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895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1-01

黎明关战事史迹追思

□王殿华

  镇 黎明关,位于贵州省荔波县洞塘乡板寨村南端10公里处,关隘由古垣建筑和2公里古代驿道两部分组成。关扼要冲,驿道险要,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川山乡社村毗邻,历史上曾是黔桂商旅驿道。出此山关可通粤达海,其关两侧为悬崖陡山,仅有一山间羊肠小道行走。明清时期始建古道及其城垣,设卡筑关,防兵御敌。清道光25年(1899)12月,当地民众捐资撰文刻碑赋联:“善化一方开到坦,功垂万古仰天申”。视其碑文,虽经烽火战事,硝烟剥蚀,但书雕依旧雄劲,勒碑清目,字句犹存,承载历史时代的变故,且设立于隘口关门内右侧,碑高1.32米,宽98.5厘米,厚20厘米。关隘城垣均用石块砌成长20米,高3.5米,宽3米,隘口进道2.04米,另依山傍势砌石起墙长50米,每1.5米一个垛口,关垣右端山上设一炮位和机关枪阵地,歼敌御匪,守护乡土,关隘易守难攻,有如一人驻关十人难破之势,即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

  北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荔波白岩山人蒙赶起事率众由此下广西与思恩(今环江县)人区希范协同举兵500多人揭竿反宋,途经黎明关走思恩;清咸丰同治年间(1855-1869),在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下,荔波原九仟区(现属三都水族自治县辖地)潘新简领导4万余人的农民起义军参加抗清斗争,其主要活动在荔波、独山、都江、榕江、下江、三脚屯、都匀。此间曾径走黎明关到广西的南丹、思恩等地,征战往返亦经此关,打通黔桂抗清战事。清提督冯子材亲率参将刘玉成游击黄兴仁破关入荔波灭潘新简义军。

  1917年8月17日,荔波水族骄子邓恩铭心怀鸿鹄志经此山关隘口赴他乡求学,追寻革命真理。

  1930年4月16日,荔波县成为红军首度挺进贵州高原后到达的第一个县。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长张云逸率军部及二纵队1500余人由广西越关挺进板寨,红七军总指挥李明瑞率领一纵队从广西宜北、驯乐经荔波境的何家寨、坤地、佳荣、比鸠到达黎明关山麓的板寨会师。此外,1932年至1938年,广西东兰红军游击队在荔波开展活动组建了中共荔波支部和中共翁昂支部,成立了“黔桂边革命委员会”政权组织,这是我党在贵州建立的早期革命组织之一,她成为贵州高原的星星火种。另据,197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老红军肖峰《长征日记》一书,记载1935年红军长征到贵州期间,红一方面军的一部队横穿荔波县境时有12名当地儿女参加红军。

  1944年秋,日军大举进攻长沙、衡阳,继而攻陷桂林、柳州,接着直逼贵州荔波、独山,其战略企图是日军三路夹攻都匀,伺机侵占贵阳,威胁国军陪都重庆。因此,日军进犯贵州黔边亦是兵分三路,一路从广西思恩气势汹汹地向黔境进攻,其中一路日军越侵关隘直入荔波,再一路日军由南丹进犯独山并同国军激战于深河一带。同年11月7日,日军第三师团长山本三男第68、34联队2000多人由广西思恩经黎明关侵犯贵州黔边。同年月19日国民革命军(以下简称国军)79军199师587团团长周国仲率1800多名将士于20日从独山抵达洞塘黎明关布防。25日,国军第九战区副司令兼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率第20军、26军由广西思恩经大哨坡亦到洞塘境地时,在爱国民众自卫队的支持下,军民精诚合作阻击日军进犯黎明关,浴血激战关隘两天一夜,在此打响了贵州抗日第一枪,此亦是“黔南事变”主战场。次日,驻地布依族、水族老百姓不时袭击日军,受阻于黎明关的日军再次进犯强攻被歼近200人,伤亡惨重。27日下午,日军策划战略由一面加紧正面炮火佯攻,另一面抓夫带路从侧绕道小路背面包抄,此时国军腹背两面受敌且众寡悬殊,国军周国仲部不得不退却,不时凭据山坳险势击敌,黎明关阵地逐渐失守。次月1日,日军第三师团长山本三男伺机侵入关内之板寨,进犯我土烧杀掳掠,生灵涂炭,国军又逐次且战且退撤于坡格、里根和洞来等山坳歼殆日军10多人。是夜又激战于谭家坳击毙日军20多人,第二天又在刘家坳续战击毙日军20多人,伤数人。是年12月10日,犯险困斗之日军已被围割成狼散狐乱之师,难以前行,遂下急令聚集后撤,入关之敌余下幸存的日军残兵败将溃退时亦由此关返途。至此,省城黔府、陪都重庆之急方见疏解。下旬,贵州国军预备师某团长史振廷率部赴关驻防。黎明关阻击日军之战,抗敌达几昼夜,激战惨烈,喋血山谷,浴血关隘。荔波军民凭借石径莽山,连绵的峰峦,陡峭的山形,巍峨的峻岭,险要的地貌,林木密布,崎岖古道的地理优势,挡住日军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在关隘境内多次激战中共歼殆日军500多人,缴获日军枪械、头盔、军刀等一批战利品,挫败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给予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使其难以施展装备优势,节节败退。现据黎明关残碑刻制当年日军防卫厅战史资料记载:“巍峨群山长满多年的青苔和榕树。重庆军向我进路进行纵射和背射,一挺挺的重机枪和轻机枪,难以对付,而且还遭到可能有大量枪弹的迫击炮从后面猛烈射击,联队的苦战难以形容。”又据史料载:“黎明关者,黔桂之锁钥,荔波之咽喉,税驿之科途也。是关:古道盘肠,针穿峙垒,野鹤悲风,卡菁森严,雄关腹背,深壑沟陷,锁扼四向,嶂叠峰连。是隘:历北宋越明清经民国世起烽烟兵家必争之地,战患离乱商旅愁寒。”

  1949年11月至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十三兵团三十八军五师四五一团、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三四三团某部,由贵州从江入境荔波经古道山关到环江。1950年1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先遣部队亦入此关隘口进军荔波赴滇增援。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六师138团直插荔波南端的黎明关等要道,截断盘踞贵州南部残匪难逃之路,取得清剿恶匪全胜的辉煌战绩。

  如今的黎明关抗日硝烟已散尽人间,但荔波军民团结奋战,英勇杀敌,坚守荔波山水,保住一方沃土的决心和志气,遗存千秋。

黎明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