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902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1-14

满园春色关不住

——威宁自治县打造民族特色村寨助推经济发展

□陈武帅

  乡愁是挂在屋檐下的红辣椒,乡愁是泥土里冒出的玉米杆,乡愁是寨子里飘出的歌声……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把旅游开发作为开发扶贫的突破口,探索出一条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兴旅游促开发扶贫的发展道路。

  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公布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名单,板底乡板底村和石门乡石门坎村榜上有名。

  目前,威宁自治县正拟建11个民族特色村寨,一大批民族特色村寨的成功创建,让威宁留得住游客,记得住乡愁。

  石门乡:乡村旅游具雏形

  多年来,石门乡是一个典型的“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信息闭塞的村庄,然而这里却有蜚声海内外的石门坎文化。

  如今,一条通往外界的通乡油路蜿蜒而上。

  石门乡荣合村是一个古老的苗寨,这里创造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许多奇迹,被誉为“海外天国”、“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苗族文化复兴圣地”,是中西文化碰撞出的一朵奇葩,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荣合村村支书朱兴伦说现在的生活条件比原来好多了,原来这里的生活条件不好,交通不方便,做什么都要着背,要着走路。

  为了把石门坎打造成独具苗族风情的村寨,石门乡聘请专家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

  “荣合村新营组新农村建设是石门乡重点打造的十个美丽乡村建设寨子之一,我们将其高标准打造成具有苗族风情的生态文明家园,一个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美丽寨子将呼之欲出,建设完工后这里将成为石门乡旅游的一个靓丽景点。”石门乡副乡长张钊介绍说。

  板底乡:生态经济已奠定

  位于乌江源头的板底乡,环境优美,歌舞独特,民风纯朴,是黔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

  板底乡是贵州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里民族文化保存完整、资源丰富,有人类“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有告慰灵魂的舞蹈《铃铛舞》,有彝族舞蹈史诗《阿西里西》大型歌舞等等。

  近年来,该乡着力打造黔西北高原彝族民族民间文化,有效改善了旅游基础设施,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已成为威宁民族文化的一大品牌。板底村先后获得“贵州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荣誉。

  每年接待游客达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余万元,成为板底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脱贫步伐的一个主导产业。

  盛夏时节,走进板底乡,连绵起伏的群山苍茫深邃,山间广袤的土地上,5000亩苦荞花与甜荞花摇曳多姿,整个村庄成了花的海洋。

  满坡满岭种植的苦荞花,为绿化环境、培植后续经济来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态建设有力促进了该村的旅游发展。

  如今,该乡14个村都修通了油路,为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兴旅游促开发扶贫的发展模式,带动全乡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板底乡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为发展民族风情旅游夯实了基础。”板底乡乡长杜重飞如是说。

  云贵乡:特色产业富农家

  走进云贵乡马街村,一排排具有彝族建筑风格的青瓦白墙新民居映入眼帘。这个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示范村,山上“带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铺毯子”,特色产业让群众驶入致富快车道。

  近年来,云贵乡找准建设民族特色村寨的着力点,整合资源,将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专项资金与交通、水利、农业、民政、旅游、文化及农口部门惠农支农资金捆绑使用,为民族特色村寨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马街村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在青山梁子种植林下茶叶2000亩、油茶改建6000亩,林下老茶园改建6000亩,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引进外地老板投资上亿元建成了“云贵乡林下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龙头企业。

  “一村一特”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有力促进了马街村群众增收致富,成功打造了林下经济龙头企业示范点。

  马街村特色村寨不仅寨美人和,而且民族风情古朴,特别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缤纷奇异,特色鲜明。“酒礼舞”、“撒麻舞”、竹编艺术等民族民间文化,异彩纷呈,成为彰显区域特色文化的耀眼名片。

  水泥路串户入农家,房在林中建,人在画中游,处处呈现出生态马街、人文马街的和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