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宁在抗战中的贡献
□杨文金
镇宁作为抗战的大后方,在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究竟做了哪些事?为搞清楚这个问题,最近笔者认真地阅读了《镇宁县志》和《镇宁文史资料选辑》,从前人留下的笔墨里,在字里行间中发现,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镇宁各族人民在那个长达八年的烽火岁月里作出很大的牺牲和贡献,为使后人记住镇宁各族人民在抗战中作的出贡献和缅怀先烈,记住这段历史,现大体整理综述如下:
1935年8月1日,红军在长征途中,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
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宣言提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粮出粮、有力出力、有专门技能出专门技能”的口号,把地主、资产阶级、一切军队都包括在统一战线之中,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1936年12月12日后,实现了国共合作,一致抗日。
镇宁时任县长唐和声召开会议传达了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精神,并成立了“镇宁县抗战后援委员会。” 负责宣传、募捐、征兵等后援工作。
中央战时服务督导团派队长李嗣芬率领4名队员到镇宁进行宣讲后,镇宁县抗战后援委员会组织了县城各学校师生分头到各区乡村寨进行宣传。学校组织的宣传队有县立女子小学学生金翠华、肖纯贞等10余人,由女教师林国玉带队;还有布依族学生伍文熙、王令仪等10多人,伍文熙任组长。宣传队先后到各区乡村寨广泛宣传。
宣传的內容是:我们中国不能再被人讥笑是“一盘散沙”,要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日本侵略军的“三”光政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起来,共赴国难。
张贴的标语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打倒投降主义,”“实现民族统一战线,”“消灭日寇,”“抗战必胜”等。和用石灰写标语在各村寨的墙上。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当时镇宁在北平读书的青年学生有傅以平、杜良俭、肖治行、程二如、程国勋、黄楼云、黄章台等,傅以平为北师大学生(为地下党员)。傅以平是当时北平“语联”的负责人之一,在傅以平的带动下,镇宁籍学生均参加了北平学生“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经傅以平介绍,1936年杜良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员。1937年傅以平和杜良俭受地下党委派回到镇宁组织了“民宣队”宣传,拥护并努力巩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日救国出力献策。因受到嫌疑,1937年傅以平、杜良俭到贵阳转入地下活动,傅以平参加党领导的“贵阳战时社会科学座谈会”,被特务逮捕于1942年6月23日被杀害。
1938年10月经组织介绍杜良俭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和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学习。1940年后,先后任新四军第4师抗大第四分校政治部民运科科长,淮北军区政治部民运科长,泗宿县、宿西县区委书记,雪商、亳县、太西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委员,淮、鹿、夏三县担架队支队长,华中局组织部干事等职。
1943年7月,日军进攻缅甸,我远征军南征。1944年7月,在远征军第八军一0三师三0七团三营七连任连长的镇宁人张一杰,带领部分镇宁籍士兵在松山战斗中,连续炸毁日军碉堡数十座,为反攻缅甸开辟了胜利的道路,保证了缅甸公路的畅通。后因援兵未到,寡不敌众,连长张一杰带领部分镇宁籍士兵全部牺牲。
第九四军一二一师三六一团任团长的镇宁人黄复美,奉命驻守西陵峡,这里是两岸悬崖削壁,是一将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是战时通往首都重庆的重要通道。1939年,当时黄复美驻守湖北省田店,与从应城开来的日军相遇,激战一昼,日军准备精良,陆空联合,三六一团士兵伤亡较大,黄复美随机应变,命令警卫排彭超(镇宁籍)率兵轻装绕麓穿丛林抄敌后,造成日军腹背受击,取得了战斗的胜利。黄复美还在湖北十里长冲率部配合新四军截袭日军运输队,缴获大批枪械军粮。1942年黄复美率一炮连偷袭宜昌日本机场,摧毁日机30余架;此外,黄复美还率部多次击退日本兵发动的多次进攻。
在成都中央军校的教官伍仲侯,布依族,镇宁扁担山关口寨人,1940年,国民党部队在成都军校招收一批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学校派一个姓李的和伍仲侯到镇宁、关岭、郎岱、普定来招收办理,共招收得五十余人布依族青年。经过简单面试,分三批进入军校。头一年为预备科,训练成绩合格,即为正式生,分别升入第18、19期学习,不合格者回乡自行找工作。后来那些留校深造的都得到了毕业,分配往各部队去参加抗日工作。
据民国《镇宁县志》记载:从1938年至1945年的8年中,镇宁各族青年应征去当兵抗日的人数为5029人。其中:1938年612人,1939年692人,1940年553人,1941年804人,1942年1083人,1943年362人,1944年465人,1945年458人。
据民国《镇宁县志》记载:知道列有名单的阵亡人数为62名,不知道名字未上史书的不计其数。县政协委员,原国民党94军121师副师长镇宁人黄复美先生在《镇宁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中撰文《镇宁的抗日军人——以史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5周年》一文中说:“必须一提的是:自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回转镇宁家乡的抗日军人寥寥无几。45年过去了,更难一晤当年奋战在前线的袍泽,怎不令人在这佳节到来之时沉痛追思之感呢?”
我知道的江龙镇崇宇山参加抗日远征军的苗族就有两个,朱炳清和朱老三, 在54军50师149团,朱老三牺牲在印度战场上,至今都还不知道在印度的什么地方。
据民国《镇宁县志》载:“至民国30年(1941年),实行征借军粮,不给法币,本县额数,每年为19000余市石,县政府按民间富力摊派征收。至民国32、33、34各年,并入田赋管理处办理。” 短短几年內国家机关部门先后就迁来6家单位入驻镇宁县城内,当时镇宁县城实为一小镇,由于迁来入驻的单位多,供给不足,造成物价飞涨。全县各族农民除交军粮外,还交纳地丁、官租,一加在加,1945年农民交纳的稻谷比战前超过了两倍。黎德荣先生在《镇宁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中撰文《镇宁的抗日烽火》一文中说:“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中,镇宁各族农民交纳给国家的粮食总数在四千万斤以上。各族各界自愿捐献和国民党各级政府摊派的抗日兵工粮款合当时的法币一亿元以上(包括黄金、白银和银币)。另外,还有布匹和衣服等,仅捐献的草鞋就有数万双。”
中国远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