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791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6-25

绿浪翻滚江声美

——思南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引发新裂变

□梁祖江

  不惜“血本”,将城区100余亩“风水宝地”用作建设城市小公园;单位集体和职工个人主动捐资造林,总金额达300多万元;3月,空气质量排名位居全省第一;引来专家研讨乌江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组织专家评审四野屯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年初以来,乌江岸畔的思南,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喜事接二连三涌现,成为半年来古老山城的最亮聚焦点。

  事实上,该县近年来始终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的主要突破口,奏响了新时代跨越赶超的华丽乐章。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5.64%,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已达到97.4%。

  然而,翻开思南的历史,其生态建设很不容乐观。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由于土法大炼钢铁,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进入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森林资源乱砍滥伐现象又十分严重。198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仅为13.9%。在1989年国家林业局检查中竟遭黄牌警告。

  “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痛定思痛,大力挖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城市、生态旅游、生态健康保健等新业态,创造又好又快的发展黄金时期。”在年初召开的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上,县委书记刘云成说。

  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张延高也在多个场合表示:“思南有乌江穿境而过,具备建设优秀山水园林城市的绝对优势。我们必须守住‘两条底线’,既要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又要让水更清、天更蓝。”

  兴生态工业:山城“大”来

  原位于思南城中、经营了44年的思南水泥厂,于2013年初永久性关闭。取而代之,该县引进广宇水泥厂(现已并入西南水泥),其一期生产线早在2010年6月建成投产。该企业不仅生产工艺先进,而且成为首屈一指的纳税大户,每年创税6000万元以上。

  同样作为思南“老字号”,贵州久联民爆器材发展有限公司思南分公司和金氏皮蛋加工厂等企业原位于思南老城区,也先后搬迁至新规划的双龙工业园区,并成功实现扩能技改。

  除了“改”,针对落后产能,该县还“转”出新气象。原思南县水泥厂厂长廖定元,及时投资新建五盛肥力公司、环保节能砖厂。其中五盛肥力如今已跻身全省同行业10强,每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也是思南如今响当当的纳税大户。

  与此同时,思南引进一大批低碳、绿色、环保企业进园区。截至2014年底,该县入园项目达9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6个。今年一季度,该县实现工业增加值3.8亿元,同比增长15.1%,总量位居全市第三,增幅位居全市第二。

  思南工业勃兴的背后,却是一个古老山城环境质量的迅速改善。省环保厅发布3月全省环境月报显示,全省88个区县中,思南县城区API优良天数比例达到100%,且空气质量排名全省第一。县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余连朋翻出一叠记录册告诉记者,近期思南城区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等各项指标日渐趋好,质量月排名始终保持在全省前列。

  更大的利好是,思南的宏伟规划不再上演“空城计”。而今,不论你是“远观”还是“亵玩”,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该县双龙、邵家桥新城区正以旺盛的人气、林立的高楼,为一座中等城市的迅速成型成形写下注脚。

  近日,笔者前去双龙新城区,一出小岩关隧道口就只见一条饮食街,吸引着不少新老城区的市民前来“尝新”。宽阔的双龙大道上,车流如潮,来往奔流不息。

  据介绍,目前,依托工业园区推进城市建设,思南县城规划面积已达到50平方公里,管理面积达到295.9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人口达到22.8万人,建成区人口达到16.2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8平方公里。

  此外,城市空间的扩大,使受制于乌江峡谷的思南,市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已新建城市广场5个,新建城市小公园、小花园50个,城区绿地率达25%以上。

  建养生基地:江边“旺”起来

  放眼思南城乌江河东,只见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这里,就是该县引资正在修建的乌江文化健康产业园区。该项目占地300亩,规划建设容纳3000至5000人的室内体育馆1座,容纳2万人的体育场1个,1.5万平方米广场1个,3500平方米博物馆1座,容纳3000人的中学1所。目前,学校和体育场已建成投入使用,文化广场等其他项目正有序建设。

  而在乌江河西的温泉大道上,来自各方的游客,前往九天温泉城洗浴,已成为思南山城每日的靓丽风景。该项目总经理蒋彩娥感叹:“如今到思南来游玩的人,基本上没有不到温泉泡一泡的。”

  近年来,思南充分挖掘利用资源富集、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的自然资源,着力打造集健康科技、教育文化、温泉疗养、康复保健、综合医疗为一体的健康科技新业态,已经形成保健、生态、温泉、中药四大养生基地,聚合释放出乌江之滨特有的大健康效应。

  大健康需要大环境,大环境孕育大健康。思南着眼于生态建设,以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万圣山省级森林公园和四野屯自然保护区、腾龙峡旅游度假区、塘头生态农业示范区为主要内容的“三园三区”,范围涵盖思南城乡,自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

  而今,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中的长坝石林与温泉共同构成的大景区,已被认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腾龙峡旅游度假区的兽王山公园已建成投入使用;塘头生态农业示范区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已通过有关方面初步认定。

  利用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该县还结合壮大农业产业助力养生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中药材育苗和种植基地5万亩,涉及射干、太子参、白芨等近20个品种,形成了较为齐全的中药材种植体系。

  此外, 思南大力发展医药事业。目前,县中医院已申创为二甲医院,思南县于2013年被评为全国中医示范县。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去年5月中旬,全省150多名专家集中走进思南四野屯保护区,就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进行考察,为该景区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做好了准备。最近,有关专家又前往思南,专题就乌江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进行了研讨。

  变穷乡僻壤:全域“美”起来

  塘头镇青杠坝村原是思南县一个村民们祖祖辈辈以挖煤为生的小山村。而今,村子里山上养牛羊,山下种大蒜,集中建墓地,漂亮的房舍与绿树鲜花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该村支书冷朝刚说:“村民吃过苦,受过累,现在都想富,但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必须保持山青水绿才行。”

  坚守生态底线的青杠坝,乡村旅游日渐旺起来。“今年初刚建成的‘幸福居’,每天都可接待游客数十桌,实现收入3000元以上,每年预计可为集体经济创收50多万元,这已相当于20多个养殖大户为集体所创的收入了。”该村村委会主任赵晓虎感慨。

  如今思南,“火”起来的乡村,远不止青杠坝一个。长坝石林景区发展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后,不少村民就实现了生活的大变迁。长坝镇龙门村村民田维先一家以前主要靠种地为生,辛苦一年到头收入却不足万元,现在在景区办起了“农家乐”,一年下来轻松赚上20万元。

  同样,“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牌子也照亮了思南县板桥镇郝家湾村民们的日子。村民郝文昌通过开办“农家乐”,年收入达30万元。他说:“很早以前我们这里就是旅游景区了,但那时外面的游客进不来,现在好了,高速路通了,游客越来越多了。”

  近年来,思南积极对接实施《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整合各方扶贫资金,加快铜仁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黄金节点建设,把旅游产业作为富民产业来抓,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先后夺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温泉之乡”、“中国楠木之乡”国字号品牌。

  自2002年被列为全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来,思南围绕解决21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和335个重点村的扶贫问题,创新思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既“转”又“赶”,大打“旅游牌”,目前,共有超过20万农民通过吃上“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

  去年,该县成功承办铜仁市第三届旅发大会暨2014贵州梵净山乌江石林文化旅游节,文化旅游实现历史性突破。据统计,全年共接待游客2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68亿元,同比增长24.1%。

  全域旅游,正拓宽思南发展的新天地,改变着当地群众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唤醒着人们心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