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792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6-26

贵州雕塑家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制作“十面霾伏·求变篇”大型雕塑——

用环保艺术为生态文明发声

□郑文丰

  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前,一座重达1吨的大型雕塑“十面霾伏·求变篇”,已被安放在年会主会场——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的大门入口。

  “这件作品,为的是让与会嘉宾意识到本地新鲜空气的可贵,同时也传达出一个理念:生态文明的‘空气’,能吹走别处的雾霾。”雕塑作者、贵州省雕塑院院长李钢说。

  去年论坛年会期间的同一位置上,摆着的是李钢制作的一座名叫“北极熊”的冰雕。随着时间推移,“北极熊”的形体从局部消融到整体消失,象征着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生命的崩塌,以此唤醒人们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知。不久,该作品被处理成水晶树脂,永久收藏于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秘书处。

  “一年一度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就像一部越来越精彩的‘连续剧’。但生态文明理念除了必要的文字和数据作支撑,还要有直观的表达。当下在发达国家时兴的环保艺术,践行的就是‘环保文化、艺术先行’的理念。”李钢说,他作为贵州本土雕塑家,愿意用一件件环保艺术作品,直观地为生态文明发声。

  作品:在雾霾中传递求变的心声

  据介绍,“十面霾伏·求变篇”大型雕塑作品的主体,是一个宽2.5米、长3米的缩小版城市沙盘,四周及上方均围有一层半朦胧的有机塑料,从外往里看时有一种“雾霾”的感觉;雕塑底座贴着挖掘机工作时的泥土挖痕,表示这座城市正在向外扩张。

  在李钢的设计下,整座“城市”的规划杂乱无序,新旧、高矮、功能不一的三、四百幢“建筑”错乱摆放;近两千余辆“汽车”塞堵在公路上,有的还发生了碰撞和翻滚;高耸着的吊塔在城市上空旋转,不远处就是排放废气的烟囱……一个小LED屏循环播放着环境灾难电影《后天》的片段。

  “从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城市的不合理规划、人们不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李钢说。

  在雾霾笼罩之下,城市中的人们生活状态如何?在“城市”的四角处,李钢摆放了4个婴儿雕塑:一个婴儿歪着头,在濒死中忍耐着、等待着;一个婴儿平躺着,一只手将口罩捂住鼻子,另一只手又要推开口罩,戴与不戴口罩都难受;一个婴儿抬着头,像是在呐喊。

  “最后一个婴儿是雀跃着的,手里高举着一枝绿芽。”李钢说,“这传达出整个作品的主旨:在雾霾中传递求变的绿色希望。”

  动力:环保艺术传播生态文明效果佳

  “十面霾伏·求变篇”是李钢继冰雕“北极熊”之后,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创作的第二件环保艺术作品。他表示,自己持续创作环保艺术作品的动力,源于“北极熊”冰雕获得的广泛认可。

  据介绍,“北极熊”作品先是被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秘书处永久收藏;紧接着,该作品亮相去年9月20日开幕的“上海第十四届南京路雕塑邀请展暨多彩贵州雕塑精品展”。李钢注意到,前来参观的观众眼睁睁看着冰雕“北极熊”的生命化成雪水,但都不忍心踩踏,这雪水像是血和泪一样让他们心痛。

  “在我二十多年的雕塑生涯中,‘北极熊’是我的第一件环保艺术作品,但它传达生态文明理念的效果,好得让人吃惊。”李钢说。这让他意识到:艺术最具直观性,最容易进入审美者的心灵,对社会尤具亲和力;要传播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环保文化,最好和艺术结合起来。

  今年初,李钢开始具体制作“十面霾伏·求变篇”雕塑,作品历经半年时间完工。与去年不一样,今年的作品进入到组委会的活动议程中。“我的环保艺术作品,要跟着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一起成长。”李钢说。

  展望:环保艺术之路会越走越宽

  制作完“十面霾伏·求变篇”雕塑后,李钢对下一件环保艺术作品已有了大概的构想:和“青山绿水留住乡愁”相关。

  但他也坦诚,环保艺术之路到目前为止还不太好走。“经费问题是最主要的坎。做一件环保艺术的雕塑作品成本极高,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都是自掏腰包,或自找赞助。”李钢说,这使得有心走环保艺术之路的艺术家力不从心。

  为此,他建议成立一个与生态文明和环保文化相关的基金会,通过招标的方式支持环保艺术家的创作,聚集一批艺术家创作一批成规模、上档次的环保艺术作品,为生态文明发出大和声。李钢始终相信,环保艺术之路会越走越宽。

  用环保艺术作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对社会尤具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