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践行以纪律规矩施政用权
□黄康生
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对于一个党员干部来说,纪律规矩就是高压线,对于一个政党来说,纪律规矩是生命线。纪律规矩一旦立起来,在执行上必须严起来,使纪律规矩成为不可逾越的底线,不能触碰的红线。
1、党内成文规矩是党员干部的“护身符”。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这么一个大国,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对一个拥有8700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尤须严明纪律,遵守规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和颁布了近800部的党内法规和规章,在这些法规和规章中,党章是总章程,也是总规矩,是刚性约束的成文纪律,党员干部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上必须严格遵守。从严治党,首要的是从严立规,使纪律、规矩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不触雷、不踩线,为党员干部戴上“紧箍咒”和“护身符”,让踩红线、闯雷区的违纪违规者受到追究,付出代价。
2、切实将纪律规矩立于心头。在新常态下,管党治党要靠严明纪律,把守纪律、讲规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没有纪律规矩不成为政党,更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个松松散散、稀稀拉拉的组织,是不能干事、也干不成事的。苏共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法西斯,拥有2000万党员时丢失了政权,这样一个有着90多年的历史、连续执政70多年的大党老党,从党内不守规矩演变成思想混乱、组织混乱,最后轰然倒塌、倒台,这些由盛而衰的教训,不能不发人深思!纪律松弛、规矩不严是党的一大忧患,必须严明纲纪,内设“高压线”,外念“紧箍咒”,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严到份上,立于心头,遵守纪律规矩无条件,执行纪律规矩无“禁区”,纪律规矩没“特区”。党好,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纪律规矩上要做到三个“不能”,即不能认为“经济要搞活,纪律要松绑”的论调;不能认为情况变化了,纪律规矩可以“宽松”一点的想法;不能认为严纪律、守规矩束缚党员干部手脚,影响干事创业积极性的观点。
3、坚持执纪优于执法,党纪严于国法。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靠严明纪律规矩。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这是由我们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的,党只有更严的标准、更严的纪律、更严的规矩来约束党员干部,才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纪严于国法,一是国家法律是全体公民的行为底线,而党员干部不但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坚定理想信念,牢固宗旨意识,保持道德情操,其标准要更高一些。二是党员干部肩负的神圣职责不同于一般公民,有些事情,普通公民可以做,而党员干部就不能做,其权力要关在制度笼子里,受到纪律和制度的约束。三是党员干部意味着多尽一份义务,政治上要讲忠诚,组织上要讲服从,行动上要守纪律,活动上要讲规矩。
4、守纪律讲规矩在于从严执纪。从严执纪贵在严格,难在坚持。一是严防党员干部思想上“跑冒滴漏”,行为上“出轨越界”。在工作中纪在法前,以纪治吏,如党纪失守,党员干部就可能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坚持用纪律管住权力,在纪律上不得小问题搞“下不为例”,如果小节失守,大节难保,小病不治,大病难治,由此可能由小变大,由大变炸。必须坚持用纪律规矩规范行为,约束权力,预防在前。二是要把党纪作为规范党员干部的重要标尺。在工作中全方位、多角度、常规化把纪律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求党员干部对纪律崇敬,对规矩敬畏,对他人要大讲纪律规矩,对自己更要严守纪律规矩。三是守纪律讲规矩的生命在于实施。要坚持以钉钉子的精神抓纪律、抓规矩。在纪律规矩问题上,既要讲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更要随时注意不遵守纪律规矩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精准发力,保持持久战的高压态势,用纪律规矩管紧管严管好干部,把纪律规矩落实到行动上,以纪律规矩施政用权,做到施权受约束,用权不“任性”。
“三严三实”是在新常态下,检验党员干部新状态,考验干部新作为具有关键性、根本性的抓手,是对党员干部务实创业、敢干敢拼而依法不“任性”的新要求,目标是让那些信念动摇、目标不清、激情不再,不了解实情,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党员干部“混”不下去;让那些软弱无力,固步自封,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庸官、太平官“懒”不下去;让那些无视时代进步,观念陈旧,知识老化,错失良机,贻误改革的“不作为干部”“推”不下去;让那些管理他人可以管理自己不行,说说他人可以,自己做事不行,工作做秀可以,务实创业不行的干部“过”不下去。开展“三严三实”,严明纪律规矩,核心是严得起来,实得落地,从而形成政治生态优化的良好氛围,让勤勤恳恳、实实在在,有锐气、有作为、敢负责的党员干部得到尊重,得到信任。
省政协对从严治党,开展反腐倡廉,对贵阳市民较为关注的“菜篮子”,对以公正司法为核心的司法体制改革等进行议政协商,各位副主席还扎实开展调研。我承担的《经济社会发展融资问题》和《煤炭产业发展问题》组织进行了调研工作。
“十二五”前四年,我省全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1万亿元,到今年底估计达到近1.5万亿元,为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投资拉动提供了资金支持。从调研看:一是融资规模逐年加大,2011年全省社会融资总量1645亿元,今年估计达到4000亿元;二是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69.2%上升到2014年的137.63%;三是资金从外流变为加快流入,2014年金融业引入省外资金达到1200亿元左右;四是银行业存贷比高,2014年,我省存贷比达81%,比全国平均高出10个点,增量存贷比达到112%;五是融资形式灵活,渠道多样,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同时并进,表内融资、表外融资同时开展;六是金融机构、网点增加,2014年达到5978个,从业人员提供税收比2011年增加2.3倍。但是,我省社会融资面临新的问题。一是间接融资高、直接融资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直接融资占融资总量65%至70%左右,而我省仅占三分之一,2014年全省社会融资达到3576亿元,其中,直接融资1100亿元,仅占30.76%;二是融资形成的债务高。据审计,2013年6月底前,我省形成的地方政府债务达6321亿元,年均负债增长25.2%;三是偿债压力加大,2015年至2017年到期需偿还地方性政府债务达61.05%;四是以煤炭为主的能矿产业债务风险高。2014年,全省煤炭实际产量13000万吨,其中:电煤5128万吨,外销4800万吨,省内企业和民用约3000万吨,提供工业增加值766.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增加值21.73%。全行业形成负债1456.33亿元(不含民间借贷),负债率达66.8%。目前煤炭产业产能过剩,价格低迷,95%左右煤企亏损,多数矿吨煤要亏损40-60元,煤炭企业所产生的债务基本无法偿还,成为债务的高风险行业。例如,煤炭产业大县盘县,去年煤炭增加值229亿元,占工业增加值71%,煤炭产业占GDP56%、占税收72%。目前,煤炭企业欠银行贷款132.16亿元,民间借贷30-40亿元,已形成债务风险,民间借贷涉近两万人也是不稳定的因素。
(作者系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