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1819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8-13

修身立“三生”谋事抓“三点”

□杨占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是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其中“严以修身”是起始、是前提、是基础,离开“严以修身”,其余五个方面的要求都难以做到。“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严以修身”既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也是干事创业搞好改革开放之本。

  一、修身先正心。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正心方能修身,党员、领导干部修身不严,经不住考验,关键是其内心发生了畸变,被私情私欲蒙蔽了心境,在众多落马官员的忏悔录中,无一不诉说的是从思想蜕变、心理失衡和行为脱轨开始走向滑坡的。一个人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听,却听而不闻;虽然在看,却视而不见;虽然在吃,却一点味道也吃不出来;虽然坐在学习、工作的座位上,却不知道该座位应有之责、应有之为;虽然每月都在领取人民的“币”,但却不懂得为人民做事。心不正必然会导致身不正。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缺乏对党的拳拳赤子之心,对群众的发自内心的关爱之情,思想上就会麻痹大意,忘掉宗旨,疏远群众,行动上也会麻木不仁,无所事事,不履职为民,修身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修身立“三生”。严以修身”应从珍爱生命、学会生存、适度生活这三个方面做起。

  第一,要珍爱生命。生命的意义是两个字“快乐”。人活着就是要活得快乐。要让别人快乐,大家快乐,自己才快乐。生命的价值就是四个字“创造快乐”。人要活得有价值,就是要成人之善,成全别人的好事变为现实或实现其愿望。多做善事、好事、实事和有意义之事。不做成人之恶,少做或不做家人、他人讨厌的事,多为党、为社会、为家庭创造快乐。

  第二,要学会生存。学会生存应在“三知”上下功夫。一要“知足”,人生的第一个平台是父母给你搭建的,父母美好的青春年华和时光都奉献在你完美的人生中……第二个平台是党组织给你搭建的,让你从无业走上了旱涝保收的工作岗位,我们没有理由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贪玩好耍,大事不干,小事也干不成。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做出实绩得到群众的好评,社会的公认,组织的认可,跃上一个个新台阶。应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位不忘责,心中有戒不忘为。做好人、管好家、当好官,此为“知足”也。

  二要“知不足”。在学习、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要求上,永远知不足。时常要向好的先进的相比看齐,在自查、自察、自省、自警、自厉中找准自己的不足,或问题和错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客观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不知其错易误人,知错不改终害人。照镜子不认真,就看不出美丑,有时连镜子里是不是自己都认不出来。所以,要知自己的短板,必须用“三严三实”这把尺子量一量。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还要用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生、先辈先进、法律法规认真对,仔细照,务求知其不足、永不自满。

  三要“知补不足”。我们常说:做官一张纸,做事一阵子,做人一辈子,世界上要做的事很多,但最难做的是“做人”。尽管做人的学问没有固定的法则,但是它存在一些通则,聪明的人善于以做人带动做事,以做事扩大成果,并把这两项视为人生牢不可破的定律。独木不成林,一人难生存,是因为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故有“居上不骄傲,为下不乱干,平等不争斗”之论,有意无意地把人分成了上、中、下三等或三品。自古以来,上品人:立身、处事、做人;中品人:立德、立言、立功;下品人:爱国爱家爱己。无论哪一品哪一等人,生存“四定”要记准。1、品德要定修,品德不修,粗鄙野蛮,2、学问要定讲,学问不讲,生存无方,3、合理要定做,合理不做,犯上作乱,4、错误要定改,错误不改,荒唐无路。合理无利应当做,非理有利不可行。

  第三,要适度生活。人的一切活动对一个成功者来说,都离不开做好三件事:上为父母承论理、敬其孝、送其终;中为自己修身养性、勤恒恭俭、兴其家、立其业;下为儿女当好父母,言传身教,助成才、传美德。每个人只要平衡地过好每一天,才能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自己每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今天的你并不是以后的你。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地球在变、社会在变、而自然人也是在变的。你不能要求你每天的你都一样,人要生活得有意义,有意思,就要学会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快乐地过好每一天,而不是抱怨每一天。每天对那些无所能及的事情和一些自身改变不了的事情进行抱怨是没有意义的。只要天天多谋事,少谋人,不谋私,多做事,少空谈,不违规,抱怨就会离你而去。

  三、谋事抓“三点”。第一,认识事物要“一分为三”。“三”是定数,代表一件事物的全体,如天、地、人构成自然界,日、月、星辰形成天体;山、川、河流形成大地;父、母、子女组成家庭……“三”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事物在静态时具有两面性,在动态时,必然具有三个方面。一、二方面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是静的状态;第三个方面实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组成“三点”的核心。所以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三”的。我们常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只有两只手,没有第三种“拍”的作用,就不会发出声音,就形不成鼓掌的热烈场景。相对于善、恶来讲,人有善、恶之分,但在平时都看不出来,只有面临重大挫折时,困难或利益时就会清楚地折射出人的本质。

  第二,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三”,不“一分为三”看待问题,就看不到事物的全体。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商鞅、王安石、李鸿章等许多著名的变法人物,他们大多能力强、见识广,而且有变法的坚定决心、坚强意志,对当时社会的弊病认识通透,改革措施严谨周密,操作性很强,可他们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变法只考虑了皇帝家庭的强盛和改革措施的严谨周密,却忽视了对事物最重要的第三方面——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毛泽东同志不但看到了中国革命有利的一面,又看到了不利的一面,更准确地找到了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平衡点——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他在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上,又充分利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相一致的民主人士的第三个方面力量,形成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三大法宝”,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军事斗争中能从胜利走向最后胜利。由此可见,“一分为三”地看问题,就能看到事物所具有的关联性,就能看到事物的全体。如果我们不全面地看问题,所提出的建议、意见,或作出的决策和行动就容易出错,即让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这个平衡点失衡,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第三,处理问题要“合三为一”。“合三为一”是正确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三点”组成一件事物,或构成一个图像,换句话说,就是一件事物必然包含正、反、合三个方面,看问题时必须从三个方面看、自然地处理一件事物,必须把这三点合为一体才是完整的。例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的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果不“合三为一”就不成为完整的事物。就好像只有车和公路,没有人去开它,车就不会运动。只有人、公路和车这三个条件都同时具备时车才会行驶。再有,我们通常讲学习、学文件精神也好,学法律法规也罢!如果没找到禁区、活动区、盲区,就没有学深、学透、学到位。禁区死守不去做,活区显绩必须做,盲区无限创新做。要把这三区(三点)同时看到,合在一起想事做事,就会减少失误,少走弯路。如果作决策,不“合三为一”就会出现顾头不顾尾的情形,难以摸准事物发展的规律;处理问题不“合三为一”就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杀鸡取卵的现象。很多问题尽管决策者认为做得尽善尽美,但还是得不到好的效果,其原因就是:不是只看到事物的一点,就是仅看到事物的两点,忽视了事物可“变”的第三点。

  在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中,要站稳脚跟,做一个有道德的品行端正的人,把自己这个“人”字写严、写好、写正,才会有服务的底气和被他人尊敬的资格。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时时刻刻把“三严三实”装在心中,刻在脑子里,“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慎言、慎独、慎思,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事业,忠于职守,莫做世上行不过之事,莫起世上问不过之心,上要对得起党和国家;中要对得起长辈、配偶、儿女;下要对得起黎民百姓,自己也才不会被这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所淹没……

  (作者系赤水市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