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最好的作品奉献人民
——学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有感
□陈 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中国精神就是我们当前这个时代的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些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艺创作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引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文艺作品能够跨越时空、成为旷世经精典的前提和要领。当我们在解读这个要领的时候,还必须找到从认识到实践的路径。我在初步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之后,感到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其一,以中国精神为魂,寻求文艺作品的时代表现
中国精神内涵丰富,意旨深远。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一切优秀的、先进的精神成果。时代发展到今天,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又以鲜明的时代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然而,中国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形象。这就要求当代的艺术家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时代的手法为方法,以中国大地上正在展开的改革开放的宏大场景为背景,去捕捉和发现蕴藏其中的美好生活,并把它们表现出来,从而使自己的作品获得精神的底蕴和文化气质。
中国精神之魂决定着文艺创作的方向。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一部好的作品,首先是要满足广大民众的喜好,这里除了精神层面的需求,还包括视角上的愉悦,既要通俗易懂,又不低俗矫情,从中给人一种正能量。当然,也不是好的作品就一定要高大全,主要是艺术家在创作时要明确作品的服务对象,使作品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还能给人以激励和启迪。
文艺是用高度概括的形象语言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反映生活、指导生活并引领生活,站在不同的立场,选择不同的角度,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是完全不同的,所要反映的思想和内涵也不一样。习总书记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习总书记的讲话不能不让我们受到警醒。一度以来,社会上少数文艺创作中出现的去历史化、去中国化,试图用西方文明、西方价值、西方精神来抹杀和取代中华文明、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这是非常偏颇和危险的。因此,只有深入学习讲话精神,深刻领会讲话的内涵和外延,我们才能不迷失方向,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作品。
植根民族,整合多重元素,凝聚人心。文艺的产生和发展与其生长环境和“土壤”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民族性是文艺的本质和“根”,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五花八门的外来文化正在文艺的各个领域与本土元素交融组合,对新的东西不能简单地排斥,在弘扬民族文化、文艺精髓的同时也要吸收世界多种文艺元素的精华,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需求,从而凝聚人心,同时融入世界文艺发展的大潮。
其二,以人民群众为“根”,把握文艺作品的价值取向
当我们强调把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时,还必须强调文艺创作中的人民性,它是社会主义文艺灵魂的“根基”。“根”是支撑魂的全部力量,只有它们水乳交融、休戚与共,才能根深叶茂,结出丰硕的成果。
文艺扎根在哪里其实就是为谁服务的问题。这既是一个老话题,更是一个新命题。在当代条件下,文艺工作者是脚踏实地还是天马行空,是对人民具有深厚的情怀还是对金钱顶礼膜拜;是置身于时代大潮还是固守于自我的表现空间,从根本上来看,都存在一个是不是能找到文艺创作的起点和归宿的问题。是否在书写人民情怀的同时表达自我追求,是否在理解和尊重人民的过程当中认识和理解创作者自身,这决定着文艺工作者的人生认同,也决定着文艺作品的优劣和成败。我们不能不看到文艺界当前存在的种种乱象,不少的人和不少的作品成为金钱的奴隶和“市场”的附庸,一切以市场为导向,一切以金钱为目的,使得我们的不少艺术家的价值取向严重脱离了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文艺作品粗制滥造而与现实和人民的需求相去甚远,人民群众对此类情况反映强烈。
在当下社会要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使之和谐相长也是非常正常的话题,艺术家追求合理的收入也无可厚非。然而,社会责任感也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必备的素质。这也是生活中有许多公益性的活动需要艺术家无私的奉献,如艺术支教、宣传主旋律的雕塑、绘画等的道理所在,艺术家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习总书记说:“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事实上,艺术家在通过做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极大地宣传和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最终达到两个效益的统一。价值观和创作能力是完成优秀作品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因此,没有娴熟的美术功底和创作激情,也难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所以,艺术家们跳出功利的藩篱,沉下心来,不断探索表现手法和提高文化修养,才能满足作品的需要,多出精品和大作。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进的灯光”。文艺必须在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力量和源泉,发现美的表现形式,这样才能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起到鼓舞人心和“灯光”的作用。
人民是时代的主人,人民性表现在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之中。因此,文艺工作者的思想要和时代的主旋律合拍,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使之成为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粮食和引导规范人们行为的尺码。习总书记说:“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其三,以真、善、美为体,体现文艺作品的本质要求
反映时代特征,展现生活之美,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文艺作品能不能用艺术语言来提炼生活,展现时代的风采,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法,是世界观的形象展现。一部好的作品,能让民众看到光明和未来,引导人们去为实现美好的追求而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反之,则令人精神萎靡,情绪失控,甚至于走到健康向上的反而。可以说,出好作品应该成为艺术家的责任,同时也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然而, 我们不能不担心的是文艺界中存在的乱象。一些以迎合西方价值观而脱离中国审美传统的作品在一些地方颇有“市场”;一些人把金钱的获取作为创作的唯一动力,而不论作品是否冲破了公认的社会价值底线;一些人甚至把人们唾弃的假丑恶作为表现的主体,进而模糊了“审美”和“审丑”的界限。少数艺术家难耐浮躁,以追求所谓新奇为特色,把作品搞得不伦不类。“以怪求怪,怪不能得,而牛鬼蛇神状必呈”,中国古人早就批评过的怪现象在如今一些人中流行。说明我们的一些艺术家也应该正本清源了。纵观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哪一个伟大的文艺作品不是产生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扎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之土,建立于千锤百炼的艺术修炼之中的呢?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文艺工作者要善于深入生活,去发现其中的美。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伟大时代,人民在追逐中国梦的过程中创作出了许多美的东西,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工到城市创业者,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是艺术家的责任。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思想方法对了,就能找到正确的角度,创作出反映这些美的优秀作品。
总之,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中国文艺的大发展、大提高、大飞跃吹响了冲锋号,扬起了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风帆。我们一定要以总书记的讲话为动力,努力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做一个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艺术家,创作出最好的作品奉献人民。
(作者系文化部书画院理事、中国画马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贵州画院名誉院长、贵州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
《芳草马蹄骄》 陈石 69×70cm 2015年10月
链接:各路名家回望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周年
阎肃:我认为,作为一个部队的文艺工作者,爱憎要分明,因为你是为这个部队服务,为国防事业服务的。我过去写过一首歌叫《天职》,其中有这样的词:“哪有那许多相思眼泪,哪有那许多离别柔肠,当我们勇敢的踏上战场战场,胸膛里喷涌的是雷是火是钢”,我是老兵,我觉得军人就应该这样。
俞峰:我印象最深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文艺事业在党和国家工作当中是一项占相当比重的工作;第二,文艺应该为什么人创作,为什么人服务,应该写出什么样的作品;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文艺队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叶少兰: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说:“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作为文艺工作者就必须要拒绝浮躁,踏踏实实搞创作,要想真正做出高峰作品,就要找准自己的方向和定位,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常反思,学会举一反三地考虑问题。
吴正丹:文艺座谈会后的一年来,杂技界的创作导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切要靠真实力说话。人生如逆水行舟,我明白这个不进则退的道理。在我看来,艺术无止境,即使成名,艺术造诣上还要接受更大的挑战,文化理论修养上也有必要再回校园加强。
陈爱莲:在舞台上跳了60多年,从下基层,下农村到走上世界的舞台,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精神的归宿就是舞蹈,就是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心灵的故乡……
冯双白:我印象最深刻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习总书记号召艺术家们要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告诫大家要把创作当做立身之本、重中之重;第二,艺术家要高高举起精神火炬,照亮前进的道路,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要去做市场的奴隶,不要被花里胡哨的东西所吸引。
六小龄童: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谈到了《西游记》,提到了玄奘大师,他认为玄奘大师西天取经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我作为“西游文化”的传播者,感到肩头压上了沉甸甸的担子。习总书记还在座谈会上强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必须坚持对中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徐沛东: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也是我一贯的创作道路。我的作品有很强的泥土性,我非常反对不接地气的创作观。一个文艺家,如果离开了生活,离开了人民,将一事无成。
关牧村:我是从车工成长为一名歌唱家的,这些年来一直不忘人民群众,无论什么时候,树高千尺不忘根。我认为新时代的“高峰”之作,要能够给大众一种既美又雅的感受,给人以启迪和精神上的满足,让人们觉得人间还有这么温暖的阳光,能够照到每一处角落里。
刘兰芳:一年来,我深入全国各地表演,用忙碌的脚步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由衷感叹,我们的传统文化越到基层越受欢迎,越有观众。
尚长荣: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就像是一颗定心丸,一场及时雨,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的重视,感到腰杆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