作用,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呈现出复兴、衰退和变异并存的状况,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种状况将持续存在并加剧或扩展。“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何在“索取”民族民间美术“养分”的同时进行“反哺”,发挥艺术的力量,保护及弘扬贵州土著美术和民族民间文化,是贵州美术界长久而深远的“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贵州美术界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