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939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3-25

向经典致敬 与时代同行(上)

——谈谈方块汉字的当代价值

□彭联柄

  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澳门大学时说:自己在青少年时代也非常喜欢阅读中华文化典籍,坚持一点一滴学,直到现在一有空就会拿起一本翻一翻,每次都觉得开卷有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身受用。

  最近我又来美,华裔博士小王送我几本书:基辛格《论中国》、魏征(唐)《群书治要》、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读后,感受良多,激励我对汉语言文字的再思考、再认识。

  方块汉字的发展概况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脱离动物群体的根本标志;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步的一次伟大飞跃,使人类社会拥有其名称、内容和意义,使人类的思想感情凝注在文字上,相互理解,相互联系,相互交流,共同传承,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据资料介绍,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主要有: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埃及人创造的圣书文字,中国人创造的方块汉字。只有方块汉字经过4000多年岁月的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方块汉字,经过甲骨文、西周东周金文、战国文字,直到秦统一中国,统一文字,是为“书同文”。方块汉字常用字约2500个,非常用字约1000个,数量既多,字形又美,结构合理,排列有序,韵味十足;楷书是汉字的标准体,行书、草书是楷书的补充。方块汉字的发展过程,贯穿着汉字的精准、有效、方便、省力等特征,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努力,终于追求到了一种理想的、完美的文字,是中华儿女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书同文”与人同种、肤同色联系在一起的情意,溶进了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华儿女心中最圣洁的爱国情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理所当然。著名作家苏叔阳说得好:“汉字,是中华民族修建的文化上的万里长城”。(《中国读本》第108页)

  世界各国的文字大都从象形开始,逐渐走向拼音,长期以来拼音是语言文字的主流。中国的方块汉字堪称一枝独秀。其发展过程也是艰辛的,最具挑战性的一次是:近代以来,西方使用拼音的国家逐渐兴起,日益强盛,科技发达,国力大增;与此同时,中国则是长期封建锁国,闭关自守,教育不昌,科技落后,国力渐衰,一些人公然说:“汉字是中国落后的根源,迟早要被拼音文字所取代”。电脑兴起以后,进一步加剧了汉字的危机感。几千年来,一直被中国人民喜爱和赞赏的方块汉字,在危急的关头,仍挺身迎接这场严峻的挑战。请看名家的论述:“20世纪还未结束,忽然柳暗花明,电脑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重大突破,使汉字由落伍、垂死一变而为‘21世纪人类最科学的文字’”。(苏叔阳《中国读本》第114页)

  方块汉字的几个特点

  汉字的造型方法“六书”:即象形、指示、会意、假借、转注、形声,理解“六书”,就能读懂汉字的奥秘。

  汉字的科学性、科学精神是它的主要特点。

  汉字的信息量大、阅读值高,适应信息时代新的需要;汉字的衍生能力强,有利于高科技发展;汉字是单音节语言,优于拼音文字的保真能力;汉字语音仅415个音节,而英语则有10000多个音节,汉语汉字更方便与声控电脑联络;汉字是单体书写,偏旁部首组合千姿百态,有利于操作时模拟和形象鉴别;汉字是“复脑文字”,与右脑关系密切,有利于右脑开发和左右脑平衡;汉字的结合逻辑和现代科学逻辑近乎相同,在组字和表达科技思想时,有很强的表现能力,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随着科技的进步,出现的新事物、新语素,汉字都能表现,居里夫人发现的元素,汉字即能准确地表示为“镭”。(详见《中国读本》第111页-115页)

  汉字的诗性存在和诗情画意是它又一个重要特点。

  第一,汉字本身就字型而言,它的结构、组合、偏旁部首搭配充满诗意。例如,2015年3月,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著名导演冯小刚建议恢复一些繁体字:“亲”(親)字,简繁对照,“亲”不见了,何以亲?“爱”(愛)字,简繁对照,爱无心,怎么爱?我并不是想探讨要不要恢复上述繁体字,而是借以说明汉字的组合丰富多彩,亲切友爱,诗意盎然。再如,有两句描写风景的对联:“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读后定会感到汉字组合的多彩奥妙。

  第二,汉字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又是一切优秀文化的载体。春秋诗经、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其它形式的经典,都靠汉语、汉字来表述,才能发生、发展、发光、发热,流芳千古,永载史册。

  略举实例:

  “燕子,燕子,您又来了,旧巢破,不可居,唅泥唅草,重筑新巢。”这首童谣,简洁明快,朴实无华;春燕报喜,家庭和乐,吉祥如意。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这段声律启蒙,对得工整贴切,韵味无穷,自然生态美,贵在流动中。

  孔孟的“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庄的“道”、“反者道之动”,一个“道”字,是《道德经》宝典的核心内容,“道”字从“辶”从“首”,即“头脑在行走”,是老子辩证思维的结果,特别是《庄子﹒骈拇》中,珍惜生命,让生命的旗帜高高飘扬的思想,既是哲理名言,又富有诗意。

  唐僧玄奘历尽艰险,到天竺取回佛经650部,他谢绝唐皇封赏,历时19年埋头译经75部,1335卷,共1300多万字;玄奘又将他在取经路上13年,行程5万里的所见所闻口述录成《大唐西域记》。英国考古学家依靠《大唐西域记》的描述,发掘了印度的古迹,填补了印度历史的空白。玄奘伟业初成逝世,长安市内100万人齐集,在500多里的路上为圣僧送葬的动人情景,也是对方块汉字书卷的充分肯定。

  唐朝盛世文学成就卓著,唐诗是一座丰碑。汉字书写,汉语吟诵的唐诗,真是字字珠玑,千古绝唱,常读常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一个“天”字,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国的母亲河奔流澎湃的雄姿和一泻千里的气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一个“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出神入化;一个“疑”字,把天上人间巧妙地连在一起,既生动活泼,又不失其科学精神。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在柔情的月光下,青松、青石挺立林中,静静地倾听着清泉流水的歌唱;林美、水美、夜色美、生态美,在流动中和鸣。

  第三,汉字的书法艺术达到了高深的境界,晋代书圣王羲之,唐宋时期的颜、柳、欧、苏四大家,群星云集,他们的书法讲究布局、气韵、神采,崇尚哲理,崇尚自然,崇尚德行,富有诗情画意,清代乾隆皇帝特别喜爱王羲之的《兰亭序》,《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全篇共324字,其中,17个“之”字,竟无一相同,令人赞不绝口。据传原版早被唐太宗收藏墓中,乾隆自书“兰亭序”最好的唐代摹本 “晋唐心印”。由此可见汉字书法对中华民族融合、民族和谐、民族团结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