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
□韦应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有文字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茶最初是作为药用、食用,后来慢慢演变为饮用,并逐渐风行,进而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华茶文化。
西南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西南地区就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并把茶作为地方物产以“贡品”的形式进入中原。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紵,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支,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唐代陆羽《茶经》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又记:“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十一州,往往得之,其味及佳”。清代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写道:“自秦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吴觉农在《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一文中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也就是说,在战国以前很长的时期内,中国有茶的地方还仅限于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云贵、巴蜀一带是我国饮茶风尚传播较早的地区。
战国以后,由于中原王朝多次征战西南地区,导致人口大量迁徙,许多中原人、江南人逐渐了解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茶文化,使饮茶风尚得以传播。这里需要提起的是两个历史实事,一是“庄蹻入滇”,二是“秦人取蜀”。
“庄蹻入滇”,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据史家考证,庄蹻入滇的具体时间是楚顷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前后)。公元前227年,秦派张若攻拔巫黔中地,庄蹻因归路被阻,以其众留滇并自称为王,“分侯支党,传数百年。”
“秦人取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死,始皇即位,“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秦灭六国后,又开凿了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发挥50万人经略五岭,与土著杂居。
庄蹻入滇与秦入取蜀在客观上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西南茶文化的传播。饮茶风尚开始向内地普及,中国产茶区开始扩展至滇、黔、川以外的地区,并大致沿着由南向北和由西向东的方向水陆并进向外扩展。西汉时期,饮茶之风已在社会上层人物中兴起,进入两晋南北朝时期,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平民百姓的普通饮料。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兴盛,达到“比屋皆饮”的程度。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记:“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从此,茶从西南地区的饮品逐渐走向艺术化并发展为“茶道”,形成了在中国西南地区特殊的生态文化环境中滋生出独特的“边茶文化”。这种“边茶文化”,经各朝历代各社会阶层的丰富、加工和传播,逐步遍及中华大地。
中国茶文化的传播
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包含着茶的运用和茶树培植两方面的意义。茶的生产发展受科学文化和经济生活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以人类生活及其经济活动的影响最为显著。反过来,茶的发展又影响着科学文化和经济生活的提高。所以茶的传播实际上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播,也是一种经济的交流。在我国,茶文化的传播主要以茶叶、茶种的传播及茶区的扩展为载体,以饮茶风尚的推广和普及为龙头。伴随着茶区的扩展和饮茶风尚的进一步普及,茶文化的深层内涵,即茶的文化精神,也得到传播,并与传入地的文化精神交融,形成具有新的文化内涵及外在形式的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可溯至隋唐乃至更早。据文献记载,隋末唐初,中国茶文化开始传入日本。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从天台山国清寺师满回国时,带去茶种,种植于日本近江。后又经日僧南浦昭明在径山寺学得径山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并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茶道并传至朝鲜。以后,中国的种茶、饮茶之风又经种种途径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国家,并逐渐向世界传播。16世纪以后,西方人对中国的茶文化产生浓厚兴趣,17世纪,饮茶风靡英国,并波及欧洲大陆、美洲、澳洲乃至西北非、中东非等地。今天,茶已成为世界上最益健康、最具大众化的饮料。
茶文化的传播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所经由的途径及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探究这一问题时,必然会联系到曾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几条古道。
1、茶马古道
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滇、黔、川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特殊,山川纵横,沟壑交错,交通不便,生活在这里的各少数民族群众与外界的交流受到极大限制。早在西汉时期,这里的各族人民就在这悬崖峭壁的深山密林中开辟驿道,马帮成为唯一的交通工具。人们用马帮把这里的特产茶叶等物资驮运出去,与外界进行互市交流, 同时又把其它地区如西藏的麝香、羊皮、羊毛及印度等地的珠宝、首饰等物资驮运进来,以解决当地各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促进这一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就是鲜为人知的以贩茶为主要物资的“茶马古道”。从它的形成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并在长期的贸易往来中形成了密集的古道网络,成为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人民与外界交流的主要通道。
古道东抵巴蜀、黔中地区,西达西藏、缅甸、印度、尼泊尔,南至老挝、越南、泰国。茶马古道的形成,不仅沟通了四川、西藏、云南、贵州、重庆等国内各省区市,而且延伸至缅甸、印度、尼泊尔及东南亚国家,成为连接地域文化的重要纽带,在我国茶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沟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有着极重要的历史地位,影响深远。
2、西南丝路
西南丝路,也称“蜀身毒道”。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于大夏(今阿富汗)市场发现蜀布和邛竹杖,经询问得知“来自身毒国(今印度)”,是由四川商贾经邛西贩运而去。后武帝即派使臣至巴蜀求通身毒道,得知昆明(今大理)“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今缅甸),而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由此发现了久已存在的中外交通线——西南丝路(蜀身毒道)。这条通道起自盛产蜀锦的成都,向西经笮都(今雅安)、邛都(今西昌),南下滇池、洱海或由成都沿泯江南下至僰道(今宜宾),经夜郎(今贵州西北)向西至滇池,从滇池向西至昆明(今大理),抵达巂唐(今保山)。在巂唐又分南北两路,南路经龙陵、畹町、通向缅甸勃生,往南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北路经腾冲、盈江,通往缅甸的密支那、印度的华氏城(巴特那)、巴基斯坦的义始罗(今拉瓦尔品第附近)和阿富汗的喀布尔,进而通至木鹿与北方丝绸之路汇合。这条通道开发时间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判断,约在公元前4世纪。内地和西南各民族商旅很早就通过此道与缅甸、印度等国进行广泛的贸易往来。以中国的丝绸等名产换取缅甸、印度等国的宝石、木棉、犀角、象牙等,故得称“西南丝路”。西南丝路的开辟比北方丝路还要早二百多年。
西南丝路是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对外贸易的重要商路。茶叶也是在这条商路上输出的重要商品。公元前3世纪庄蹻入滇、秦人取蜀之后,因战争原因,许多少数民族迁往缅甸、越南、老挝、泰国和印度,茶文化也由此传入这些地区。据云南茶科所蒋铨考证“缅北大茶山茶树是‘濮人(仡佬族)’所栽”。
3、北方丝路
北方“丝绸之路”,是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形成的自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经西域通向中亚、西亚和欧洲的著名国际贸易商路。其路线,东起渭水,向西经河西走廊,在西域门户敦煌分南北两路。北出玉门关,经今新疆塔里木河北面通道,于疏勒(今喀什)以西越过葱岭,再经大宛(今中亚费干纳盆地)和康居南部(今撒马尔罕)西行;南路经塔里木河南面通道,经鄯善(今若羌)、于阗(今和田),抵达莎车,再向西越过葱岭,经法扎西德(今阿富汗境内)西行。南北两路在木鹿城(今马里)会合,然后向西经和椟城(今伊朗达姆甘)、阿蛮(今伊朗哈马丹)、斯宾(今伊拉克巴格达东南)等地抵达地中海沿岸的商埠安条克(今土耳其安塔基亚)再转达罗马各地。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古老商路是沟通中原与西北、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国家政治、经济及文化联系的重要通道。自汉代以后,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便由此西行,故称“丝绸之路”。虽说,当时是以贩运丝绸为主,但茶叶也是北方丝路上外运的重要商品。据《新唐书·隐逸列传》之《陆羽》记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无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记述:“回胞入朝,大驱名马,取茶而归……”在隋唐时期,活跃在西北地区的突厥、薛延陀、回纥、黠戛斯、吐谷浑、党项、羌等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有着十分频繁的贸易往来。他们成为中原与中亚、西亚之间最大的中介商。他们从内地贩运的物品中,除绸绢、布帛外,就以茶叶为大宗。可见,我国的茶文化从最早的西南地区扩展到中原及江南一带,又从中原通过北方丝路传至中亚、西亚并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
总之,茶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传播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传播途径又具多渠道的特点。我国民族众多,所处地域广大,仅从与茶文化及少数民族均有密切联系的几条文化古道来论述茶文化的传播,定难包罗无遗。如明代回族人郑和下西洋到达东非海岸,带去的物品除丝绸、陶瓷外,还有茶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