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1819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8-13

为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倾尽全力

——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兴烟扶贫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黄福九

  7月20日至24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办公室、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组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观察》、《中国烟草》、《东方烟草报》、人民日报贵州分社、新华通讯社贵州分社、《贵州日报》、《当代贵州》、多彩贵州网等12家新闻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组,到贵州毕节、遵义烟区开展“责任烟草、产业扶贫”采访报道活动,深入了解近年来烤烟产业对贫困地区烟农增收致富和支持烟区发展建设的情况。

  在采访期间,记者所到之处,所见所闻,令人振奋,特别是快速发展的烟农新村建设,星罗棋布,密撒乡间,给记者留下了一个个难忘而美好的印象。

  兴烟扶贫 全力前行

  贵州是全国第二大烟叶主产区,每年烤烟种植量占全国六分之一以上,为持续保障全国烟草稳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贵州又是地处西部欠发达欠开发的贫困省,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记者从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获悉,从2012年起,烟草行业捐赠6亿元(其中:国家烟草专卖局出资3亿元,省烟草专卖局、贵州中烟工业公司分别出资1.5亿元),支持全省57个种烟县(市、区)实施新农村建设。一方面,确保烟区烟农直接受益;一方面,使扶贫新村真正起到示范作用,为推动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近年来,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充分发挥烟草行业优势,以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局支持贵州“两烟”加快发展和实施对口产业扶贫各项政策措施为抓手,深化党建与扶贫工作结合,采取党建带扶贫,党建促扶贫、党建帮扶贫等方式,定目标、定方案、定责任、定项目,使党建工作更贴近基层,更贴近群众,更符合群众的期盼,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选派干部驻村帮扶。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机关先后选派10余名领导干部,在遵义、纳雍、天柱、贵定等地开展党建帮扶。累计为帮扶点出点子1200条,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630个,为群众办好事实事720件,化解矛盾纠纷415起,协调项目177个、筹措资金1.9亿元。积极帮助驻地村支两委加强自身建设,驻贵定县工作组指导喇亚、光明村村支两委做好换届选举工作,培养选拔5名知识青年进入村支两委班子。

  二是持续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在34个贫困县投入资金72.6亿元,开展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贵州烟区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深化产业扶贫。目前,贵州50个贫困县中,有34个县种植烟叶。从2010年到2014年,贵州种烟农户从14万户增加到15.5万户,户均种烟收入从3.66万元增加到5.25万元,人均年种烟收入从8319元增加到11932元,是2014年我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倍。

  记者特别注意到,全省开展的扶贫新村建设工作检查和调研,凡烟草部门实施扶贫的烟农新村建设,做到资金到位,建设情况良好,地方政府满意,广大烟农更是引以为豪。广大烟农说,烟草部门为家乡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更加有信心种好烟,带头致富,早日实现后发赶超“小康梦”。

  2014年,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被省委评为全省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和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先进集体。

  抓好重点 示范引领

  在毕节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召开的座谈会上,记者了解到,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该局(公司)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认真实践“三大课题”,提升“五个形象”,以提高“两烟”生产经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从自身优势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努力实现了毕节烟草商业稳定发展、转型发展,为进一步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创造了条件。

  威宁是全国产烟大县,也是全国典型的清香型优质烟主产区。2013至2014年,仅烟叶生产一项就为威宁145万各族人民群众带来年人均500元以上的收入,烤烟产业真正成了当地群众致富的“金叶子”。如今,靠种植烤烟富起来的各族农民,吃的是“烟饭”、住的是“烟房”、开的是“烟车”,实现了烟草产业富民,为扶贫开发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秀水乡贵烟新村,一位50岁左右的马姓烟农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述了他种烟发家的故事。他说:“我们这个村,85%的人家,都是回族。过去,我们主要是种包谷、洋芋。由于经常遭遇干旱、水灾,十年难有一二年的好收成,收割了,价格低不说,也卖不出去,而且,有的时候,连自家吃都不够,常常青黄不接、闹饥荒,经常有人带上老人小孩外出要饭。自从开始种烤烟,烟草部门送来了技术、烟苗、烟机烟具,修起了烘房、机耕道,烟水配套,还不断推广新技术,包栽种、包收购,价格也一年比一年高,生活就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日子过得舒心、富足。出门开小车,逛店也大方,进家如同进了小洋房。你说爽不爽?”

  据记者了解到,2009年至2013年,威宁烟草全力组织实施了湖南中烟、贵州中烟等卷烟工业企业支持威宁自治县新农村建设项目,除秀水“贵烟新村”外,还建成了迤那“芙蓉王新村”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高原深处崛起。2012年至2014年,威宁烟草积极争取上级烟草部门投入资金1400万元,又建起了小海镇小海村、黑石头镇河坝村、双龙镇红光村、雪山镇谢家院村、牛棚镇三合村、秀水乡秀中社区、观风海镇果化村共7个扶贫新村。

  这是烟草行业坚持扎根高原,与威宁19个少数民族共建美好家园,推进“小康寨”建设的示范典型。

  秀水乡贵烟新村,由贵州中烟投资580万元兴建,入住烟农20户,每户200平方米。在增加复垦耕地、促进集中连片种植的同时,有效调动了广大烟农种烟的积极性。迤那镇芙蓉新村,70户315人,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战略实施和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由湖南中烟集团投资1840万元,威宁自治县和迤那镇整合资金900万元共同建成。户均使用面积220平方米,配套454平方米的阅览室、会议室、办公室等综合场所,建有篮球场、公共厕所、垃圾池等设施,绿化面积1000平方米,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户户通自来水与数字网络电视。烟农年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2800元增加到2014年的7825元。

  多措并举 倾力帮扶

  记者在遵义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的采访中了解到,该局(公司)按照中央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把支部建在烟站”的要求,创新开展了基层党组织“六有双晋一创”建设工程,将烟叶站队伍建设、内部管理监督和企业文化、廉政监督、精神文明建设、扶贫工作等与党建有机结合,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效构建了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为加大扶贫力度、推动经济跨越发展奠定了组织保证。

  凤冈县局(分公司)进化党支部“贴心·360”服务之星党员周玲,在2013年大旱之年组织大堰村烟农,起早贪黑寻找水源,历经艰难找到水源后,她又自掏腰包修筑水渠,帮助烟农解决燃眉之急,赢得烟农信任,实现了当年烟农增收。

  正安县局(分公司)卷烟客户经理李琴,默默地关心着每一位零售户,她负责的辖区内有一位孤寡老人的零售客户,银行距离她店面不到二十米,但她始终不愿意加入电子结算。每逢走访市场,李琴都要到她家坐坐,和她拉家常,倾听她的抱怨,有时还帮她的店面整理货品及打扫卫生。在小李的真诚关怀和感动下,老人愿意办理银行卡加入电子结算。之后,每逢老人订货当天,小李都会帮老人把货款存入银行。小李凭着这股“傻”劲,坚持亲情化、个性化服务,诠释着“温馨·360”特色服务模式的真谛。

  仁怀市茅台镇居民杨能芬,其丈夫因患尘肺病去世,她靠打零工和摆摊维生,不幸的是2012年她也查出患尘肺病入院医治,其年仅10岁的儿子承担起照顾杨和一家的重任。同时,杨母年过八旬、且精神恍惚,随着杨病情日益加重,她希望通过媒体“托孤”的方式,为孩子和老人寻找收养人。此事经中央电视台报道后,引起社会高度关注。2014年,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为杨一家重新修建了一栋两层楼的房屋,并在旁边开设了一个简易洗车场和小卖部,生意日渐红火。后来,杨萌发了想经营卷烟的想法,仁怀市局得知这一情况后,专门开辟“阳光360”绿色专卖通道,特事特办,很快为杨办理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一度贫困交加的杨家,过上了安定富足的日子。

  靓丽新村 令人难忘

  在余庆县白沙水乡有一群特殊的烟农,自豪地号称“两栖烟农”。他们原住地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大都种烟10年、规模30-100亩以上,在烟叶生产季节到原住地种烟,户年均收入10余万元,农闲时到现住地经营乡村特色旅游,每年户均增收2-3万余元。烟农王建国就是“两栖烟农”的典型代表,自2002年开始种植烤烟,2014年种植37亩,收入14万元,农闲季节养猪,一年增收1.5万元。

  记者来到白沙水乡,一排排整齐划一、错落有致、设计美观的烟农新村展现在大家面前。记者了解到,这是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由县乡政府牵头,烟农为主体,烟草工商参与,四方共建的烟农新村。

  该村建设从2012年1月启动,2013年年底竣工投入使用,108户,占地130亩左右。土地由镇政府统一征收,统一规划,烟农按政府统一设计的图纸自建房屋。场地平整、河道治理、路网建设、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及附属工程由政府和烟草行业共出资1200万元建设而成。

  在记者与新村烟农们的交谈中,深切感到,烟农对烟草部门大力扶贫的感激之心、喜悦之情,无不溢于言表。

 

威宁自治县秀水基地单元广泛推广的新型环保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谢广荣 摄

湄潭县兴乐科技园农膜回收加工。谢广荣 摄

育苗大棚的新风景。

丰产在望的烟叶与星罗棋布的烟农新村相互辉映。

生态移民工程——余庆县白沙水乡的烟农新村一角。

育苗大棚空闲时的充分利用。

烟叶质量安全流动检测车。

现代新式烤烟烘房。

高原烟海管理区加强机耕道建设,推进现代农业机械化,降低烟农作业生产成本。

烟田、农居新貌远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